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 排挤与奋起(求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兴平元年的八月,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夏司隶州暴雨,兖州大旱。”天呈异象。
赤日炎炎,灼烧的日头似乎想要将兖州大地的每一滴储荐的雨水都吸干,而在离兖州不过一水之隔的司隶,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连续多日的骤雨让司隶一带变成泽国,也使得兖州境内的大小河流水位猛涨。
这样的异常天气很快就被记录在了天官志中,并被一些自认为参窥天机的有识之士广为传播。
天露凶象,汉室危殆。
这样的传言让一些忠于汉室的人痛心疾首,也让一些野心勃勃的诸侯暗自心喜,在前后两种人中,曹操与吕布无可争议的成为了各自的代表。
把曹操比喻为忠于汉室的诸侯,这个提法虽然会让后世的许多年轻人感到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孤身献刀诛董,檄召结盟西征,这些事迹无一不在向世人召示一个事实,曹操是真心实意拥立汉帝的忠义之士。而与之相反,吕布的所作所为则完全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人心向背。
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实力之外,还有就是人材,在困境艰难之中,往往一条计策、一个想法就能扭转乾坤,翻江蹈海。
曹操高举振兴汉室的大旗,唯才是举、广揽人材的做法为他摆脱困境提供了最好的注释,在汉室将倾的当口,曹操麾下也网罗到了一批散居乡里抱国无门的隐士,郭嘉、荀攸这些人之所以投到曹操麾下,除了曹操个人的魅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他忠于汉室的政治态度。
政治风向的变迁也在慢慢的影响着兖州战局,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濮阳一线的战况虽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透过一些攻防上的不同,也还是可以发现胜利天平已经在开始转移。
充实的后防补给,援援不断的兵员,以及越来越多的郡县插上曹字的旌旗,这使得曹操开始从最初狼狈不堪的处境中解脱出来,曹操春风得意,吕布则只能吞下狂妄自大的苦果,集重兵于濮阳的他没有能够一战击溃对手,却反而被曹操压制住了势头,现在的他,恐怕已经在后悔为什么没有听从陈宫的建议,一开始就将战线前推至陈留外黄一线了。
可惜,这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可吃,随着吕布军处境的艰难,兖州战局也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
不过,这些大方略上的变化和裴元绍并没有多大的瓜葛,虽然因斩杀牛金的特别军功被吕布提升为了裨将军,但实际上他的部曲却没有增加,相反,来自濮阳的一道命令还将他调离了作战的一线。
粟阳。
距离濮阳约百余里,充其量不过是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一座小城,城内户数不过二百余户,不规则的河弯地势让这座城池呈长条形顺水而建,一个个散布于洛水岸边的码头便是它存在的标志。

裴元绍领军驻扎于此,按照军令上的指示,是让他负责守卫从泰山、济北、东平诸郡经黄河运来的粮秣,说白一点的是就是担任军需转运官吏。
这个任务实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军粮筹集与运输对于一支军队特别是庞大到数万的军队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吕布军上下,从主帅吕布到下面普通的校尉,对军粮重要性的认识又严重不足,习惯了游骑四处流窜的他们自与曹操交锋开始,就没有将粮秣征募放在眼里。
吕布不重视,并不代表曹操一方也会如此短视,在郭嘉、程昱等人的策划下,曹军开始组织小股部队深入到吕布军后方,发起一些凌厉的反击,将一座座敌军的屯粮之所焚毁,在这种小规模的交锋中,曹军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以及良好的后勤保障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让习惯了无后方流动作战的吕布军将士苦不堪言。
一千将兵,遇上曹军突袭的话,能不能够守住粟阳?
这个疑问或许要是换作其他将领的话,会耿耿于心,不知如何回答,但对于裴元绍来说,则算不得什么。
因为,他已经无数次的面临以寡敌众的险境了,更何况,粟阳之得与失在他的眼里,远不如身边的千余兄弟来得重要。
至于忠诚?
就让它见鬼去吧。
吕布既然没有重视自己,那又何必凑上去自作多情。
心中存了这样一个念头,裴元绍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抱怨不平的了。在这个难得的战争空隙,他正好有机会操练手底下的千余将士。
前些天,在对阵曹军的战场上,裴元绍可是亲眼见识了高顺麾下陷阵营的恐怖战力,七百余兵齐动,铠甲、斗具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一不破。倾慕陷阵营强大战力的裴元绍遂有心学习高顺的操练之法,只是他前后几次登门皆被挡于营门之外,连高顺的面都没有见着。
以裴元绍现在的身份和交际圈子,与高顺这个吕布跟前首屈一指的大将距离实在太远,他又不是并州人氏,无法以老乡的身份去攀交情,高顺的铁面无私可是出了名的,象裴元绍这样急巴巴的凑上去,肯定会被认为拍马屁,更何况,他怎么算都是郝萌的部下,若是去拍高顺的马屁的话,就是背主的举动了。
本来裴元绍倒还有心请郝萌给间接引见一下,但随着移驻粟阳命令的下达,这相隔百余里纵有心去结纳,一次二次也无法讨到练兵的‘真经’。
没有人提携,又被发配到被遗忘的角落,若是换了其他人的话,纵使能遵令执行,也会牢骚满腹。
而这些打击,对于裴元绍则算不得什么?
因为,他本来就一无所有,吕布将他发配到粟阳,相反倒是让他放开了手脚,可以毫无顾忌的开始他的独立作战行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