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魂兮归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莫德尔元帅在鲁尔工业区继续守下去唯一的理由就是牵制鲁尔区周边的美英军队,使他们不能用于战线的其他地段。可是这些指望全部落空了,西线的防御事实上已经基本崩溃了,战线的好几个地段上的德军部队早已经停止抵抗,放下了武器。
早在三月十九日,山地步兵将军里特尔·冯·亨格尔视察B集团军时就断定:一个令人不愉快的现象是,不管是军事法庭还是最严厉的命令都没有触动那些已经麻木不仁、疲惫不堪的士兵。德军中仅存的士气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士兵们听说又一座城市沦陷时相互庆祝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B集团军群的第81军指挥官科赫林将军后来回忆,“继续在鲁尔口袋中抵抗是一种犯罪,莫德尔的责任就是投降……只是想到我的家庭可能面临报复的危险,我才没有走出这一步。”被包围的德军士气低迷,都想投降又不敢。
莫德尔元帅拒绝了手下提出的丢下部队乘飞机撤离的建议,他麾下作战部的一个年轻军官京特·赖希黑尔姆上校(此公三十一岁,据说是全德国最年轻的上校,在雷马根大桥作战中表现优异而获得器重)则与其他主要人物都乘飞机飞离了鲁尔包围圈,不过当时起飞的十七架飞机最终只有三架到达了柏林南部的于特博格飞机场。放弃乘飞机突围,莫德尔实际上已放弃了最后一线的生机,他好几次到最前沿阵地视察,想让敌人的子弹把自己打死,但未能如愿。
莫德尔拒绝了元首仅仅出于毁灭心理发出的摧毁工业区,使敌人,同时也是德国人民不能利用该区企业的命令,他只是下达炸毁桥梁、道路等局限于破坏与军事有关联的目标,迟滞盟军前进的必要命令;莫德尔决定保护德国的工业中心,不再下令逐屋地顽抗,也没有去执行元首“这个破坏狂”最后大发作时,所下达的那些命令。
四月十二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了。但对于莫德尔来说更为糟糕的消息是埃森市长尤斯特·迪尔加特将已经变成了废墟的城市交给了美国人。仅有少量的“狼人”(盟军对死硬的纳粹狙击手的称呼)仍然在克虏伯兵工厂的废墟里绝望地抵抗着,高楼林立的工业环境为狙击手们提供了大量的隐蔽之处。盟军占领埃森之后,鲁尔区的补结线运输线完全被切断了,B集团军群控制的区域缩小到一个直径为四十五公里的地区。
四月十三日,设在乌帕特尔—松那博恩的B集团军群总部遭到盟军的轰炸,参谋助理格尔达·埃哈德特小姐被活生生地埋葬在一个地窖之中,她所在的那个地窖被炸弹直接命中了。连B集团军群司令部成员中都有人在逃亡,其中就包括莫德尔的制图员。“莫德尔元帅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猛虎来回不停地走着,他已经手足无措了,对于他来说一切已经完了。”这一印象深深地留在莫德尔元帅身边的参谋拉尔夫·慕宁格的记忆之中。
希特勒任命莫德尔麾下那个突围出来的年轻上校京特·赖希海尔姆来担任第7集团军瓦尔特·温克将军(而此人则曾是古德里安的参谋长)的参谋长。希特勒认为可以由第7集团军(只有一个参谋部,几张地图,还有二十万“纸片上的数字大军”)杀开一条血路(途经三百五十公里左右)把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从鲁尔口袋中接应出去(还得突破蒙哥马利和布雷德利两个重兵集团的防区)。B集团军群新任的参谋长卡尔·瓦格纳将军给莫德尔元帅带来了元首的这一计划。莫德尔元帅看完以后把它放在了一边,并没有把这个荒诞不经的计划传达给他的部队。此时B集团军群已经只剩下三天的弹药与粮食了。
参谋长卡尔·瓦格纳将军被B集团军群绝望的境地吓坏了,他敦促莫德尔元帅要求最高统帅部准许他们投降,他估计由莫德尔元帅这样忠诚的战士提出来,最高统帅部可能会恩准的。
“我可能很难提出这样的一种建议。”投降是一个很让莫德尔元帅反感的主意,他拒绝了。
温克的集团军后来改称为第12集团军,好不容易才组织了两个师的兵力向哈次山前进,但他们的弹药、燃料严重不足,根本还没到哈次山,在泽布斯特就遇上了美军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第83师。盟军的空中优势太强大了,一交锋德军就有一万五千人被包围,第12集团军立即后退到了易北河右岸再也不敢过河了。
“鲁尔口袋”中的冯·梅林津少将后来回忆说,“战斗的最后几天,我曾跟莫德尔元帅进行多次私人谈话。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坚强而乖僻,善于打孤注一掷的战斗。确实,他是因具有与众不同的机断行事的才能而出名的......四月间,他多次来到我们司令部,我觉得,他是在尽力寻找解决一些内部冲突的办法。他同所有的高级指挥官一样,已处于难以挽救的窘境。他作为一个有很高素养的军事专家,已经看出继续抵抗是无望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要对上级和属下负责,要维护荣誉。德**人要以无与伦比的纪律约束自己,尽职到底。”
四月十四日,北面的美军第9集团军(辛普森中将)的两个军和南面的美国第1集团军(霍奇斯中将)的两个军向哈根方向实施突击,莫德尔元帅指挥的鲁尔集团(第5装甲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就这样被分割成为两部分。
四月十五日,美军第1集团军把业已形成的走廊扩大,转向东西两侧,以便缩小两个隔离的包围圈。远在柏林的希特勒获悉后,立即电令莫德尔指挥被分割的两部分军队靠拢,莫德尔元帅只瞅了一眼电文,根本就不屑去传达这种无法执行的命令。
四月十六日凌晨四点,希特勒又给莫德尔元帅发来了要B集团军群继续战斗,杀开一条血路到柏林与元首一起保卫柏林;并且授意B集团军群可以去老百姓那里夺取我们所需要的力量(大概是指粮食和燃料之类的东西),可以开始强制拘押行动,包括可能的向老百姓开火等等。这样荒唐透顶的命令B集团军群司令的军官直到凌晨六点才传递给莫德尔元帅。莫德尔的情绪失控了,他尖声地叫骂着,扬言要把渎职者就地枪决。不过当然最后莫德尔元帅什么也没有干。也是在这一天,他麾下被美军分割包围较小部分的德军东部集团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在投降,美军在一昼夜之间就俘虏德军达八万之众。
四月十七日上午,美国第18空降军的马修·李奇微将军第二次派他的副官来劝降,并给莫德尔捎来了一封信。在这一封颇具骑士风度的书信中李奇微这样写道:“在历史上和军人的职业中,再没有比美国的罗伯特·e·李将军具有更崇高的声誉、更显赫的战功和更忠于自己对国家所承担的义务的人。......他于是选择了体面的投降的作法。同样的抉择也摆在您面前,为了一个战士的荣誉,为了全体德**官的声誉,为了对您的国家的爱,为了贵国的未来,从现在起放下武器吧。您挽救下来的这些德国人将会为贵国人民重新得到(国际)地位而作出有益的贡献,您保存下来的德国城市将对贵国人民的繁荣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参谋长卡尔·瓦格纳也劝莫德尔元帅投降,莫德尔元帅拒绝了。莫德尔认为美军会把自己转交给俄国人的,因为曾在东线授意部下虐待俄国战俘,他估计苏联人会把他绞死的。莫德尔让一个德**官随着军使返回,给李奇微将军捎去了口信,“受到效忠希特勒誓言的束缚,所以陆军元帅不能投降;如果考虑接受李奇微的建议的话,元帅的名誉将被玷污。”通过莫德尔的这一口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非如某些戴着有色眼睛人士所称的那样是一个“死硬的纳粹分子”,对于希特勒乃至第三帝国的尽忠,更多的是基于军人荣誉感来考量的,这也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穿着纳粹军服作战的绝大多数普鲁士军人的通病。

对于战局全面情况的了解,莫德尔比B集团军群内最下级的尉官也强不到哪去。他的闭塞是受束于有一九四零年一月十三日颁布的“元首一号命令”,这道命令中规定,“任何官长不得多知份外的事情。”莫德尔不了解政治谈判是否已在进行。他十分关心的是西线军队是否能够作战到底,以便保障东线袍泽的大后方,而这些东线的战友们还在进行着殊死战斗,以掩护数以千百万的计德国妇女和儿童向西转移,以逃脱开满怀着复仇怒火俄军的**暨捕杀。
被分割包围的B集团军群不仅缺乏大炮、坦克,而且缺乏汽车、通讯工具,甚至一般最必需的供应品也没有,B集团军群肯定毫无出路,崩溃指日可待,抵抗完全是死路一条!莫德尔元帅作出了一个罕见的决定,他亲笔签发了就地解散B集团军群的命令,命令中写到年龄较大或较小的可以自行回家;允许被包围的卫戍部队投降;其余官兵们则可以自行决定是继续战斗,进行突围或是投降,一切责任由他本人(即莫德尔)承担。让那些宣誓效忠元首的部下不必背负着军人的誓言去白白送死。
B集团军军群的官方解散通知书最后写道:莫德尔对我们说:“诸位,一切都结束了,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了,现在随便你们从这里去干什么。”
做完所能做的一切,莫德尔元帅对参谋长卡尔·瓦格纳将军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为了证实我们的行动是正确的,我们是否已做了应该做的事?”随后,他谈及到了自己个人的命运,他认为作为战败者自杀是一种选择。
四月十八日,德军完全停止了在鲁尔区的抵抗,被围西集群德军亦被歼灭。编成二十一个师的三十一万七千人被俘,其中有二十五个将军和一名海军上将,另有大约二十万名劳工和五千六百多名盟军战俘被解救,美军被德军战俘组成的人流所压垮。莫德尔元帅的高级轿车梅赛德斯—奔驰轿车也被盟军缴获,李奇微把这部车送给了布雷德利将军。在波格《最高统帅部》一书中写道,鲁尔工业区最后的进攻“就象和平时期用一切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进行的演习一样。”
四月二十一日,B集团军群覆灭后三天,莫德尔元帅带了三名军官和几个士兵从拉廷根附近美军纵队缝隙中逃到杜伊斯堡附近一片的寂静的森林之中。在那里,莫德尔不愿意再苟且偷生,他要求第二副官皮林(Pilling)上校向他开枪,遭到拒绝。莫德尔用手枪枪套指着一棵他所选定的松树,“你们把我埋在这里。”三名军官竭力劝阻元帅不要自杀,莫德尔不听,他绝望地谈到了对苏联西伯利亚劳改营的恐惧;莫德尔握着麾下军官们的手向他们告别。最后,他说:“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如此地绝望,我只效忠于德国……”
一代名将莫德尔元帅随即朝自己的头部开枪,自杀身亡了。当希特勒听到莫德尔元帅自杀殉国的消息后,沉默了许久,然后对身边的人说,“莫德尔是我最好的陆军元帅......既然他有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想我也可以......”[众所周知,一个星期之后,希特勒在柏林自杀身亡,他的决定是否受到了莫德尔的影响呢?]
战争结束之后,莫德尔元帅的儿子汉斯·葛尔格在父亲那些知情老部下的指引下找到了父亲遗骸埋葬的地点,并偷偷地将遗骸运回,安葬在赫特根森林附近的德军阵亡将士公墓。(※注解十五)莫德尔元帅长眠的地方芳草凄凄,青松翠柏。人们伫立墓前,凭吊缅怀这位不屈的军人时,会不由得忆起了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位陆军元帅,不能成为一名俘虏,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这话是针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向苏联红军投降的保卢斯元帅。)莫德尔元帅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同璀璨星河中的其他德国名将相较,莫德尔元帅貌不惊人,朴实无华,他不像曼施坦因那样的才华横溢;也没有古德里安般的学术造诣;更不是隆美尔那样个性鲜明,声名远播;还缺少着龙德施泰特那样普鲁士传统的显赫资历;但是,莫德尔非常地顽强,百折不挠,他的敌人称他“是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曾经是莫德尔元帅上级的古德里安大将非常熟悉和了解莫德尔,他在自传中是这样给我们描述这位英勇的元帅,“他是一个勇敢,永远不知疲倦的军人,他熟悉前线,经常身先士卒,深得士兵们的拥戴和信赖。懒惰无能的下属在他这里得不到重用。他能坚定地贯彻自己的意志。”
古德里安跟莫德尔虽然是老战友,但是他们之间主要是工作关系,私人交往并不多,所以古德里安对莫德尔的评价是令人信服的。古德里安将军最后说,“莫德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战术家,而对于防守比攻击还要高明,他的态度很粗鲁,他的方法常不为德军高级统帅部所接受,但是他却深为元首所赏识,莫德尔对于希特勒的强硬态度,是任何人不敢为的,关于凡是他认为不合的命令,他都敢抗而不遵。”
=========================================================================================================
※注解十五:莫德尔不自杀可能的命运
莫德尔如果不自杀,唯一的出路就是向美军投降。其实情况可能并没有莫德尔自己想的那么悲观。我查阅了1945年10月18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起诉名单和起诉的事由。尤其是苏联方面的起诉书中提到了,由于凯特尔、戈林、邓尼茨、约德尔、赖谢瑙、曼施坦因以及其他许多希特勒的将军们(如果莫德尔没有自杀,肯定会有他的名字),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干下了不可计数的暴行,留下了斑斑的血迹。
后来1946年9月30日——10月1日的判决中,只有戈林、里宾特洛普、凯特尔、卡尔藤布隆、罗森堡、弗兰克、弗里克、施特莱切、绍克尔、约德尔、赛斯英夸特以及博尔曼(缺席)等被判出死刑;赫斯、冯克、雷德尔无期徒刑。其余的都是有期徒刑,与莫德尔元帅情况相仿的曼施坦因元帅被判十八年徒刑(在1953年被赦免)。而莫德尔更有在鲁尔解散B集团军群这样讨好盟军的举动,而且李奇微这样后来很出名的大腕在欣赏着他。莫德尔根本不可能被引渡到苏联去!最坏最坏的可能,就是像雷德尔海军元帅一样被判处无期徒刑,然后在被关押大约十年左右时被释放。莫德尔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绝望了,因此自杀实在是一种很可惜的选择!
另一个方面,莫德尔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做人准则很让作者感动和钦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