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太湖西畔随云去(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雪玉还真听不出这句话是真心还是表面的礼节,可是有一点他是清楚的,那就是欧阳闻钟这次来的目的就是想见上张阳张三风一面。可是,真的要见上一面,这事说容易也难。容易的是,只要自己带上他直接去西昆仑即可,说难的是自己也不晓得师叔愿不愿意见这些俗人。怕到时惹他老人家不开心。心下思量良久,这才说道:“呵呵,好了,我也不骄情,你也别客气。我知道你们好久没见过师叔他老人家了,本来我可以直接带你们去见他老人家的,可是你也知道师叔他老家的脾气,若是不经他允许的话,怕是到时不给好脸色看的。要不这样吧,下次我回去时探探口风,再和我师父商量一下,到那时有我师父出面,一切都好说了。你说是不是这样?咱们也压他老人家一次!”这番话说下来,既给了欧阳闻钟希望也能不马上作出决定,还顺道做个天大的人情,真正的是一石数鸟。欧阳闻钟再次的表示谢意!
这些事一完,不等杨雪玉开口,那欧阳闻钟马上说道:“师叔祖,闻钟听得我那师叔祖母可能在那景炎那作客,这不,我来前早派人去打探消息是否属实,若要是真的,料想凭咱长青派的名声,他们也定不敢加害!不过,以防万一不在那里,另外我还通知各地分坛的坛主,让他们注意一下,是否有师叔祖母的消息,只要确定他们会第一时间传来消息的。我看,不如您移架到总坛那里去,这样也好方便行事不是?”杨雪玉想想也是这个道理,遂说:“那就麻烦掌门了!”欧阳闻钟一听杨雪玉答应了下来,心下自是大喜,他没想到杨雪玉能这么爽快的应下来。这样一来,只要能帮他找到闻人碧,那可真是一个大的人情,就不愁他不向张阳引见自己。他为了怕杨雪玉不答应还想了好多台词,这下用不上了。
第二天,张杨二人辞别王峰王晓岚,跟随长青掌门欧阳闻钟东下浙江,目的地就是长青派总坛所在地太湖。
对于欧阳闻钟来说,回去时就没有来时那么的紧了,还一再的宽杨雪玉的心说:“不急,这事要急也急不来,只能等消息。”杨雪玉二人想想也对,要是光靠二人去寻,那还真的无从下手,眼下有长青派的人帮忙,长青派人手遍天下,不夸张的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长青派的存在。若是连他们也打探不出闻人碧的下落的话,那他们二人还真没有办法。这样一想也就放下了心思,一路上三人走走停停,欣赏着各地的奇异风光,自是另有一番风趣。
就这样走了五天才来到总坛。杨雪玉这还是第一次的真实的近距离地领略这太湖的风姿。太湖,包孕吴越,襟长江而带运河;三万六千顷浩浩荡荡,茫无涯际;七十二峰郁郁青青,起伏蜿蜒。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会聚于此,诗词歌赋,何止万千?特别是酒到半酣时携几许友人,登上游船,在太湖上夜游一番,别是另一番风味。
这一日,正是十五,午后一场新雨让天地变的沏静,晚间,月如银盘,星如灿斗,杨雪玉和几个内堂堂主携酒泛舟夜游太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光温柔的泻在水面上,河水吸纳了光洁的温柔,反衬出一种青铜般的熠熠光芒。趁着酒兴,杨雪玉望着这迷人的夜色不由得是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银汉之水泄人间,
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
七十二峰青自然。
世间烦恼随云去,
千古流芳为情牵。
牛郎织女相望见,
伊人如今在何方?
这声刚止,就听邻船大声叫好:“好诗,好诗!听公子前面豪情万丈,气吞山河,后面却是缠绵悱恻,情意连连,想公子定是性情中人,不知能否共饮一杯?”
众人互听邻船之音,这才扭头一看,原来是文士。头顶方巾,手拿折扇,一袭白衣,在月光下更显得儒雅风流。杨雪玉这边早有人惊呼道:“呀!原来是沈大才子!”杨雪玉双手抱拳,朗声说道:“不敢,不敢!只是心有所感,胡诌几句,难入方家之耳!月白风清,酒兴正浓,那就请先生搭板来此痛饮如何?”那文士忙应声而来。顺板而至,这才互相介绍,原来此人姓沈名禧,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为人却又清正孤傲,一手好字,却从不轻易示人,更不用说是那些达官贵人的索求!一笔丹青更是价值连城,可也是没有几人能得见其真迹。平日里也只是靠朋友同年周济过活。为人也颇是豪爽,有一些江湖好汉之风。今日听得雪玉之吟,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就出口相请。

待杨雪玉报上名字,那沈禧却是吃了一惊,问到:“可是杨青天?”杨雪玉纳闷不已,什么杨青天,自己怎么从没听说过这个人?摇了摇头,“想必沈兄认错了人吧?小弟不是什么杨青天,也从没听过这个名字!”杨雪玉笑呵呵地说道。
那沈禧看着雪玉一字一句的说道:“公子难道不是四川节都杨雪玉杨大人?”
杨雪玉这才真的吃了一惊,也知道人家说的确是自己,可是这杨青天这名号却也是第一次听说。听人家这一说,也不由不得“啊”了一声,“沈兄消息倒是灵通,那也只是适逢其会,胡乱断了几起案子罢了,这青天二字却是万万担不起的!”
这些同船的长青之人,这才知道自己这位小前辈,原来还是个大人物,人人眼中均是冒出绿绿的崇拜之光。按自己派中的耳目,这些可都是不应漏脱的呀,为什么自己都不晓得呢?看来这位小前辈真是异人呀!
再看那沈禧和杨雪玉早已喝在一起,谈诗作词,吟唱低鸣,杯来盏去的。喝到兴处,沈禧大声道:“杨公子,真正的雅人一个,小弟不才,借景乱鸣,且听我这首《清平乐》还望大人指正。”
望向湖面,但见月光如洗,水波粼粼,极目四顾,尽是山水,也是豪情四溢,朗声道:“此题且称《太湖月波》吧!秋蟾澄皎。影落波心小。三万六千何渺渺。倒浸玉京瑶岛。姮娥笑倚栏干。素鸾飞处光寒。唤起谪仙同玩,浩歌激碎狂澜。”
待沈禧声止,雪玉早已拊掌大笑:“听得沈兄大作,真乃眼界大开!此作即情应景,意韵绵厚,括盖四野,直抒胸意!好词呀!好词!为此佳作,当浮一大白!”举起杯盏,向沈禧略一示意,一饮而尽!
那沈禧此时也是颇有酒意上涌之势,露出文人那种隐世风情。口中叫道:“杨兄,来来来,我们来个夜半垂钓太湖如何?”借着酒兴,众人纷纷从舱内拿出钓具,走向船头。
时间不久,众人分别钓上了几条一二斤的鱼来。只有杨雪玉一无所获,正在焦急之时,只觉钓杆一沉,心知鱼已一勾,一丝内力发出,手腕一抖,一条鱼儿就随杆上了船。只听众人一声惊呼“孝子鱼!”
书中暗表,这孝子鱼,虽说是太湖独有,可也是传说而已,莫说吃,就是见上一见也是不可多得,没想到杨雪玉却是真能钓得一尾。说起这孝子鱼,却也有着一段佳话。相传很早时候的一个冬天,天气十分寒冷,连太湖也冰封了,不少渔船被冻在太湖里不能移动了.有一只渔船,住着母子两人相依为命。由于接连几天冰封不化,船不能移动,船上一点吃的也早没了。母亲又躺在船上卧病不起,实在是太饿了,迷糊中就叫儿子下水抓条鱼吃,填填肚子。儿子看看冰冻的太湖和生病的母亲,就咬咬牙脱下身上的衣裳,破冰入水捉鱼。在湖里摸了很长时间,全身冻得发紫,好不容易捉到一条鱼。他爬上船穿好衣服,正要杀鱼,只见这条鱼双眼流泪,像是在哀求放了它。儿子看看生病的娘,母亲又病又饿,等着给烧点鱼汤喝喝,再看看双眼流泪的鱼,看看实在下不了手。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个办法,他自说自话拿起菜刀,把鱼剖成两半,一半是留着五脏六肺的,一半光是肉。他把有内脏的一半,放进湖里,对它说:“鱼呀鱼,你有五脏六肺,回到水里去寻活路吧!借你的半身,我要去救救娘亲的命,请你原谅我。”奇怪,那半片鱼,好像通了人性。一会儿,摇头摆尾地游了开去。小伙子很高兴。连忙把另一半烧了汤,端给娘吃了。娘喝了鱼汤,肚子也不饿了,病也渐渐地好了。娘也乐,儿也乐。过了几个月,渔民们发现太湖里多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鱼,它宽如手掌,但只有半个脑袋一只眼睛,没有椎骨肋刺,浑身透明,可以看见五脏。更稀奇的是,鱼身的一面只有一层簿皮,另一面却是雪白的肉,——这叫啥鱼呀?后来渔民听到这母子俩讲的故事,深受感动,恍然大悟,就把这种鱼叫作“孝子鱼”。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