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天下时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五六天短暂的准备,环宇书报商行正式开业了,项目包括图书发行、印刷、接受作者委托自费出版各种书籍,同时收购各种优良的作品,买断出版,当然还有办报纸。最先印刷的是一些日历和一些前人的书籍,大多作者已经挂了也不用付给稿费了。
报纸一下办了两份,都是周报,因为没条件办日报。一份非常严肃的报纸,主要刊登一些国计民生发展、文学家,思想家、文人、墨客发表一些重要的见解等等,总之要求就是高,报道的有深度,为此一份报纸只印了二十来篇文章,刘宇亲自出去采编的。求了孙知府的一篇治国论,薛将军的一篇兵道,讲解是带兵打仗的大道理。刘宇带着礼物来的时候老薛非常的高兴,认为刘宇后生可畏,认真的给刘宇讲解兵书战策,一听到要求他一篇文章更是高兴的不得了,老薛虽然是行伍之人,但是名门之后,文章功底很好,不是刘宇能写的出来的,很虔诚的捧着回来了,交给了报馆。
接着刘宇又从木公子那里要了一份文章,题目是对于经商的几点看法。木青云在大理商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就像咱们的李嘉诚在香港的影响力那样,没办法谁让木家那么有钱呢。
这份报纸就叫做天下时报,印刷精美,文字清晰,尤其那纸张,天下少有的好纸。
十一月五日,天下时报正式的出版上市了。
杜白如同一个教父一样拿着个扇子看着面前站着的二百个报童,这些报童年龄在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这是刘宇又做的一件傻事,收拢的小乞丐。短短十天培训,给他们吃好的,喝好的,穿上漂亮的工作服,背上写着环宇书报,一报知天下。
“今天要去发行爆炸了,教给你们的卖报歌回唱了吗?”说着杜白指着一个小孩让他唱。
这小孩才十二岁,没想到社长第一个找到自己,紧张的都大舌头了。
“卖报,卖报,好报不贵,一个铜币。大理城碎尸案,一个捕快给你讲述幕后的故事。花楼小姐自述,我和六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停停,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说的那卖原创故事报时候的歌。”杜白说。
小孩大着胆子说:“我就是卖故事报的啊。”
晕,刘宇把这两百个报童给分工了,一百个卖天下时报,一百个卖原创故事报。杜白给搞忘记了。
“卖故事报的先回去,接着练习,故事报要过几天才出来。卖时报的留下,领报纸出发了。”
为了扩大影响,今天的这第一期天下时报印刷了二十万份,在大理城发放六万份,其他的各县城发放十多万份,至于外地现在还没有那个影响力。
一百个孩子每人两百份报纸,坐上环宇的运货马车来到了城门口,小疯子一样轰的一下就进城了。这些孩子原本都是小乞丐脸皮厚,更何况今天是白发,不要钱。
因为认识字的人有限,不可能像发超市海报那样见人就发,这样只会给那些大爷大妈发些贴墙的纸而已。
沿街店面每店都给了一张,识字掌柜一看,好吗,天下时报,那么牛叉,第一篇是孙知府写的文章,叫做治国论,啥内容没看懂,可是名字就吓人啊。
大户人家的门口也放了三到四份的报纸,不过大多被看门的门子拿去茅房了。大街小巷都是报童再喊卖报,卖报。遇到那种穿的文人一样的人,报童立刻就送上去了,也不要钱。
报童们都很小心,因为杜白说了营长会派人监管的,胆敢把报纸乱发或者丢弃就卷铺盖走人吧。
孙知府在府衙处理政务呢,今年的税收情况很好,更让他高兴的是红山的县令县丞都死了,他正琢磨着新派个县令过去呢。
“老爷,老爷。”一个比孙知府还大几岁管家模样的人跑进来了,这人是孙知府的管家,叫做老孙。

“老孙,你这是怎么了,大呼小叫的。”
“老爷,是我着急了,你看看这个。”
说着孙管家把一份弄的油乎乎的报纸递到了孙知府面前,孙知府也不在乎上面的油腻,到底是文化人,一看报头:天下时报。
“好大的口气,居然叫天下时报。”接着往下看居然是自己的治国论,还有薛将军的兵道,其他的文章也都是大理知名人士写的,内容很严谨。四个大板块,一版国计民生,二版文化诗歌。三版工业商业的经营放策略。四版各类风雅趣事。
孙知府一口气看了一个多小时,到底是年龄大了眼睛不行了,把报纸放下,拍着桌子大呼:“好报,好报,好报。”
孙管叹道:“这真的是一份好东西吗?老爷可是好久都没有这么高兴了。”
“是的,里面有很多关于国计民生的建议,和意见。你看这篇杜白的文章,写到为官者当深入百姓,探查民间疾苦,而不应该整日里躲在深宅大院里。如果这天下时报能让朝廷里的那些大老看到了多少会有些帮助。”
“这个,老爷,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呵呵,老孙这说就见外了,虽然你是管家,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你当哥哥的。”
“是,老爷。报纸这东西我是第一次见到。虽然上面都是些很好的文章,可是时间一久恐怕会有人写一些和朝政不符合的文章,甚至一些没有毛病的文章朝廷的那些老臣看到了也会生气的。”
孙知府高兴的心情一下子跌落了,大越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是非变革不可了。当今皇帝陛下有意励精图治,奈何太后和八千岁处处掣肘,政令不畅。
“对了,立刻调查一下这报纸是谁办的?”
“这上上面写着呢,主办:环宇大商行,承办:环宇书报商行,编辑天上时报编辑部。”
孙知府仔细一看还有征稿通知呢,面向广大文人墨客征稿,只要言之有物,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好文章一个铜币一个字,普通的文章六十铜币一千字。
“真是好大的气魄,给出这么高的价格,天下落魄书生只要写上一篇文章就能混几个月饭吃了。只是本官的文章为何没有稿费啊。”
孙管家都想笑了,你这么大一个知府还在乎那点稿费,更何况人家来求你文章的时候送的礼可比这点稿费多。
正说着呢,忽然有人来报,说报馆人求见。孙知府立刻请了进来,竟然是刘宇。
“孙大人,又来叨扰你了。”
“原来是刘营长,里面请,上茶。”
一坐下孙知府就开始抱怨,说:“你办报纸为何不和我事先通通气?”
“这个,我很早就在衙门备案办了一个书局了,所谓报纸只是没装订的书而已,最主要的是朝廷没有哪条律法来规定报纸,我就是想报告也不知道找谁啊。”刘宇笑呵呵的。
“这个,也是。你这么做也没违反朝廷律法。只是我有一事要提醒你,刊登文章的时候千万有个底线,不能诋毁朝廷。”孙知府一脸的严肃。
“呵呵,这孙知府放心,我们环宇商行是正大光明开门做生意的,自然不会诋毁朝廷。不过对于八千岁那种乱臣贼子该当如何呢?”
“哼,那老阉货目无天子,欺人太甚,天下人人可以口诛笔伐。”
刘宇要的就是这句话:“如此甚好。另外还有大人你的稿费,一共是一千零八个铜币。”
刘宇说着公事公办的,把稿费给了孙大人,然后还让他签了字。两人聊了很久,刘宇走的时候孙知府一直送到大门口还恋恋不舍的:“小宇真是个人才啊,一定把报纸办好,上报朝廷,下为黎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