灾区归来 先发下感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灾区回来 一直没有更新 真心觉得对不起大家。的确有些原因,先中断一下更新,和大家说下我在灾区的事情
离开四川的绵竹灾区也有些日子了,但是那里的点点滴滴仍然在我心中完整的呈现。刚回来时候很多朋友都和我说,写写东西在日志里让我们都了解一下吧。直到现在才开始仍旧让我很难很难......
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在这里述说的清的,回来之后我都把自己折腾的很疲惫,除了工作,接洽的私活,还联系我在媒体工作的好朋友们,给他们看我在绵竹拍的照片,不厌其烦的述说在那里得知的情况,希望可以利用他们的便利让更多人了解那里的情况。我不时的还打电话给仍在那里留守的12355的志愿者老师,了解现在灾区的情况,灾区中孩子们的情况,我深深体会到,灾区的支援要持续....
5月21日抵达绵竹灾民安置点,安置点是在一个未建成的体育场中,面积很大,有360~400顶帐篷,数目每天都在变化,每个帐篷中,多的住15个人,少的也有11个。白天时候帐篷里很闷,除了睡觉基本没有什么人在帐篷里,到了晚上湿气又很重,帐篷里没有防潮垫,塑料布之类的。用的是纸板和麻布做的垫子。一段时间后很多灾民都得了湿疹,脚气等皮肤疾病。这个时候我总在想,想想我能做什么?最让我高兴的是在团中央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专家老师的安排下,我做上了在面安置点里孩子们的体育老师,也可以出我的一份力。在我们这个安置点有800多年龄不到18岁的灾民小孩。第一天上课的就有130多人,分批次上课。一天下来我的嗓子就和塞了鸡毛一样难受。随着其他志愿者团体的工作逐步到位,在安置点里有了北京志愿者设立的学堂,深圳志愿者设立的青少年活动点,还有其他各地志愿者的很多围绕着灾民孩子展开的活动,我的压力不但减轻了,也空闲了很多。空闲下来的时间,我抄袭着专家老师们的做法,到我的小徒弟们的帐篷中走访。这个方法很奏效,一个家庭中,只要孩子开心,对父母家人的影响真的很大。看到自己小孩那么开心,失去家园的父母们从心里有了动力。但是也有很多老人目睹了自己的孩子,孙子在这次天灾中的消逝变得恍惚,木纳。专家老师们在做好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同时,也为他们做心理干预,希望他们也能恢复过来。
地震当天是板桥中学张老师的生日,他亲眼目睹了学生被埋的过程。目睹了老师为保护娃娃们安全自己压在学生的身上,被天花板压倒;目睹同时为保护娃娃跳楼自己做人肉垫;目睹一个下半身埋在瓦砾下的女娃娃抓着老师的手,喊着老师,救救我,救救我,说着说着就没了声音....这些事情就连我在一旁听着都接受不了。而张老师,震后他又接受了收集地震照片的任务,他睡觉总是做噩梦,恍惚中觉得娃娃们什么时候又都回来了。他觉得作为个老师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救出自己的学生,一遍遍的自责,并且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张老师负责把绵竹地区的教育局专门印制了一本揭示自己伤疤的画册《救救孩子》,发给我们每个志愿者,希望通过我们向社会呼吁关注他们的学生和老师。我特别理解这种做法,但是在这种高压下,人怎么受得了?

就在张老师给我们发画册的时候,专家组的大马哥,小马哥,南老师,李老师发现了他的问题。四位专家多管齐下。对张老师进行了紧急的心理干预,从稳定到创伤暴露,最后治疗安抚,通过放松,建立信任关系,情绪宣泄,重新与正常生活建立联系,树立信心,并配合专家开出的药物治疗方案。这期间张老师述说着,排斥着,沉默着,哭着,到后来的露出的微笑,让我看到了专家老师们的伟大。第二天见到张老师,他是专门来请心理专家跟他一起下乡做家长思想工作的。
大马老师就此提出了个心理堰塞湖的论点,他说,灾难后的应激心理创伤就像地质现象中的堰塞湖一样,都具有突然形成封闭、高压的特点,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尽管短时期内很平静,但是泥沙沉积,一旦遇到雨天,水的清洁程度远比不上水库中的水。因此,首先要清淤,然后要疏导。
他说,应激反应同样存在长期隐患、延后反应的特点。瞬间高压使得人们心理恐惧,悲伤自责,形成“心理堰塞湖”。因此要先通过倾诉掏空泥沙,然后通过疏导开一条渠,形成活水,即正常的人际交往。
大马老师是我在专家组里最最佩服的专家,他的行为和魅力深深吸引感动着我,也让我产生了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在心理堰塞湖的观点中,孩子们的心理疏导应该放在首位。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让昨天还在父母跟前撒欢的孩子瞬间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学校变成了废墟,老师、同学在自己面前被灾害夺去生命……痛苦、茫然、无助,作为灾后的幸存者,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该怎样面对今后的漫漫人生路?
今天实在写不下去了,先到这里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