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历代名将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从来不曾中断的古国。中华民族拥有骄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本文仅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萃取出从春秋战国至清朝这段历史间,历次战争中华夏大地涌现出来的最出类拔萃、最能够代表着中华尚武、善武的名将与精英。诚然 ,限于本人水平及学识浅薄的制约,评选出的中华名将中难免不会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高人(学者)予以指正为感。
本人制作的这个历代名将谱单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①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着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或者发挥过显而易见的影响的这样的将军或军事指挥官。
②入选者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地冲锋陷阵,要有能统领(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入选者或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其学说或理论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大唐时期(11名):
大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这个朝代经历的时间跨度长,对外对内征战用兵比较地频繁,时世造英雄,涌现出来一大批有影响有才华的名将和军事家。因此唐朝是最难准确选择名将的一个朝代。《新唐书》中一大堆的显赫名字就眩目得让人无从取舍。譬如还有蔡希德、侯君集、李愬、薛讷、薛仁贵、薛万彻等皆俱有入选的势力,我们不可能把每个人都选进来,只能是花里选花。
李绩:★★★★★
(即徐世绩)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本姓徐氏,出身于土豪,韦城翟让为盗,勣年十七,往从之,就这样加入瓦岗农民军。李绩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瓦岗英雄、唐朝统一的功臣、北定突厥的主将、征辽东的主帅、辅佐老臣。
李密亡命雍丘,李绩与王伯当共同说服翟让,推密为主。以奇计破王世充。李绩参加了剿灭张须陀的荥阳大海寺之战。是李密的得力助手。他率兵攻占了黎阳仓,开仓济贫,任民所取,博得了饥民的热烈拥护,纷纷加入了起义军,“一旬之间,胜兵二十万余”。 守仓城时挫败宇文化及十万大军的进攻。跟随李世民打破刘黑闼、徐圆朗,累迁左监门大将军。
观李绩的戎马生涯中,他能谋善断,有杰出的军事才干。每次行军作战,“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因而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征服高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李绩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唐太宗曾交口称赞李绩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李靖:★★★★★
大唐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韩擒虎的外甥,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李渊在太原起兵,李靖被俘,临刑待斩时,李靖因其才华被释放,跟随秦王,在平定王世充的战役崭露头角。
然后李靖提出了攻灭萧铣的十策,事实上取代李孝恭成为军事统帅,在进攻江陵时,唐军首先在外围大获全胜,李靖命人把缴获的舟船沿江放出,使之顺流飘下,造成江陵已经失守的假象,阻止了下游敌人对江陵的增援,果然等到敌军弄清楚真相,李靖已攻占了江陵。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梁,平定了萧铣的叛乱。
然后李靖马不停蹄地参与平定江南的战争,消灭了辅公攸的江淮农民军,基本上统一全国;随后又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李靖还指挥了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卫公兵法》。
苏定方:★★★★
名烈,但是史书上对他的定位是唐初大将。鉴于他现在人气指数颇高,也确实有傲人的战绩作为支撑,所以选入。他最出彩的战绩是630年,作为李靖前锋, 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部万余人为沙钵罗率领10万之众所包围。他命步兵持矛环据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原。沙钵罗军三冲南原未逞,苏定方率骑兵乘势反击,大败沙钵罗军,追击30里,斩获数万人。这次战役,真正在全局负责的是李靖,而不是作为执行者的苏定方。
高宗初年,苏定方随程咬金征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屡献良策,但不为咬金采纳,唐军终无功而反。次年,朝廷以苏定方为统帅,再征贺鲁。唐军大破西突厥,生擒阿史那贺鲁,被封为邢国公。后西域三国反,定方又率军平定。
陆军将领苏定方又参与了对高丽、日本的战争。不过在对高丽的战争中的主角苏定方已经不再是唯一一个,因为战场上的主角已经变成了唐朝的海军。唐朝出动十余万陆海军渡海攻灭百济,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海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唐朝海军拥有先进的装备、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基于此的得宜的战术。按中国方面史料,唐将苏定方所率攻灭百济的唐海陆军共计10万,按朝鲜方面史料,则是13万,双方数据相差3万人。苏定方在东征百济之前,刚从西北战场得胜归来,其所率10万人当主要是从西北凯旋之陆军,高宗转用于东北,使之乘胜东征百济。此10万人当指从西北战场调来的陆军和海军作战士兵,不包括海军水手。而朝鲜方面在统计东征百济的唐军数量时则包括陆、海军全部。若此论不虚,则参与东征的唐朝海军中应有3万水手。唐朝海军不仅装备、航海技术比日本海军要先进,战术运用也更得宜,甚至对气象的利用也比日军强。
哥舒翰:★★★★
突厥族,“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指的就是这位。 四十岁以前碌碌无为,被人瞧不起,因而刺激很大,于是投到河西节度使王倕账下,王倕率军攻取新城后,交由哥舒翰负责经略。哥舒翰治军严厉,“三军无不震慑”,从此稍有名气。747年,哥舒翰率军与吐蕃军战于苦拔海,哥舒翰奋勇冲杀,连破三路吐番军,所向披靡。从此,哥舒翰声名大振。他污点之战即石堡城之战,面对吐番军的顽强防守,损失数万人,如期占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有得不偿失之感。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在这段时间发展到了其顶峰。哥舒翰屡立战功,及杨国忠的极为推荐,进封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其嗜酒如命,酒色相伴,因而身虚,因洗浴导致中风,昏迷良久才方苏醒,成为废人。后来参与镇压安史之乱,以失败告终。
李光弼:★★★★★
中兴名将,辽宁柳城人,契丹族,善骑射。756年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757年,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十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时,北都留守李光弼以不满万人之兵力,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七万,成功地守住了太原。759年7月,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李光弼以母马诱史思明的军马,在战史上留下一段佳话,歼敌两万,然后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降唐朝 。761年,朝廷强令收复洛阳,他不得已而出兵,兵败邙山。李光弼后任河南诸道副元帅,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收复洛阳。
因受朝廷猜疑,李光弼不敢去长安见驾。不久李光弼即积劳成疾,抑郁而死了。史书赞曰:李光弼生戎虏之绪,沉鸷有守。遭禄山变,拔任兵柄,其策敌制胜不世出,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李光弼“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史家称他“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郭子仪:★★★★
华州人,大唐名将,曾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据说此人和诗仙李白相互有活命之谊。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他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的战法,疲惫叛军,寻机攻击,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攻占河东,一度攻克潼关。郭子仪的朔方军是击败安史之乱的主力,但是他不容于唐肃宗,被谪贬。
763年,仆固怀恩反唐,吐蕃、回纥兵相继进犯,他再次被起用领兵,并屡上御敌之策。同年7月,在吐蕃与回纥大军压境之际,他利用矛盾,说服回纥反戈一击,大败10万吐蕃军,稳定了关中局势,郭子仪升迁为太尉中书令,被唐德宗李适尊为“尚父”。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为部下敬服,朔方军将士都以父母事之。
郭子仪还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他麾下有六十多位部将后来位至将相。史称郭子仪,“功盖天下而猪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
李晟:★★★★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字良器,洮州临潭人, 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都是陇右的裨将。李晟性强劲刚烈,善于骑射,年十八,就跟随河西王忠嗣,抗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王忠嗣招募善射之人,“晟挟一矢殪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背称赞道:“万人敌也。”李晟喜欢读孙子的兵书。他最经典的就是长安之战。784年,李晟仅用八天时间就击败朱泚,收复长安。李晟战功卓著,是后唐的擎天白玉柱。死时年六十七。帝闻流涕,册赠太师,谥曰忠武。唐僖宗年间,仓部员外郎袁皓采为表彰李晟的功烈,为《兴元圣功录》。他共有十五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那位。
王忠嗣:★★★★★
原名王训,太原祁县人,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出身将门,其父王海宾亦为大唐名将,为国尽忠,王忠嗣子承父业,初显身手出征吐蕃,时吐蕃赞普正在郁标川阅兵,部下便劝王忠嗣回军。但王忠嗣不从,指挥军队向吐蕃冲杀过去,趁机猛攻,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而归。然后征战沙场,在新城、盐泉城大败吐蕃,王忠嗣的官职也扶摇直上。
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兵战于桑乾河,三战三捷。随后耀武漠北,凯旋而归。然后多次大破突厥。他曾连任朔方节度使、兼河东节度使。次年又兼河西、陇右两镇。因为不愿意用数万健儿生命攻取吐蕃石堡城,逆玄宗意。遭谗言贬汉阳太守,卒于河东郡太守任上。

裴行俭:★★★★
大唐名将,军事家,苏定方的学生,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裴氏家族自古便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670年4月,吐蕃连陷西域18州,天山南路之地尽为吐蕃所占。朝廷商议发兵讨伐之事,裴行俭提出的智取之策得到了高宗的首肯,裴行俭孤军深入,经途万里。用谋略,兵不血刃,平定阿史那都支,不经大战就搞定一切。诏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8万出兵征讨东突厥,裴行俭率军进至朔州,得知粮草被劫,巧用中国版本的“特洛伊木马计”大败突厥,使突厥人再也不敢劫唐军的粮道了。
裴行俭挥军北进,与突厥战于黑山,大破突厥军,俘阿史那奉职,前后杀获不可胜数。阿史那泥熟匐为其部下杀死,持其首级来降。突厥余部西退狼山。裴行俭凯旋而归。
裴行俭指挥对突厥的战役更是凸显其军事理论的“先谋后战”“慎战”“善于用间”等精华,其军事生涯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仅指挥了三次作战,裴行俭曾撰写兵书《选谱》十卷,未能流传下来,甚为可惜。
刘仁轨:★★★★
字正则,汴州尉氏人,海军名将,素以儒将称著。在烽火四起的隋末,刘仁轨从最基层扎扎实实地做起,一直到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出兵百济。平定百济,俘其国王及太子,在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并留刘仁轨镇守百济府城。面对强敌环视,孤军镇百济而获得国际名声。著名的白江口海战,当时唐朝水军为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倭国水军万余,战船一千多艘。倭军虽在数量在多于唐军,但唐朝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一时“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唐军四战四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焚毁倭军战船四百多艘;击毙倭将朴市田来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其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诸城全部归顺,百济再次得以平定,只有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降。
张巡:★★★★
蒲州河东人,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开元年间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后前迁为清源县令。安史之乱中。张巡率属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师讨伐叛军。雍丘县令令狐潮投敌,张巡进占雍丘后,令狐潮引叛将李廷望率众四万攻城,一时人心震恐。但张巡沉着冷静,火烧盐粮,草人借箭,并亲自率领向叛军令狐潮部发起突然攻击。叛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相持六十天,大小数百战,令狐潮终于被击败退去。张巡率千人之众,坚守孤城四月,抗击敌众几万人,每战克捷。
迫于形势,张巡率众沿睢阳渠向南撤退,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等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四百余战,杀死敌将三百人,士兵十二万人。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南霁云、雷万春等36入同时遇害。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
===============================================================================
〓★〓 没有选入的名将的特别说明:
■ 封常清: 据说其人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三十岁以前一直默默无闻,当时最大的愿望是成为名将高仙芝的随从而不能如愿。工夫不负有心人,逐渐得到高仙芝的赏识,其军事才华也崭露头角。边塞诗人岑参的多篇诗文提到的即此人。安禄山叛乱,向南进军。朝中不但无兵可派,更无良将可遣,唯有封常清可选。封常清被封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十日之内,便招募新兵六万人,在洛阳抵御敌军,可惜他的军队根本不堪一击,连战连败,最后被免职。虽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没有战绩支撑的封常清很难称为名将。
■ 秦琼:字叔宝,山东历城人,武术家,侠义之名远播山东内外、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绰号“小孟尝”。隋末曾跟从隋将齐郡丞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张须陀战死后,秦琼率残部归附隋将裴仁基,又随裴仁基归降瓦岗军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秦琼为隋将王世充所得,不久降唐,拜马军总管。后随秦王李世民破尉迟敬德,授秦王右三统军,又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秦琼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平王世充后封护国公,死后陪葬昭陵,改封翼国公。相传,秦琼显贵后建府第于五龙潭。后人就地建祠,并刻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石碑。秦琼武艺高强,善使双锏,舞若流星,敌将靠近者无有生还!曾随瓦岗大军力敌众反王,多次战斗屡次立功,在隋、唐两代均有赫赫威名。秦琼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军事行动的模范执行者,大将。而称为历代名将(军事家或统帅)还有一定的差距。(尉迟敬德同理由。)
■ 高仙芝:唐朝著名军事将领。大破吐蕃,军事上的成就不可小视。但毕竟是高丽人,加入中国国籍了,我们选中国历代名将,没有必要选个身份比较尴尬的人,尤其唐朝。(名将黑齿常之<百济人,高丽族>等同理)
■ 阿史那社尔:唐初东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后归顺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唐太宗后来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许配给了他,成为唐驸马后曾率兵征讨四方,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且为将清廉,其最显赫的战绩是平定龟兹。655年病逝,唐高宗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的官爵。
■ 关于唐休璟、娄师德等都是文官出身的武将的特别说明:局限于百人名单而放弃。
五代十国时期(1名):
周德威:★★★
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五代时期后唐著名的军事将领。当梁、晋对垒之时,周阳五之勇闻名天下。智擒陈章;取得柏乡大捷;周德威还攻破刘守光把守的幽州,亲手活捉刘守光的骁将单廷珪。917年3月,契丹入侵,周德威固守范阳城,契丹军马攻城达200天之久,却始终未能攻破,周德威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晋王李存勗在胡柳陂遭遇了后梁军队,李存勗不肯听取周德威的正确主张,率领亲军立即迎战。周德威无奈,只好跟随出战,晋军果然大败,周德威父子均战死在沙场。
========================================================================================
〓★〓 没有选入的名将的特别说明:
■ 李嗣昭:后唐名将,晋王李克用之弟克柔的养子,本姓韩。一个非常类似于周德威的名将。898年,他在胡壁堡以三千人击败后梁万余人,后曾屡败后梁军队。907年,后梁军十万围攻潞州,嗣昭坚守逾年,后梁军数易主将,均被击退。当李存勖在望都与契丹交战陷入重围,李嗣昭率精骑三百往复冲杀,突破契丹五千骑围之数重,救出李存勖。但不久,在在进攻后梁镇州时中箭阵亡。浏览李嗣昭的战绩,感觉他仍然属于那种冲锋陷阵的猛将,非指挥三军,有着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名将。周德威的选入已经十分勉强,总不能五代十国完全为空白。李嗣昭同样是后唐的名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忍痛放弃了他。
■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山贼出身,人称“铁枪王彦章”,据说他的铁枪有一百斤重,他手舞双枪力敌万人。王彦章随后梁朱温转战各地,屡立战功。爵位为开国伯,但官职却仅为刺史(相当于地委书记)。王彦章属于那种猛将类型。
■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荣泽人,刘知远麾下的大将,治军酷严,一介武夫。
■ 李存审:后唐大将,喜谈兵事,有谋略。曾以六百骑夜劫后梁军营,解同州之围。李存审独自领兵大战的战例不多,只有一次镇压张文礼。李存审严格意义讲是那种供元帅驱谴的猛将类型。
■ 郭崇韬:字安时,代州雁门人,后唐名臣。他广泛地参与了后唐初期的军事行动,他主要的作用是出谋划策,或者协助处理军务,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长或者政委,郭崇韬很少单独领兵。
▓ 关于不选薛仁贵的专门解释:
薛仁贵:山西河津人,通俗演义《薛礼东征》、《薛丁山平西》等小说中都浓墨重彩地提到了他,而一般的历史资料在介绍薛仁贵时大都说他是唐朝的大将(最多说他是“唐朝名将”)。因此薛仁贵并不是一个被演义鼓吹出来的名将,历史上他确实参与过唐朝对高丽、吐蕃等许多重要的战争。
史书上的薛仁贵同样武艺高强,善骑射,曾着白衣奋战获胜,被李世民赏识而封为游击将军(职务比较低)。唐高宗时,薛仁贵经略辽东,屡破高丽、契丹军,因功被授左武卫将军之职。这段时间薛仁贵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属于那种供人差遣的“鹰犬将军”。
薛仁贵率兵至天山;铁勒聚众10余万,先选数十骁骑挑战,他张弓三箭,射杀三人,其余请降。这就是所谓“三箭定天山”。可以看出,这只是他个人武勇与唐朝大军的军威在起作用,体现不出薛仁贵有多高明的军事指挥艺术。为了防止铁勒再次变乱,薛仁贵下令将俘虏全部坑杀,这是薛仁贵一个污点。
攻打高丽时,薛仁贵首创了“火雀计”,留下最早的“空中轰炸”,火烧岩州城的战例,多次以少胜多,威震辽海。确实表现非常不错。
但在670年征讨吐蕃时,薛仁贵却战败了,他损失了全部的辎重,被迫与吐蕃约和才得以退回,可见这一仗薛仁贵败得有多惨,随后薛仁贵被朝廷免职罢官,成为了庶民。后来才又东山再起,再度获得启用。
在唐朝名将这么多的情况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及限于名额,故而放弃了薛仁贵的选入。
【特别说明】文中资料及观点系作者的博览群书而编撰引证的或为个人观点结论,仅供参考之用。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