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尘封的历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秋昨晚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翻阅了包括金庸所著的袁崇焕评传在内的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明史演义等等,却意外发现,数百年前那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悲壮感人的画面,时至今日,已经无法一个简单的是字或非字来判断,也就是应了那句老话,历史是一个你要什么她就给你什么的妓女,如果你不用心去思索,那你就永远无法发现那些即将被湮没的真相。。。。。
轻轻吹开那覆盖在表面的黄尘,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英雄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小秋再也忍耐不住,只有任那无言的泪水肆意流淌,人们都因为罗贯中的一本《三国演义》而了解三国那如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虽然《三国演义》反应的事实不是一段公正的历史,但终究是让千载之前的英雄人物重现于人民面前,而大家似乎都忽略,仅仅在几百年前的明末,有更多的让人热泪盈眶的英雄人物出现过,虽然大部分不为世人所熟悉,但无法承认,正是他们这些人构成了我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小秋都略过不提了,这里只说几个为人误解的人。
第一个被人误解的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为明朝的亡国,朱由检向来被认为是昏君,但事实的真相又是如何呢?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朱由检的生活,单以勤勉而论,在几千年来的皇帝中,崇祯算得上第一人了,而面对陈圆圆这种倾国倾城的美色,尚能毫不动心,谴其出宫,这种大定力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但明朝终究是灭亡了,一是因为崇祯接下来的是怎样的一个烂摊子,二也是因为崇祯为人多疑的性格,不知道用人不疑,短短十七年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也就是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部长,如此而已,岂有不亡国之理!崇祯到最后还是死了,上吊自杀的,他最后留下一首绝命遗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以一人。”
他到最后面还是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性格导致明朝的灭亡,仍然在责怪群臣办事不利,这明显是他推搪责任的话!但他最后那句话呢?
“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以一人。”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尤其又在最讲究“入土为安”封建思想的明朝,在最后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无论是作戏也好,其他什么也好,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戏的可能性很小。
面对这样一个皇帝,面对这么一封遗书,小秋无言以对,只能说三个字,“了不起!”
第二个我要说的投降满清的名将祖大寿!
提起祖大寿,人们往往只有一句话,卖国贼!然而,事实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祖大寿是辽东督师袁崇焕手下属一属二的大将,京师保卫战时率军从锦州南下增援,结果在半路听闻袁崇焕下狱的消息,一怒之下,带兵反出关外,后来接到袁崇焕从狱中写来的信,伏地大哭,曰:“督师有信来!”遂率兵复援京师。京师大捷后,祖大寿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焕之“罪”。袁崇焕还是被杀了,但祖大寿仍然紧记“以国为重”,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

纵观祖大寿这一生,最后至死,仍然没有为清朝打过一仗,没有向明朝出过一兵一卒,这算不算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呢?为报袁崇焕知遇之恩,不惜削职为民,而为国而战,又不惜忍辱负重,投降皇太极。
慷慨赴义者是英雄,忍辱负重者又何尝不是英雄呢?
第三个被人误解的就是张献忠,一提起张献忠,大多数只记得他立的那块七杀碑,“天以万物予人,人无一物予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而认为张献忠只是一介屠夫,确有史书记载,张献忠入川时,为巩固政权,的确杀了不少人立威,但后来清军肃亲王豪格领优势兵力进军西南时,张献忠是怎样做的呢?
当时的优劣之势非常明显,想要取胜已经不太可能了,但张献忠没有撤退,更没有逃跑,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他对孙可望说:“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为了共抗满清,他死前下令让义子孙可望归降那他反抗了一辈子的明朝,这是何等胸襟?而那句“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又是何等气魄?
也许这句话还带有安抚孙可望的意思在内,让孙可望能安心归降明朝,以抗满清,但需要怎样的决心才能完全下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命令?
且不论他这个命令是对或是错,现在看来,他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可取的错误行为,但英雄一词,张献忠当之无愧。
但遗憾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没有领会到他的这种国为家先的思想,在以后的战斗中嫉妒贤才,暗算比自己强的李定国,终于导致了抗清的失败。
以上的三人仅仅是明末无数的堪称豪杰之人中最被人误解的三个,如熊廷弼,袁崇焕等熟为人知的我就不提了,象这种人,不在少数,也不在一个两个,我们中华那不屈的脊梁就是由这些人支撑起来的!
这也仅仅是小秋的一家看法,对与小秋持不同意见的人,小秋欢迎大家来书评区与小秋讨论。
小秋另外又开了一本都市小说,《游荡在城市的雇佣兵》,喜欢看都市军事的朋友可以去随意看看,谢谢大家支持。
但小秋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这本《覆雨翻云后传之倾城一倒》上,小秋希望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能为大家重现那一段错综复杂,说不出谁对谁错的历史,也希望能以战枫为主线,谱写出那一幅由无数的英雄组成的悲壮如血的巨幅画卷,那一曲如诉如泣的英雄悼歌。
还请大家继续支持,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