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冷刺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晓得一点点,听说是为修铁路的事情闹事造反。”张进如说。
“对!是修川汉铁路,就是从成都、重庆直到武汉的铁路轨道。如果铁路修好了,只需用三四列大火车,就可以装上我们师几千人在轨道上跑,从成都到重庆,只要一天一夜。从成都到宝鸡,也不用爬大半个月,只需要两天两夜。”
“铁路这么大能耐,我们四川怎么就不晓得修呢?要是修了,也省得我们步行着翻山越岭了。”赵强问……
蛰居巴山蜀水几十年的川军要出川抗战,别说外人,就连川军自己都觉得新鲜。
“日本鬼子到底长得啥子模样?”
“听说都是小矮个,罗圈腿,嘴唇上面留着撮毛。”
“比我们川人个子还矮?”
“矮多哩,听说跟咸菜缸差不多!”
听到的人立刻信心百倍:“格老子的,个儿还没长全哩就跑中国撒野来啦,老子非得亲手砍下几个鬼子脑袋拿回家给娃儿当球踢!”
行军途中不得交头接耳,可这些自我为王惯了的川军士兵根本不管这些,走路可以,若叫老子紧闭着嘴,连“龙门阵”都摆不得那可不成!
前进了不到五里路,众人就停下脚步开始歇息,那些小兵们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聊着天,抽着自己种的烟草。那些穿着湖州绸面的老爷们,则是在小厮的斥候下,在用布匹临时搭成的帐篷里面,抽着印度的班公士烟土,细腻的烟膏,让他们觉得浑身轻飘飘的像飞起来了一样!简直就是神仙也不换的日子,那些舟车劳顿的疲倦一扫而光!
这次奉命出川抗战,徒步行军,翻山越岭到陕西,沿途群众热烈欢迎,对川军刮目相看。一些民间人士不停的加入川军,也有一些善打好斗的年青人,加入了江南天的保安师,保安师由几天下山时的两千人马,很快发展到四千多人。家乡父老也对我们寄以厚望,袍哥决心与战区友军团结战斗,密切配合,争取抗战胜利。
感到有趣的是这些士兵背后都背着大刀片子,看着那锋利刀刃、宽厚的刀身以及刀把上缠绕的红绸,江南天感触颇多,而这些士兵眼中流露出的坚定表明了他们的身份
邓部要急速赶到太原,夜间在平原上行军,因无作战地图,极易迷失方向,当地群众听说抗日部队到来,夜间也主动出来带路。在部队深夜徒涉蒲河时,已是11月初,水深过膝,寒冷刺骨,身着单军装的川军士兵实在受不了,老乡们便主动出来往返背负官兵过河,部队才得顺利前进。群众爱护和支持抗日部队的行动,使川军官兵及袍哥深受感动和教育。
一出秦岭就遭遇大雪,积雪达10厘米厚,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20度。他们不得不头上裹着毛巾,身上披着毛毯,穿上一切能耐寒的东西,向着预定集结地域开进。身着按南方标准缝制的棉衣的江南子弟们,正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精诚之志,在饥寒交迫之中去完成一个历史性的战略任务的

透过江南天朦胧的泪眼,他看着这些头上裹着毛巾,身上裹着毛毯,穿得五花八门如同叫化子一般在皑皑雪野中奋力前进的弟兄们。在凛洌寒流的袭击中,他们吞食着雪水拌炒面,忍受着饥饿和严寒的双重侵扰,衣不御寒,食不裹腹,走过走兽罕至的羊肠小道,越过飞禽绝迹的茫茫冰原,不断地倒下,又不断地爬起来继续前进。个别人倒下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处于两省交界的卢氏,在1934年的年末还是十分繁华的,虽然夜晚十一二点的时间,但是高大全却透过五百米不到的黑夜,模模糊糊的看见了城市上空,因为灯火而折射出的光亮!就连城市的城墙,高大全也能够隐隐约约的看得清楚。不过相对于城市的繁华,城墙上面可是冷冷清清的,零散的哨兵拿着硕大的火把,虚张声势的行走在城墙上面,以军队的威势压迫着暗夜里面一切蠢蠢欲动的人物。
部队到达宝鸡后,因晋北忻口与晋东娘子关受日军猛攻,战况紧急,西安行营奉转蒋介石命令,要二十二集团军立即由宝鸡乘火车直开潼关渡河,归第二战区战斗序列,驰援晋东。王铭章将军之一二二师为前卫部队,十月十四日到风陵渡,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十五日,王铭章在赵村车站号召s旅全体官兵要“受命不辱,临危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十九日,旅到达太原后,接到负责指挥正太线作战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肱的命令,东行至岩全镇。二十四日又接到黄绍肱命令“即刻出发迎击西进之敌”。由于情况不明,二十五日拂晓,s旅在东回村与日军遭遇,三旅尚未部署完毕即遭日军炮火袭一击,敌机轰炸扫射,各部伤亡很大,但该旅官兵士气高昂,以简陋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激战一日,伤亡近二千人,当日夜晚撤退。由于黄绍肱直接指挥师、旅、团,部队建制被分割,以至于被敌各个击破。当王铭章到达前线时,一二二师已处于混乱状态。经过两个星期的作战,四十一军伤亡近半,为利于今后作战,军长孙震整编部队,每旅两个团并为一个团,一二二师二个旅四个团缩编为二个团(旅番号继续保留人整编后,即开到平遥、张兰一带继续与敌作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