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受伤的困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87受伤的困兽
“….本报恭贺斐迪南夫妇金婚之喜…”——《德意志快报》
“怎么会这样?难道上帝要毁灭德国吗?”翻着报纸的施密德,这份300亿马克一份的报纸上刊载的内容让施密德很是黯然,
向每对金婚夫妇表示恭贺是普鲁士的风俗,不仅当地政府会发出贺电或是派人上门恭喜,同时还要准备一份礼金。
报纸上同时报道金婚之日的斐迪南夫妇很快领到了市议会市政府职员带来的礼金,整整1000亿马克或是半个便士。
无法想像的通货膨胀,1921年,德国马克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是64:1,但是到了1923年11月,已经变为4200亿马克兑换一美元,伴随这恶性的通货膨胀还有350万的失业人口,即便是有工作的人也无法应对这噩梦般的通货膨胀,涨价一般是这种方式“请在所有的价格后面加上九个零。”
“英国人法国人当然更多的是美国人,更少不了德国国内的犹太人,这些手里只要有几块美元几个英镑或是法郎,在这个时期的德国就是富豪,名画,古董,房产,工厂,他们贪婪的掠夺陷入困境的德国人手中能变现的一切,一座上下两层带着前后花园的房舍仅仅需要十几美元就能成交,这个世界太疯狂了。”田雨照久在德国,天天目睹这样的景象,感受很深。
一年多了,田雨照一直不断的往中国“遣送”德国技术人员,而随着德国经济的进一步恶化,赴华德国技术人员的人数和能力都是大幅的提高,现在鲁北已经拥有超过一万德国技术移民,现在德国国内有亲人在华工作的民众,其生活水平那是绝对能进入最好的那部分层次中去的,每月十美元在现在的德国那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
“陈将军行前对我们说过,我们不想做掠夺者,但是谁能拒绝这样大的诱惑?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穷人,更是难以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且即便我们不做,其他的人同样会做掠夺者。
但是,陈将军还有另一个要求,那就是我们不做和别人一样的掠夺者,更不会做一次性的交易,我们要立足长远,所以必须要珍重与德国民众的友谊。
所以我们既要得到掠夺者应有的利益,同时也不能损害德国民众对我们的观感,更要建立并发展与德国民众的友谊。这也是我们目前采取这种注资合作而不是直接完全收购的方式谋求遍及德国的破产业主的原因。”陈调甫是这次赴欧“采购”的领队,而陈建锋这种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做婊子还要立贞节牌坊”的要求似乎有些强人所难。
“一文不名陷入绝境,两手空空但却又存在希望并且能够维系体面的生活,让我选择当然会选择后者。”施密德却是直接洽谈相关业务的人,他的业务就是用几个美元去收购他陷入窘境的国民拥有的一座座的工厂一台台的设备,但是他却充满干劲,浑然不觉的自己是一个掠夺自己国民财富的强盗。
不是施密德是“德奸”,而是同样是被劫掠,与其让其他的强盗掠夺还不如让陈建锋来干,而陈建锋除了掠夺之外,还给了这些被劫掠的同胞一个希望。
与大量中小企业破产的同时,德国的银行也是大量破产,甚至连久负盛名的德国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都破产了,银行的马克计价的贷款因为童话般的货币贬值速度,成为帐面上的可笑的数字,国家的金融已经陷入停顿,正如田雨照所言,外国资本和国内的犹太资本都已经张开血盆大口,准备享受这场抢劫的饕餮盛宴。德国的中产阶级被横搜一空,特别是那些中小业主,而他们却是陈建锋主要的目标。
希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这就是陈建锋给予的承诺,或是与其他强盗进行掠夺抢劫的不同的方式。
那些破产或是接近破产的中小业主的产业,包括工厂的地产设备以及所拥有的技术,甚至包括工厂主本人在内的管理层技术人员全部被陈建锋在德国开设的“怡爱公司”整体收购,代价之低让人无法想象。
但是与其它的掠夺者不同,包括原来资产的所有者,产业的运行管理者,主要的技术骨干在易主的产业里组成一个“管理层持股委员会”,管理层持股委员会的成员拥有委员会不同比例的股权,一般是原有的业主即资产拥有者占有最大的比例,同时委员会在新的产业里持有一部分特殊的股权。
这个股权之所以特殊在于其是“期权”,持股委员会的希望就在于能够用新产业的利润将这些期权变为真正的股份,直至最终赎回整个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改版的“MBO”,只是与原来的MBO不同,管理层收购的是自己原来的产业。
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针对德国中小业主的保护性救助,陈建锋当然不是慈善家,他是顶级的掠食动物,只不过他比一般的强盗还要狠,掠夺的还要彻底,他连人一块给“掠夺”,只是那些工厂主却是被他卖了还要替他数钱,而且高兴的很。
收购的工厂一般会立即停产,整理设备,辞退大部分工人,然后开始拆卸设备,将其运至中国,原有的资本者和管理者技术骨干在内的大部分持股委员会成员会和这些设备一起到达中国,在那里重新建厂,同时视情况还会招募部分普通工人随行。
这仅仅是开始,中国的工厂建成后会迅速的以这个工厂为摹本兴建同类型的第二座第三座乃至更多的工厂,当然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都是由头一个工厂负责培训,至于设备能自产就自产,不能自产就外购。
德国的工厂也不会放弃,随着“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工业生产马上开始复苏,大量的外国资本开始涌入德国,那里腾空的老厂房恰好可以利用贷款采购新机器设备重新生产,以怡爱公司的实力和那时与美国英国财团建立起来的关系完全可以打造德国新的卡特尔乃至集成美英德中的跨国康采恩。
而这些德国工厂除了一部分从中国回流的委员会成员和招募的德国工人,更有一定比例的涵盖管理技术的中国研修生。相信随着德国工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这些工厂有美英财团的资金,有德国本土的管理技术,号可能会得到中国的“技术工艺”方面等等的利好,这些德国工厂会走上良好的发展态势,而那些持股委员会的成员的股份在内的财富势必会增长,当然怡爱公司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其实与德国的财富收益相比,陈建锋更看重的是包括资本者管理者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在内的德国中小企业整体搬迁至中国是对于中国整体工业的发展和促进所作出的贡献。
想想,一个完整的活着的工厂整体的搬迁到中国?不是只有冰冷的机器设备,也不是只有手无寸铁的技术人员,更不是只有只能夸夸其谈的经理,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还包括资本运营者,这样的引进可堪称完美。
英国的收购相比之下仅仅是一次性的“技术服务”,实际上引进技术最佳的方式是引进高素质人员,即“智力”,有了智力就有了一切,但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整体搬迁连这个过程都给省掉了。
收购德国企业对于原资本者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拥有完整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而资本者笼络这些人员的方式就是期权,这才有了持股委员会。
就是开始被辞退的工人,也并不是正式失业,而是待岗,还可领取怡爱公司的生活补助,这样能保持职工的稳定,一旦道威斯计划实施,立即就可投产,更重要的是,一批亲华的民众就此造就,陈建锋从来不是慈善家,每个铜板都会要发挥最大的价值。

中国的工厂及衍生工厂这些出产并不在持股委员会期权股份分红的范围,在中国他们一开始的身份是雇员,那些设备技术已经被怡爱公司出售了,真正为他们获取权益的是德国的工厂,而那些外国资本的投入已经是正常的商业金融买卖,但是即便这样,起点不低,获得多方支持的德国工厂获利并不会有问题。
那些德国资本者并不会因为控股权的丧失而财富缩水,其实他们此前已经破产了,还谈什么财富;同样,那些原本没有股份的管理层技术人员更会有意外之喜,如此好事为何不参与呢。
这些德国工厂同时又为美英财团迅速的在德国建立影响提供了最好的资源,相比较托拉斯,德国的垄断更多的是辛迪加卡特尔,而高于这两种形势的康采恩方式可能更是美英财团乐于接受的。在获得正常的金融利润的同时,又获得与怡爱公司一起分享一个新康采恩的控制权,何乐而不为呢?
而德国的工厂又为中国的研修生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学习平台,如此等等,这样运作远比一次性掠夺强上不止多少倍,而获得的无论各方面的利益都无法一时罗列,陈建锋黑的到了极点.
收购德国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只要价钱合适,设备能够拆卸装运,除了棉纺织丝织业,中国的工业基础没有可选择的,都是空白或是不足,每一个德国工厂对中国都是弥足珍贵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些收购的德国工厂的设备技术一点也不落后。
但是这些中小企业如同在英国的收购行动一样,还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稍微的涉及“质”,但更多的还是围绕“量”的方面,能迅速促进中国工业全面发展,同时兼顾“质量”问题的还是大项目,这却是陈调甫施密德等人此行的重要任务。而此前,田雨照以及王旭升等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施密德先生,今天签署的这一揽子协议对德国的复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于您,我相信德国将会永远铭记您的功绩。”尽管古斯塔夫克虏伯用惯了外交辞令,使人怀疑他说得这些话又是言过其实,但却不能否认施密德为德国做得贡献,特别是为克虏伯。
“克虏伯先生,无需这样,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德国人和将军阁下的雇员期望得到的最完美的结果。
我们的将军有句话,双赢,尽管我从不怀疑您和您的集团的诚信,但我还是要提醒一下,贵公司一定要信守承诺,切实的履行合约,这些协议仅仅是开始。
克虏伯先生,您应该知道我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施密德“顶着”重重压力,将陈调甫范旭东等中意的维克斯军工和国民钢铁及伯利恒钢铁的钢铁技术引进项目签约克虏伯,这可是一笔累计总额将可能达到一至三亿美元的大合同,这对陷入窘境中的德国特别是克虏伯集团的重要性何其重要。
根据协议,鲁北四川陕西甘肃绥远鲁北将引进克虏伯包括大型高炉新式平炉各种轧机等特大大型设备在内的成套生产设备,涵盖长材,扁平材,钢管以及钢铁产业衍生出的钢丝铁丝等再加工产品诸多成套技术,整个合同执行期长达五年。
作为德国传统的最大的军火巨头,施密德做主能放弃与维克斯等英美财团的合作选择克虏伯,必然有其缘由,绝对不会因为他的爱国心,毕竟最后的决断权还在陈建锋那里,陈建锋选择克虏伯的目的却是为了船舶工业。
船舶工业是当前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水平的产业,而军舰制造则是这个产业上的精髓,最先进的技术和发明几乎都是先运用到造舰上,军舰制造也引领者工业科技的发展。
就在中国人在江南制造局的造船厂在1918年接受四艘美国万吨级商船的首艘于1920年下水时而沾沾自喜兴奋不已的时候,日本早在1914年随着金刚号战巡的完工彻底结束了在外国制造大型军舰的历史,其后包括金刚级剩余三艘的全部军舰都在日本本土自己建造。
日本的造船能力已经达到三十多万吨,其中的军舰制造能力有13万多吨,拥有几乎所有舰船的设计制造能力,而这种设计制造能力涵盖了舰船制造所需的钢材,机械动力,装甲武器等所有系统。
中国只有江南船厂拥有制造万吨级船舶所需的船台坞道设施,最大的动力装置是为美国订货船只配套的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同期列强的舰船动力已经进入蒸汽轮机和大型柴油机时代,马力已达10万马力;造船所用的特种钢材如船板都不能自产,装甲钢更是无从涉及。
尽管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的船舶工业,有一个条件极大地制约了鲁北船舶工业的发展速度,就是船舶制造业的设施建设和技术递进所需要的漫长周期。在空白的基础上,必须先建设小型的坞道船台,再在这个基础上从小型舰船的设计制造开始循序渐进的发展。
鲁北现在造船的主要产品为什么是拖轮和分节驳,就是这些船舶对于船台船坞的要求很低,为什么护法舰队不能直接回到羊角沟进行改装,除了保密,还是受限于基础设施。拆船用得那种临时船台和船坞和造船用得设施齐全的真正船台两码事。
不说动辄舰船几千吨几万吨的自重产生的压力预应力对于船台结构等的要求,那些沉重的动力机械对于塔吊龙门吊等的要求,光是如何下水就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陆明顾不得参加通车典礼赶回鲁北督造船台等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制约,鲁北在技术累积和人员培养方面却并不存在大的问题,首先是大沽船厂有一批土鳖,德籍技术人员更是弥补了技术的不足。
单纯从技术方面考虑,还有一条捷径可走,1922年为给阿根廷客户设计建造舰艇,德国以军方暗中为主导建立了船舶建造局,简称IVS,为一些国家设计建造舰艇和潜艇。
IVS的所有活动都是背着英法等协约国暗中进行的,为外国设计舰艇仅仅是作为为保存德国在舰艇设计建造方面的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延续,最终是为了德国海军的复兴,而由于德国一战后保留的四艘老旧巡洋舰已经到了退役年限,协约国允许德国建造一批巡洋舰。
相对于美英,德国的技术并不算最先进,但他们有个优点,便宜而且售后服务好,那是因为他们还要等待验证这些产品的性能,说白了,购买德国技术的阿根廷等国家实际是自己掏钱为德国人做实验。
陈建锋却是乐于做这样的冤大头,吃亏赚便宜处在的角度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的结果也就不同,双赢,各取所需。
但是陈建锋却是并不急于开建舰船,而是想拥有舰船制造能力,涵盖舰船制造涉及的所有领域行业的工业生产能力,船舶工业实质上是基础工业被集成在一艘军舰上,是一种工业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其地位等同于后来的航空工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在不想开工军舰,并不是以后不想;而舰船制造技术的累积性周期性以及其对基础设施的苛刻要求,现在不进行相关的积累,并不是代表以后突然间一下子就有了造舰能力,如此这般,使得陈键锋把打造舰船工业寄予德国,而克虏伯又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在德国,如果与克虏伯合作成功,意味着就与德国的军方军工建立了全面的合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