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6冰道爬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6冰道爬犁
到前面出现了进站指示“冰道”的标志,接着就看见站上工作人员用彩旗指示着进站的冰道,张智慧一边吆喝一边轻拽缰绳,配合已久的挽马在他的指令下默契的开始降下速度,朝着前面的岔道走出,到了岔道后张智慧随之拉下扳闸,挽马和爬犁慢慢的同时停了下来。
张智慧待爬犁停下,急忙和助手下车,拿起车上早就准备好的棱子木放在爬犁前后的撬板下,使爬犁固定好,就准备解下挽马,这时看见几个人走了过来。
“老杨,过年好”张智慧大声的和杨家伟打着招呼,杨家伟是这个护路转运站的站长。
“老张,过年好,来先顶上支烟,歇歇”
看着老杨掏出的是红色的烟盒,“好烟,这个是奖励一等模范的喜烟,老杨,今年评上了一等模范,恭喜恭喜。”烟是鲁北烟厂新出品的纸烟,“大海牌”,最便宜的只要三分钱,但是这个红色烟盒的大海香烟却不对外发售,仅仅是年前奖励了评上一等模范的民军军队等鲁北管辖工作人员中的先进人物。
“没有啥,没有啥,老张你也不是模范吗。”尽管嘴上说不在乎,可是杨家伟的显摆样子还是显现出他的得意。
“俺们全队都是模范,司令说了,咱们都是过年不歇,辛苦着呢?前天年初一,司令还到羊角沟俺队队部拜年了,说我们都辛苦了,鲁北行署,海防师部以及民军总部感谢我们。”张智慧是正儿八经的挺直军出身,还是海防师自重教导总队出身,后来才转至马车运输公司,现在随着“冰道”的建成,又成为负责冰道运输的特别运输大队的一员。
说起“冰道”就不得不提两个人,恰科夫和钱二娃,恰科夫是来自圣彼得堡的犹太移民,钱二娃是机械厂最早的一批老工人,恰科夫在俄国制造过雪橇从哈尔滨来到羊角沟后制造了一辆木质小爬犁在工厂里搬运货物,老家在运河边上的钱二娃看到恰科夫的爬犁,从运河上拉纤的纤夫和马匹在岸上拖曳槽船行进受到启发,去年俩人设计出一套方案和设施,利用严寒天气滴水成冰的特性,先用土修两道高约十厘米的长陇,两道土陇之间的距离根据需求设定,一般大于车辕的宽度,再在上面浇上水,很快就会成为一条冻透了的冰道。
将改装加大了与冰面接触面积的爬犁放在冰道上,在冰道的两侧用人或者牛马骡驴等拖曳,爬犁在冰道上减少了摩擦力,而人和牲口在两边的没有冰雪的普通道路上行走能使上劲也不打滑,同样的力量比起马车和单纯的爬犁能拖曳更重更多的货物。
至于冰道的建设根本就不存在难题,就在原来的大路中央用很少的土方构建两道长陇,浇上水就成,而冰道会因为爬犁的碾压而损坏的问题就更不是问题了,只要在浇上点水就很快平整光滑如初,这个维护的活计老人妇女甚至小孩都能干了,甚至连修建长陇都不需要动用男性壮劳力。
在羊角沟恰科夫和钱二娃的创新经过验证后立即在临朐益都到寿光的建材运输中投入运用,就借用原来的大道修建了冰道,组织了大道沿途的非壮劳力护路修路,羊角沟的机械厂修造厂也加班加点全力赶制新式爬犁,很快爬犁冰道运输代替原来的马车大道运输成为运输主力,大量的石料煤炭石灰水泥木材等一号工程所需的大量建材燃料开始源源不断的堆积在各个工地,只等开春化冻之后立即开始进行那些受严寒天气影响不能进行的垒砌等建筑作业。
一个人只能背负几十斤的重物进行长距离运输,但如果改为独轮车,这个数量能达到上百斤,改成架子车就是几百斤,但改成冰道爬犁,在启动之后,两个人就能轻松地拖动几吨的货物,还有一点格外重要,从临朐益都到寿光的地势是缓慢下降的,平时这个重力加速度作用看不出来,但在冰面上摩擦系数很低的时候,这个作用力就非常明显了。
冰道爬犁巨大的运输量使得鲁北的辎重教导总队特地组建了类似于铁路管理模式的冰道管理体系,实行单向行驶会错车制度以及相关的通讯联络系统,几乎就是铁路的翻版,只是没有机车列车而已,但是运量却不小,两侧各串联两匹挽马可以拖动十辆载重两吨串联起来的爬犁以时速十公里的速度不间断的行驶四个钟头,这样的“列车”有将近二百列,加上还有更多的人力拖曳的一吨轻载爬犁每天运往工地的建材煤炭就有三千吨,羊角沟的原盐也随之囤积在益都铁路站点附近准备发运。
现在的胶济线仅仅每日单向发送五列货车一列客货混装列车,一列货车的运输量满载不过一千吨,胶济线铁路的单日货运周转量在万吨左右(严重高估,潍县及其邻近的站点这些年的货运周转量总和都在十万吨上下,而潍县的货运总量大致能占到整个胶济线的一成),这条简易的冰道的运输量并不低于利用铁路运输的运量,而且成本也不高。
只是可惜,等到冰道建成并经过试验运行摸索出最佳方案,和制造出的新爬犁的形成批量达到最大运量之时已经是腊月二十,离立春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了,中间还夹着一个春节,可以进行冰道运输的时间不多了。
在冰道负责驾驶爬犁进行运输的主力是海防师教导旅的辎重教导大队以及由大队改成的民军马车运输公司,这些队伍的主官大多都是老挺直军出身,主动放弃春节休息,保证运输大动脉的畅通,保障一号工程的建材需求,鲁北军政当局立即召开联席会议,颁布了嘉奖令,所有节日不中断工作的人员除了物质方面的奖励,全部被授予一等模范和模范的荣誉称号。
不能低估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的创造性,这个跟铁路几乎没有沾上一点边的冰道在营运过程中,几乎照搬了铁路的营运方法和信号系统以及规章制度,护路转运站就相当于铁路的站点,除了错车会车之外,还要为马匹以及驾驶员提供食宿,当然在还要协助停止的爬犁启动。
和铁路的机车属于不同的铁路局只负责管辖区内铁路货车的牵引一样,拖曳爬犁的挽马和驾驶爬犁的驾驶员也仅负责马匹来回四小时的脚程即单向二十公里的路段爬犁的拖曳,护路转运站的分布也是按照不大于二十公里间距一个站点的标准设立,到了护路转运站,驾驶员和马匹就会卸下爬犁由其他的马匹人员将爬犁转运到下一个站点。
胶济线东西横旦益都县境,冰道翻越胶济线就是一个问题,胶济线那里南北各设立一个驳运站,到了驳运站以后马匹拉着爬犁进入指定的冰道,这个冰道先是略微的上坡,随后一个缓坡,爬犁顺势被送到冰道尽头一个铁质的小轮挂车上,这时将爬犁固定在挂车上,原来拖曳爬犁的四匹挽马和拖曳挂车的十匹挽马一起将挂车拖曳至铁路另一端,把上述的步骤反过来做一下,爬犁就重新上了冰道。
到了寿光有个货运总站,从总站分出一条条的支线冰道到达各个大工地和羊角沟,行署已经有意在冰道体系的基础上组建铁道部队,至于是民军还是正规部队还在研讨之中,但羊临铁路的建设随着春天的到来势必立即全线铺开。
分割线
暖和和的太阳照在身上,刚才凿冰时出了一身热汗的成焕兵有些犯困,但迷糊中的他仍旧机械的拖着那块五百多斤重的冰块向前走着,大路右侧的一条冰道从河边直接通到冰窖,这条冰道是成焕兵和他的同伴昨天忙活了一天用水浇出来的,只有十公分厚,可有了这条冰道,一个人穿上橡胶厂生产的鞋底带着**的防滑鞋就可以拖动五六百斤的大冰块,而且只要走动起来一点也不费力。
成焕兵走的不疾不徐,一个仟板斜跨在肩膀上拖动着后面硕大的冰块,这个在冰道上人的力气大的原因,参加基干民军的大儿子和自己说了半天,什么压强摩擦系数又是什么作用力等新鲜的名词,自己也搞不懂,反正在普通的路面上,打死自己也拖不动这么大的一块冰,但在冰道上就行。

“叭叭”,一阵汽车的鸣笛声惊醒了迷糊中的成焕兵,打眼望过去,一溜小汽车疾驶而来就要到了眼前,“司令”成焕兵心里喊道,急忙停下脚步,然后回头抬脚顶住往前滑动的冰块使之停下,再恭敬的站在路边朝已经慢下来的那些汽车点头致敬,不管里面的人看见看不见,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司令的尊敬,按说身为民军的他也学了敬礼,但是还是不习惯,至于鞠躬则早被司令严禁,那个磕头下跪就更行不通了。
辆黑色的被羊角沟民众称为梯子车的轿车都陆续停了下来,居中的那辆车上,司令从后面二司令从前面下来,走到成焕兵前面。
“窖冰呢?”司令嗓门很大。
“是令,窖冰啊。”成焕兵激动的有些结巴。
“走,我们帮你发起来,这么大的冰一停下,你自己动起来很费力。”司令说着就和二司令走到冰块后面,“伙计,你快使劲啊。”
听着二司令的喊声“哎哎成焕兵回过神来急忙用力向前走去,后面传来一二一的号子声,那是司令和二司令在使劲….
“锋哥,咱这一路上停了五次了,正赶上窖冰,路上人特别多。”回到车上的路明继续驾着年前新到的“T”型车,陈剑锋坐在后面,车上就他俩,警卫人员乘坐的护卫车一前一后把他俩的车夹在当中,今天一早从司令部大院前往教导旅驻地的大道上正赶上民众窖冰,路上不时的遇上拖着冰块的人,窖冰就是把河湖中的天然冰凿出来运到冰窖贮存,等到天热了再用于对虾等珍贵海鲜的保鲜。
“遇到赶路的人咱们不用停下,这些窖冰的人拖着这样大的一块冰住下了,再启动很费力。说起来这个冰道的法子还真是不错,这些俄国犹太人可能在俄国冰天雪地的环境呆久了,许多应对冰雪的方法学了不少,这个冰道按说我也能琢磨出来,只是没往这方面考虑,耽搁浪费了个把月的时间,这冰马上就要化了。”陈剑锋有些遗憾,这样的冰道若是在天气一寒冷的时候就应用,那样临朐益都的煤炭石材铁矿石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冰道实现大宗而又便捷的运输,而不是仅仅依靠大车。
“我们都没有在严寒地区生活的经历,谁能想到爬犁,即便是想到爬犁,也只是考虑和普通的大车载重量差不多也不会大量的建造使用,毕竟我们到临朐的大路还是非常不错的,也就是恰科夫和钱二娃两个歪才异想天开,设计了冰道和专用的雪橇挽具。”
“这个冰道实际我两个都见过,冬奥会上的有舵雪橇和无舵雪橇比赛用的半封闭的跑道就类似于恰科夫和钱二娃他俩年前设计的冰道。类似这个冰道的建设其实我小时候也有经验,那时冬天想滑冰,可是大人们怕危险不让我们去河湖上滑冰,毕竟我们那里不像东北那样冷,冻得不瓷实,但是我们那些小伙伴想玩滑冰,最后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大家在场院的打麦场用土围了一个大圈,拿着水桶往里倒水,一会水就结成冰,既能滑冰,又不会存在其他的危险,冰道的建设和这个溜冰场一样的道理,只是没有想过利用冰道搞运输。”
“是啊,锋哥,我们俩尽管是穿越而来,可是毕竟不能面面俱到,您之前没太多的接触工程技术机器制造方面,我却是专业的维修技师,不是也想不到,在爬犁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中,那些工人的创造力真是天才般的设想,让我汗颜的是一开始我进行爬犁的规模化生产的设想时,只是考虑用钢铁材料采取焊接等现代的加工方法以求达到尽快形成批量化生产,却想不到工人们仅仅采用我们传统的榫卯结构工艺和木料就迅速的形成了批量化而且是标准化的生产。”
“路明,可能我们都有一个惯性的思维模式,总是用后来的科技和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考虑利用现有的技术,也小看了普通民众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力一旦爆发出来真的是令人叹服。”
恰科夫和钱二娃提出方案得到通过后,尽快生产足够多的爬犁形成规模运力就成了生产部门的最紧要任务,路明提出的方案是用钢铁作为骨架采用焊接的方式,形成流水线标准化生产,但是样车作出后,并不令人满意,主要的缺点是自重过大,而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设备电焊机只有来自未来的两台。
其他的人也是群策群力,经过几次试制后很快的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而这套工艺流程的精粹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木结构构建方式中的榫卯结构方式,取四根胳膊粗细长五米半长的木棒,两端用火烤弯微微向上翘起,这四根木棒作为爬犁支撑货架的底座的骨架和与冰面接触滑行的撬板,四根木棒彼此用长短一样的木棒横向连接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木棒就是货架,四根木棒的两端用一根横木铆接连成一体,就这样简单这就做好了一部爬犁。
成品的爬犁加上翘起两端的横木五米半长,一米半宽,头尾对称也就是头尾不分,可以无限制的串列,但受挽马拖曳力量以及转弯上下坡等的影响,十辆爬犁串联由四匹挽马拖曳经过验证是最佳方案。
爬犁的生产过程采取的是分工生产不同的部件,然后最后统一总装的流水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工人只完成一道工序,打眼的只管打眼钻孔,锯木的只管把木头锯成规定长度,而最令人称奇的是成品爬犁上面没有一颗钉子也不用一滴胶水和一根木楔子。
不用钉子在中国采用榫卯结构构建的木结构建筑制品上并不稀奇,但在榫口接口处不用胶粘结和木楔加固就有点特别,工人们采取的是先把木料尽可能的干燥脱水,完成榫卯后在接口处浇上水使原来的木料膨胀,比用钉子木楔加固都要牢固,而且省工省钱。
工艺不断地改进,最后的成品木料上的树皮都没有刮干净,一开始用火烤弯形成翘起的两端也被简单的锯成斜面代替,只是在两端原来一根横木的基础上多加了一根横木,这样做是怕横木拖曳时对因为被锯成斜面造成整体结构破坏的木棒的损坏,原来四根底部的木棒还要经过一番刨磨形成一个平面,最后的成品直接去了这套工序,因为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被冰面磨平,当然底部的四根木棒都会因为与冰面的摩擦不断地变薄,直至损坏,坏了就坏了,重做一个并不费多少料也花不了几个钱。
串列起来的爬犁的连接方式采用的是缆绳加木棒连接的软硬复合连接牵引方式,除了借鉴勒勒车的方式更多的却是借鉴的驳船的连接方式,充当连接和牵引是两根两端各有半米长的缆绳的一米长的木棒,两端的缆绳分别系在爬犁的横木两端上后大约还剩二十厘米长,正常行驶时木棒和缆绳都是绷紧的状态,遇到刹车时,木棒会在收紧的缆绳后形成硬连接牵引方式,会将最前面爬犁刹车的作用力依次传递到最后的爬犁,而在转弯时,软连接方式可以弯曲串列队形,木棒可以确保队列不会弯的过火这两项举措保障串列爬犁能顺利的完成转弯。
冰道和爬犁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地改进才摸索总结出一系列的成熟的方案,陈剑锋和路明从这个几乎没有运用一丝近现代科技的成果上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但这个成果代表的还是传统的甚至是落伍的“科技创新”,而中国实现富强还是最终要靠现代科技,今天他们前往教导旅的目的就是检验鲁北机械厂出品的第一批军工产品,这些产品才是代表着近现代科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