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7慢慢来急不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7慢慢来急不得
山东去年的全省原盐产量是300万担左右,即合15万吨左右,其中胶澳盐场的产量就在10万吨上下,约占全省产量的六七成左右,其余的三四成被其他七个盐场分去,护军使辖区的无棣的永利场这几年产量很少也就三四万担,位于广饶寿光的王官场的年产量是在20万担左右,合计产量在二十五万担左右。
这些年全国上缴中央的盐税收入大致都在一亿元左右,盐税的扣缴方式也是在产场出货时就地扣缴,盐警的主要作用就是扣缴盐税,说起来“警”只是通俗的叫法,实质为盐政,羊角沟是王官场盐场的总部所在地,但主要的原盐生产基地却在广饶境内,这也是广饶的盐警数量是羊角沟的三倍多的原因。
护军使署辖区两大盐场每年征收的盐税大约是35万元左右,按照每担三元的盐税二十五万担的收入应该是七十五万元,盐税对于渔业腌制工业这些方面的用盐是免税的,盐税仅向食用的原盐和加工精制盐征收,大致是每担(100市斤)三元,出厂价是一元多点,产地周边临近区域零售价约是五元,但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大以及需要交纳的厘金的关卡随着距离的增加越来越多,在一些地区盐价能升到十四五元,其中的主要成本是盐税和各种厘金以及其间贩运的利润,往往盐价越高,盐的质量却越差,经过倒手的商贩不断地“加料”,盐里面掺杂大量的杂质黑乎乎脏兮兮的称为“黑盐”,黑盐往往销售至偏远的地区。
由于有外国人把持盐税的管理大权,产盐区众军阀对盐税并不敢插手,如果不是这次机缘巧合加上辖区盐税的比列占全国的份额很小,还真不容易从这里撬开个口子。陈剑锋等人已经探讨过,得出结论寿光以及临近的区域是21世纪中国最大的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盐的产量能占到全国的七八成产,潍坊纯碱厂就建在羊角沟不远的东南方,那里有个年产原盐几百万吨的羊口盐场。
盐不同于糖醋酱油等调味品,它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和极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化工的基础是盐酸硫酸硝酸和纯碱烧碱这俗称的“三酸二碱”,盐就是制备二碱的必备原料,这些仅是远景,现在光是靠盐税就能大捞一笔,前提是尽快的扩大原盐生产的规模。
关税因为没有口岸,自然为零,这个倒不是主要的纠结,其实除了几个大口岸之外,海关对全国的进出口贸易的监管并不严谨,即便是在5%的低税率下,外国商品还经常逃税,而且与国内的商品不同,外国商品是一次性完税,对于厘金之类的过境税根本无需缴纳,在同国内的商品竞争中,价格具有很大的优势。
烟酒税主要指的是烟草税,即便是在后来的中国,烟草税一直是国家税收中最大的单笔税收,特别是在解放初期,烟草税竟然能占到国家税收的四成多,烟草行业也是公认的暴利行业,与已经式微的食用盐为代表的盐业制品是国家仅剩的两种专卖商品。
纵观解放后山东的农业优势产业,自解放后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最初山东是烟草生产的头把交椅,后来让给了云南,其后棉花生产又成为新的龙头,但随后又随着新疆棉花的兴起让出了头把交椅,最后把新型的温室蔬菜生产作为了支柱优势产业。
盘算了许久,陈剑锋有了一个关于经济方面大体的规划,1915年起,潍县的坊子已经有青岛的英美烟草公司引进美国等地的优质烟草种子小面积的试种新品种烟叶,现在在益都也有部分烟农种植新品种烟叶。国内现在普遍种植的烟叶品种称为“土烟”,土烟的味冲,香气差,有些辛辣,不太适合卷烟生产。但后来的青州为中心的地区是山东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青州卷烟厂是一个大型的烟厂,这里应该据有烟叶生产的地域优势。
鲁西北及沿海区域土地盐碱化严重,但是却能适宜于棉花种植,与土烟相似的情况,民国现在普遍种植的棉花品种还是多年前的老品种,已经退化严重,不仅产量不高,而且棉花的纤维很短,不适于机制抽纱,大多用于手工抽纱织造土布,充斥国内纱厂的是来自美国印度以及埃及的纤维长的进口棉花。

1918年,日商和顺泰号自朝鲜木浦东洋拓殖会社购入朝鲜金氏棉种30万斤,在邹平张店平度高密等处于农民订立合同,发给棉种及杀虫药粉,指导栽培,棉花按合同收购后由青岛舱口轧花厂轧成皮棉售于青岛各纱厂。这是山东大面积种植新式棉花的开始,早在1914年,当时还称山东行政公署实业公司的实业厅在全省25个种棉区设立试验站,试种美棉。
另:1916年,山东开始引进甜菜开始小面积种植。
种植业还是以粮食种植为基础,令陈剑锋诧异的是这个时代农作物产量低的惊人,都是好地,小麦,好地140斤左右,高粱和谷子也是120-130斤左右,大豆一百二三十斤,玉米一百六七十斤,红薯的产量还算靠谱大约是千十斤靠上。令人诧异的是水稻的产量不过亩产七八十斤到一百二三十斤,旱稻的产量更少,当然山东的稻谷种植面积很少,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农作物极低的亩产。
可即便这样低的亩产得益于中国农民绣花般的精耕细作,中国的粮食等农作物的单产却是世界最高水平,甚至与已经大规模采用机器耕作和大量施用化肥的美国农业的单产也不相上下。
在后来新种子的改良推广,农药化肥的应用,吨粮田不是什么稀罕事,有时整个县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在试验田里小麦的单产到了1600斤,平均也得800斤,玉米更是2800斤(试验田),平均也是700斤,扣除化肥的影响折半算也是400斤和350斤差一倍,潜力巨大。
看来自己的那些玉米稻谷种子要起大作用了,如果再大力推广化肥的使用,亩产能翻两番,达到亩产一千斤的水平就很可以了。化肥厂也是下一步工业发展的优先项目。
(啥?使用化肥农药的粮食不是绿色有机食品,味道也不好,不如使用农家肥的“原生态”方式种植出来的粮食好吃,健康,还有那啥环保。靠,老子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再去考虑他娘的生活质量问题。)
水稻种子必须经过选育而不是直接的留种,否则其杂交的优势不会出现,加之现在辖区内页没有水田,所以暂时不予考虑,最值得推广的是那些玉米。除了那些玉米种子,看来最值得推广的是红薯,印象中红薯的亩产都是近万斤,现在亩产过千也少的可怜,这个产量还是鲜品,没有烘干切片制成红薯干,如果那样的话,亩产估计也就六七百斤,和新品种玉米差不多。
(红薯俗称地瓜,切片晾干是白色的地瓜干,然后将地瓜干磨成细粉,蒸成的窝窝头就是黑乎乎的,偶尔吃个一顿两顿还可以,还甜丝丝的很软糯可口,但你要是连吃半月,你就会够了的,)
那些老母鸡一到羊角沟就被专人侍弄,而且早早的已经给她们找了十几只大公鸡,让他们各个拥有独立的一群母鸡作为自己的后宫,一些具体业务是由在农村长大的路明知道的,每个疑似种蛋都要分别登记存放,建立谱系,然后再准备孵蛋看看这些二代鸡能不能继承那些蛋鸡的优良的高产基因。
养殖业除了养鸡以外就是大牲畜和猪羊的饲喂了,马牛羊好说基本上是纯粹的食草动物,但猪和鸡一样都需要动物蛋白,才能迅速的育成,这就涉及到陈剑锋的老本行渔业,众所周知,饲料中必不可缺的蛋白来源除了豆粕花生粕等油类作物榨油后的残渣之外,主要的就是鱼粉。
陈剑锋有两年的渔民经历,也和羊角沟籍的渔民或者船老大们非常相熟,一些关于羊角沟的渔业生产的辉煌历史也被他听说不少,曾经的羊角沟一个镇的年渔业捕捞总量就能达到近二百万吨,鱼粉高峰时年产量达到10万吨,这些动物蛋白对陈剑锋管辖的贫苦民众是极其重要的。
规划是不错的,远景是美好的,但是现在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有技术,要人没有人,一切都还是一片空白,但至少有了一个指引行动的大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还得慢慢来..
这几章大多是当时民国国情的大略介绍,和山东省情的一些情况简介,不写这些是不行的,书友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大致情况,为了下一步采取的举措坐坐铺垫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