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五) 峰回路转(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线两侧的几十名伪军及时逃出生天,而夹在中间的一百多人,包括白团长在内,非死即俘,白团长死不投降,跟炮弹坑里的那名士兵一同战死----他终究还是没能坚持到武进侧击日军的时候
日军将投降的二十多个伪军押回后方,绑在大树上,逼使没见过血的新兵练习刺杀,并且残忍地割下白团长的头颅,送回了长谷的指挥所。长谷只看了一眼,就派人又送给了刘宝林,算是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
派去的日军士兵随手将人头丢在了伪军的临时营房门口,在几个来“协助整理部队”的日本兵的虎视眈眈之下,伪旅长刘宝林吓得大气也不敢吭一声,连结拜兄弟的人头也不敢私下掩埋,就那么原样丢在那儿。
来来往往的伪军士兵看了那血肉模糊的人头,惊惧者有之,心寒者有之,义愤填膺者亦有之,一股更大的暗流在剩下的伪军之中涌动着。
解决了阵前反水的伪军,日军紧接着便对二营的阵地发动了进攻。日军和伪军的战斗力截然是天地之别,二营立刻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日军在整个攻击正面集中了至少五六十机枪,轻机枪在前,重机枪在后,分层次远近压制铁血军阵地的火力点,这样的火力密度已经超出了二营的承受极限,阵地上的简易机枪掩体几乎完全被日军所压制,战士们被打得只能埋着头朝外放枪,根本谈不上什么准头。
如果不是几个加固地堡里的机枪在不停地拼命射击,恐怕日军的第一波攻击就已经杀进了二营的阵地。饶是如此,武进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阵地左翼的一个小型地堡突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殉爆的弹药将地堡内的半个班一扫而空,烈焰从通道口和射击孔狂暴地喷涌而出,连带着附近的两个战士被烧成了火人,转眼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张志先大惊失色,难道是地堡内的战士操作失误?还是溅起的火星引爆了弹药?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还没等他跑过去查看,左翼阵地又一个地堡发生了同样的爆炸。这一次,面对那边的张志先看得清楚,在爆炸之前有一道烟迹笔直地从地堡的射击口钻了进去,瞬间地堡内便炸成了一个炼狱般的火炉!里面的五六个战士根本来不及往外跑,只剩下些炸得焦黑的残肢断臂洒了出来。
大正十一年式37直射步兵炮!这个武进反复提醒张志先的词汇立刻闪现他的脑海里。妈的!不会这么倒霉吧!
“望远镜!”张志先一声低吼,旁边的警卫员赶紧摘下脖子上的望远镜递了过去。张志先伏在战壕边一个隐蔽的角落,朝日军方向仔细地搜索着。很快,他就发现了目标,在离阵地大约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处平坦的空地,几十名日军正在操作七八门长相有点奇怪的小型火炮,这炮既无轮架也无护盾,就是一个简单的炮架,炮身压得非常低,不过一尺来高,炮口几乎处于水平状态,不用问,肯定是武进特别提过的直射步兵炮。
有效射程一千米,最大射程五千米,这玩艺简直就是掩体克星。张志先肠子都悔青了,怎么自己叫没早点注意到呢!转念一想,早注意到没也用,自己不是那位后来做了州长的强人斯瓦辛格,一挺加特林六管机枪就能在人堆里杀个几进几出而毫发无伤。
张志先阴沉着脸下达了命令:“地堡内无关人员全部撤出,只留下正副射手,堆放的弹药也要尽快搬出来……”话音方落,那边的日军37直射步兵炮阵地上火光一闪,两秒钟后,一发炮弹击中了另一个地堡的外墙,炸得碎屑纷飞,好在炮弹没从射击孔直接钻进去,不然又是人员与阵地协亡。
这配了瞄准镜的直射炮的确是个大麻烦,如果不能想办法解决,阵地便很难守住,可是抗日铁血军没有自己的火炮,甚至连门迫击炮都没有,要不然,日军也不至于猖狂到公然摆开阵地的地步。现在,张志先只剩下一个可以指望的对象:李葆红。二营虽然也一些枪法不错的战士,但是一千米的距离,还是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能力,就连他张志先也没有丝毫把握,更何况阵地前正在猛烈进攻的日军根本不会给战士们提供仔细瞄准的机会。
在收到武进的紧急情报之后,李葆红和他的狙击小队第一时间就把目标转向了日军的炮兵阵地。

日军的山炮、野炮阵地并不难找,不过,武进在情报里说得很清楚,别的炮都可以不管,一定要找到日军的直射步兵炮阵地,并且及时地打掉它,就算打不掉,也要把它打残,至少不能让它肆无忌惮地攻击抗日铁血军的阵地。
狙击小队还是迟了一步,等他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如此靠近前线的37直射炮兵阵地的时候,二营的地堡已经接连被摧毁了两个,其他的也在日军炮兵的名单之上。
日军炮兵阵地的防卫并不严密,周围百十米的地方散布着小股的日军,不过那只能用来防止近距离突击,对于远程攻击便无能为力了。李葆红迅速指定了目标,一声令下,狙击小队的队员们迅速两两散开,各自寻找隐蔽地点去了。
与李葆红搭对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许伯锐,之所以选择他,首先是因为李葆红深谙在狙击行动时小组配合的重要性,更完美的三人小组是不指望了,一名狙击手和一名观察手的配备还是必须的,而最佳搭档武进和罗立胜又不可能脱离整个部队的指挥工作而跟他一起在野外玩潜伏。
第二是因为大家对许伯锐这个人比较了解,而许伯锐又对李葆红一身出神入化的枪法和战技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他基本上在金玲的后勤处帮忙,但总是时不时地来找找李葆红,缠着要拜他为师,次数多了,李葆红觉得有这么个徒弟也不错,便收下了他。许伯锐出身草莽,重义气,深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为然,----虽然李葆红的实际年龄比他小,-----对李葆红执礼甚恭,对师父的命令是绝无二话,让李葆红相当的满意,觉得有些秘密让他知道也未尝不可,相信他绝不会泄露出去。
这二呢,在于许伯锐是猎户出身,从小练得一手好枪法。为了卖个好价钱,猎人们总是避免在皮子上面留下枪眼,专门瞄准野兽的眼睛打,这和狙击手所要求的一击毙命原则不谋而合。
第三,许伯锐在东北军当过一年多的兵,有一定的军事基础,对于战场上杀死对方官兵的心理负担较小,再加上他在绿林道上也混过,可谓经验丰富,有处变不惊的较强心理素质。
还有,许伯锐在碰到这些穿越人士之前,一个人在江河上游荡了不少时光,耐得住寂寞,不会因为长期一个人独自潜伏而精神紧张,甚至崩溃。
最后一点,出乎李葆红意料的是,这个江湖草莽居然还上过几年私塾,据他自己说,他家原来也是个富农,后来被土匪盯上抢了,才渐渐破落。在这个文盲遍地的时代,他已经算得上是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有了这么点在后世看来微不足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李葆红有信心把他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狙击手,那样自己就不用孤军奋战了。
其实要说缺点,许伯锐也不是没有,比如说由于独处多了,性格有些孤僻,与人的沟通能力不强,幸好李葆红是知道这一点的,而许伯锐对他又相当尊重,所以问题还不大,如果换一个人和许伯锐搭档,难保两人之间不起冲突----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加以改进。再有,虽然许伯锐算是小学毕业,但是对于辨识地图、绘图基本是一无所知-----虽然现在根本没有地图可供辨识,更谈不上卫星照片,不过,他的猎户出身使他在复杂的陌生地形中还不至于迷失方向----更主要的是,大概是他没怎么学过数学,计算能力比较差,对望远镜和瞄准镜的刻度分析运用总是难以理解,李葆红只能要求他先死记硬背,然后在运用中逐渐摸索出规律,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眼下,由于需要狙击的对象只是普通日军士兵,所以李葆红下达的命令是两人一组,自由狙击,并在日军发觉之后,能够相互提供掩护。狙击手们离日军的距离比较远,足有五六百米,再加上战场上的枪炮声震耳,被打击的对象又是炮兵阵地,因此被日军立刻察觉的可能性并不大,有足够的机会打残这个日军炮兵阵地。
十多位狙击手们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潜伏位置,两分钟后,当他们手上那块相当昂贵的手表的分针指向十一时四十分的时候,行动开始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