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力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32力量
宜昌的战事对于鲁北的民众过于遥远,尽管有无线电台迅速的把那里的情况迅速的传回鲁北,而鲁北也会在自己的报纸以及电话网络中迅速传播,受限于各种原因,鲁北并没有开设广播电台,报纸的发行范围也很少尤其是在核心区之外的新区,但因地制宜的却采取了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说书。
“说得是,说一个大姐才十七,独坐绣楼想东西,伤心来不把别人怨,小大姐,绣楼上胡思乱想,忽然听见大街上喇叭响,不用问,我是明白了,原来是俺的公婆家来娶亲….”节奏轻松的表演,风趣幽默的语言,在引来听书的民众一阵欢笑的时候,同时鲁北的政策,要问不时穿插其中,而说书者并不局限于茶馆书社这样的固定场所,而是下乡串村,或是赶集或是直接到田间地头流动宣讲。
说书的节目除了传统的《杨家将》《三侠五义》《水浒》《岳飞传》等,也添加了新编的曲目,这些由鲁北政府组织文人和说书者共同创作的新节目都是围绕着当前的题材,有的新闻或政策刚一发生颁布,当晚或是第二天就会有相关的曲目编出来。
即便是原来的曲目也剔除了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荒诞下流,低级庸俗的东西,充实进优美清净,健康活泼,积极上进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大多由政府组织的文人捉刀,而说书者只负责演出,说书者也不白说,除了正常的演出收入能享受免税的待遇,政府也会依据个人的名气和才能予以不同的补贴,其中优秀者更被冠以“民间艺术家”的称号,而伴随着说书者收入地位的提高,说书不再是盲人等残疾人不得已用以谋生的职业,而是有更多的健康人甚至女人也加入其中,演出时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团演出,表演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快板,而是扩大到大鼓三弦乃至二人说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已经趋向于综合曲艺发展。
“说的是,一轮红日朝满天,司令的恩情记心间,减租减税贯彻的好啊,军政政府为民做主为民办事,落实的全啊,政府新建了孤老院,鳏寡老人挂心间,安排在孤老院生活好啊,顿顿白面有肉吃,各位老人心喜欢啊…啊啊啊啊。”
“说完了孤老院,咱再说说新学校啊,俺是瞎子睁眼白看,可是大伙啊,不能成了睁眼瞎,**扫盲要参加啊,学会了记数不吃亏,学会了算数坑不了你啊,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得不在理啊,老李家的媳妇会写字了啊,炕头上能把老李教啊。
政府下了新政令,男孩子女孩子都要把学上啊,有道是‘养儿不上学,不如不养活;养女不读书,不如喂头猪’,‘孩子不上学,老子蹲大狱啊’大伙细掂量,别啊不知轻重啊。”
“啥,孩子不上学,老子蹲大狱”听书的百姓得知了这个惊人的消息,只是与他们仅仅吃惊不同,各县的新任县长,各乡镇的乡长以及各个保甲长却是如临大敌,严阵以待,甚至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不为过,缘由却是百姓只是蹲大狱,他们却是可能掉脑袋…
细细的将自己主持草拟的规划书再次的检查一遍后,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黄哲明长舒一口气,习惯的揉揉自己的鼻子,这是来到羊角沟后才形成的习惯,老家是江南水乡的他不习惯这里的咸咸的空气,说起来羊角沟尽管靠海但气候真不怎样,春冬的风干冷刺骨,如果不在身上套上一件隔风的衣服,那寒风能透过衣物纤维的每点缝隙直接冻透你的身体;夏天却没有海边气候的怡人反而同样闷热,但与南方水乡的湿热不同,这里的空气是咸咸的,一出汗感觉更不舒服。这一切都让出来乍到的黄哲明的鼻子痒痒的难受,一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总是揉揉,久而久之,即便已经习惯了羊角沟的气候,可是这个习惯却是形成了。
作为晏阳初的密友,黄哲明与于去年回国的晏阳初开始在全国各地考察,选择城市作为推行“平民教育”的试点,这期间受到好友现任职于鲁北农业研究机构的王希珍的邀请,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羊角沟。
羊角沟以及整个核心区的**教育成就让他大吃一惊,他们所设想的平民教育早已经在这里实现,而且是大范围的实现,震惊之余,他见到了整个鲁北最高的官员陈建锋护军,与之交谈后,陈护军对于教育的重视让他兴奋不已,而陈建锋也欣赏他的热血,便委任他为教育厅主管普通教育的帮办。
即便是一腔热血致力于发展国民的教育事业,但当黄哲明拿到陈建锋关于鲁北普及义务教育的纲领后,还是震惊的无以明书,今年也就是民国十年这一年,陈建锋要求全鲁北的适龄学童全部入学。
这是个什么概念?全山东的小学生不过七十多万,占人口的比例不过2.5%左右,中学生六千人左右,其中女生不足百人,而鲁北没有像样的大城市,也多为贫瘠困苦之地,在校小学生不过三十万左右,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却是教会学校,而按照陈建锋的要求所定义的适龄学童指的是七周岁至十四周岁八个年龄段的儿童少年,鲁北近两千万人口就有四百多万学童,而其中未曾上学的就有四百万,几乎是在校生的十多倍。
更令黄哲明震惊的是,所有小学生不仅全部是免费入学,而且鲁北政府还要负担大部分在校伙食和衣物等费用以及文具等学习生活用品的开销,这是个什么概念,每个孩子一年的开销保守估计也得十元上下,这就是四百万元,还不包括校舍的建设,教师的薪酬,学校运营等诸多投资,而且按照陈建锋的要求还得都是高标准。
黄哲明尽管不太懂经济,但是大致一算这些开销怎么也得上千万,而且是今年一年的投入,即便是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每年的开销也得六七百万元。问题是不仅仅是小学,他所主管的普通教育还包括初中高中,同样要大兴土木。尽管中学的建设受限于小学短时间难以提供稳定足够多的生源,但同样在校生数量的一所中学耗费的资金却是小学的三至五倍,这方面的投资同样不是个小数,而且其后的运营成本会更高。
相对于校舍的建设和以后的运营费用这些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师资是更大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却是如何让这些年龄跨度达到八岁的学童完成五年制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十四岁,在许多家境好的家庭甚至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了,若是按部就班的接受完小学教育,再接受完三年的初中教育就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

黄哲明和他组织的教育规划编撰小组的人员苦思冥想,其间又不断的来往于司令部大院和教育厅之间,甚至还专门跑到上海求教于任职基督教青年会的晏阳初,北京天津上海这些教育事业发达的城市更是因为求教于诸位大贤不知跑了多少次,规划书也是几易其稿,终于赶在现在完成了。
坐在陈建锋对面的黄哲明有些局促,他的鼻子痒的厉害,陈建锋已经审阅他递交的规划书好长一段时间,其间不停的问他一些问题,大多却是几个生僻的汉字,一旁的孙平志财政厅长拿着同样的规划书,但是他关心的却是“钱”。
孙平志已经不再考虑该不该花这笔钱的问题,而是考虑如何在整个鲁北财政的框架内安排这笔钱,因为陈建锋之前已经在军政委员会上和大家通了气,孙平志还记得陈建锋当时的话。“所有的买卖最划算的却是办教育,说得粗俗些是教育的产品是人,什么工厂,洋行,甚至打仗都得要人,当然我说的人是不同于原来的人,是经过教育开发发展了智力的人,有了这样的人就有了一切。”尽管不太明白陈建锋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陈建锋决定了的事情,孙平志都是百分之一万的服从并执行的,从不含糊。
“哲明,你这个二三四五制度好啊,还有这个半日制全日制以及交叉使用教室的授课方式可以大大压缩最初的校舍基建规模,但是最后的这个小学预备改建为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做法就有些小家子气了,不差这些事,一次性的按照七岁年龄段的学童数量规划好中学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从七岁学童开始就要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此外还要考虑北京教育部有关采用美国学制的设想与我们现行的五年制小学学制的影响。”许久,陈建锋才审阅完这份规划书。
黄哲明的‘二三四五’制度是把十三十四两个年龄段的学童五年的小学阶段压缩为两年,十一岁十二岁学童压缩为三年,九岁十岁压缩为四年,八岁七岁学童正常完成学业,其中所有的学生小学毕业后都要经过考试按一定比例额录取到初中,或是职业初级技术学校,再或者直接走向社会。
这样就造成一个问题,小学阶段集中的招生势必会造成校舍等设施的远远大于正常状态下的规模,按照七岁年龄段的学童数量,以后每年鲁北的小学入校新生的规模在百万以内,与现在的四百万规模相差悬殊。
由于所有的学生都安排住校,黄哲明的规划书拟定小组就设定了“四五”学制的小年龄段小学生采用半日制授课,两个班共用一个教室,甚至是安排错开上下课放假星期时间,保持教室的全季节全天被利用为授课,以每天上午七点半至晚上六点半计算就是九个小时,可以安排12个课时,就能为三个乃至四个班级共用一个教室,而两年后随着高年龄段学童的毕业,势必空置出一批教室缓解教室紧张的局面,三年后三年制小学生的毕业,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随着四年制小学生的毕业则会空置大批教室。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黄哲明提出就地利用空置的教室宿舍开办中学,恰好能迎接这批新增的小学毕业生。但是他规划的中学办学规模却是按照小学毕业生三四成的升学率计算的,而陈建锋却是要百分之百,不仅如此,陈建锋还设想的是鲁北的人口由于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和移民的涌入势必会大大增长,按照鲁北现有人口规模确定的小学办学规模势必不能满足以后的需要。
还有一点是学校不仅对学生开放服务,还要为成年人服务,现在核心区和即将推行全鲁北的扫盲只是完成最低级的识字阶段,**文化教育包括**职业再教育同样会需要大量的办学资源,一鼓作气,一劳永逸是陈建锋最欣赏的办事原则。
这次按照陈建锋意图规划建设的小学数量并不多,一个大县只有十几座,其中县城一般两至三座,乡镇往往是几个乡镇才在中心的乡长设有一座,这其中隐藏着陈建锋的一个目的,即以学校绑架孩子,以孩子绑架家长,让他们自然的形成以学校所在地为中心的行政商务生活的地理观念,一家往往不会有一个孩子,尽管会住校,但可能会有部分家长为了孩子往返方便选择移居,乃至放弃田地该做其他营生。而学校所在地由于一下子增添了如此多的孩子即人口,也就增添了很大的机会,势必形成比以往更繁华的态势,而随着这个地方商机的增加也就意味着这个地方能够让更多的人不通过种地就能谋生,也就有了地方城镇化发展,居民市民化转变的趋势,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当然这是兴办教育捎带着的,陈建锋最仰慕的历史人物中就有俾斯麦,他仰慕俾斯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铁血的意志和一统德国的伟业以及出色的执政外交能力,而是他奠定了德国强盛的根本,即在全德推行了普及义务教育,使得不管是农奴的孩子,还是容克地主的少爷全部得以接受系统的教育,从而把德国人口素质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奠定了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经久不衰的强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要变强大,背后支撑的是思想文化的力量,而得到这种力量只有一个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教育…..
“诸位,详细的政令每人都有一份,我也不再赘述,但是奖惩举措我还是得再强调一下,各县务必在入冬前完成各个县师范学校,中学,各个中心小学校舍宿舍等房舍的基建,务必让师生在入冬前迁入新校舍。如有未及时完工的情况出现,乡镇一级出了问题,乡镇长负责,县一级出了问题,县长负责,专区一级出了问题,我负责。此外各县要保证适龄学童的入学率,若有阻抗,该抓得住抓,该杀的杀,如何负责,诸位想必都清楚。”
新任即墨专区行署专员朱焕龙这时顿一下,冰冷的目光在与会的各县县长等官员那里一一扫过,在座的人不由得一阵颤栗“杀,只有一个子,杀。再提醒一个事,如果在校舍建设过程中出现贪墨行为,还是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