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未必有好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选集》第四卷合订本的第460页,**同志写到:“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公元前639年,因为膝筋断裂而伤重死去宋国国君兹甫绝对想不到自己最后会得到“蠢猪”这样的评价。
兹甫是宋国国君宋桓公正妻(也就是大老婆)生的儿子,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重,兹甫一再请求垂危的父亲将王位让给庶兄(小老婆所生)目夷,他说,目夷年长,且仁义,请改立他为太子。目夷听了当然不敢接受,表示自己再怎么仁义也比不上兹甫,君位理应由兹甫继承。公元前650年春,宋桓公病故,兹甫又推让了一番,然后才当上了国君,即宋襄公。宋襄公任用目夷为助手,帮助他治理国家。
宋襄公一再推让君位的这种行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件很难能可贵的事情,一般来说,谁不是见荣誉就上,见好处就抢?你争我夺,尔虞吾诈。如果是争夺皇权,往往会演绎出不知道几多的流血惨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君子有**之美,宋襄公确实是个好人。
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病故,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请求宋襄公主持公道,宋襄公二话没说,立即会合了几国诸侯,共同出兵护送齐国太子昭复国,帮助他平定了内乱,太子昭就是后来的齐孝公。宋襄公古道热肠,能够匡复正义,确实是一个好人。
做了好人好事,希望得到一点回报也不算过份吧?因为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已经不在了,现在宋襄公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无形之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宋襄公为了宋国人民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准备出任新一届的春秋霸主。但是这霸主并不是你说来当你就是霸主了,要大家公认才行。于是宋襄公决定效仿齐桓公葵丘会盟,就决定招开诸侯会议,恐怕那些大国不给面子,于是宋襄公先邀请了几个小国家的国君来开会。可是那些小国的诸侯也没有按时到齐,有几个小国根本没派人来,有一个曹国就更过份了,会还没开完中途就溜号了。这一下宋襄公可火大了,老虎不发威当我病猫啊?不要以为我是好人,就善良得可以任人耍弄哦!哎~~咋就这么不理解我呢?于是宋襄公就出兵把这几个小国全部给收拾掉了。
当时的大诸侯国北方有燕国、晋国,西面有秦国,东南面有吴国,但是离宋国都比较地远,离得最近的大国是南面的楚国,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国力非常地强盛。对于像楚国这样的一个强敌,宋襄公决定采取联络的策略。但是目夷并不赞成这么做,他认为宋国称霸的时机并不成熟,如果急于称霸会惹出祸来;同时楚成王是个野心很大的人,能力也强,恐怕宋襄公不是他的对手。宋襄公却不肯接受目夷的看法。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请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这个地方开了一个会,会上宋襄公约请楚成王参加下一次由他主持的诸侯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很爽快地答应了。隔了几个月,大会在一个叫盂的地方召开,因为像楚国这样的大国都参加了,其他的小国也都前来出席。宋襄公兴高采烈地坐到盟主的宝座上,还没坐稳,楚成王一声令下,楚兵一拥而下,把宋襄公就拿下了。顷刻之间,“盟主”就沦为了阶下囚。会场秩序顿时大乱,目夷趁乱就逃回本国,准备应付事变。好人宋襄公防人之心全无,头脑简单得像个白痴,终于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自己的单纯交上了第一笔的学费。
楚国就挟持着宋襄公进攻宋国,一直打到宋国的都城商丘。幸亏目夷已经作好了准备,楚军无法攻破商丘。因为强攻无法奏效,于是楚成王就试用讹诈手段,告诉宋军,“若再不开城投降,我就要宰掉你们的国君宋襄公!”宋军回答说,“我们已经另立了国君,随你怎么办,我们决不投降!”楚成王发现宋襄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与其把他杀了,还不如作个顺水人情放了他。这样,宋襄公才重获自由。楚成王率领楚军凯旋班师了。
宋襄公被目夷等一般大臣迎回宋国,回想起在盂(地名)发生的一切,感觉到蒙受了奇耻大辱,越想越生气,不想再做什么好人,要向背信弃义的楚成王报仇。但是他已经背负上了好人的名声,仁义的名声,为其所累;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证明了宋国根本不具有挑战楚国的实力。
公元前638年,郑国的国君去朝见了楚成王。在宋襄公看来,郑国的国君世世代代受到周天子的信任和恩泽,而其国君不去朝见周天子,却拜倒在南方一个“蛮子国”国君的脚下,简直是败坏朝纲,有失体统。何况郑国是楚国的盟国,其国弱兵少,打起仗来宋国是稳操胜券,把郑国打败好歹可以出一口心中的恶气。目夷再次表示反对,他认为攻打郑国可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宋襄公暂时忍耐。但是宋襄公不听,执意要出兵攻打郑国。

果然,郑国不是宋国的对手,向楚成王求救,楚国即刻发兵进攻宋国。宋襄公得到消息,急忙退兵回国前来抵挡,双方在泓水两岸相遇,大战一触即发。目夷劝谏说,“楚强宋弱,乘现在双方还没有正式开战,同楚军讲和吧。”好人也是有自尊的,宋襄公予以拒绝。
既然不讲和那就打吧!宋军列好阵了,楚军开始横渡泓水。目夷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可趁其半渡之际,迎头痛击,也许能够获胜。”宋襄公摇了摇头,“我有我的原则,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做的!(编者按:这句话绝对没错,但要看对象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宋襄公式的泱泱君子。)”
目夷急得直跳,“再不出击就没机会了!我们就输定了!”
宋襄公把眼珠子一瞪,“这样的机会我宁可不要,输就输!输也是很光彩的嘛。”
“宁愿输?你......你不会这么笨吧?!”目夷不太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很乐意做一个这样的笨蛋!”宋襄公的表情非常地肯定。内心里却一百个的不服气,哼,我这叫傻吗?我以仁义取信于天下,仁者无敌!会有更好的机会在等着我的,好人会有好报的。
宋军眼睁睁地看着楚军的大队渡过河来,楚军开始列队布阵。已经被气得差一点没吐血的目夷又发现了千载难逢的战机,楚军乱糟糟的,队形散乱。于是兴冲冲地跑到宋襄公的车前,“楚军刚刚渡河,立足未稳,我们即刻发起进攻,还可以打嬴的!”
好人就是好人啊!宋襄公的头摇得那样的坚决,那样的勿庸置疑。而且他用一种很异样、陌生的眼神看着目夷,“我鄙视你!”
目夷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上下打量着自己,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不解地问,“咋地呢?”
“原来我看错你了!你目夷原来只是个满嘴仁义道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一肚子花花肠子和坏水;心若蛇蝎的伪善的人!我是不会去做你说的这种龌龊的非对等,非绝对公平条件下的作战的!”宋襄公字正词严,正气凛然。
目夷无言以对(实在想象不出,跟这样的凛然君子,目夷还能说出什么话来),长叹一声,默然退下。
不一会儿,楚军摆好了阵势,千军万马冲杀过来。直到此时宋襄公才指挥宋军进行反击。但是楚军锐不可挡,个个奋勇争先,宋军根本抵挡不住,大败输亏。宋襄公企图督令部下死战,无奈楚军势大,箭若飞蝗,宋军纷纷倒毙,最后宋襄公的卫队也被楚军歼灭了。襄公本人多处负伤,最致命的创伤是右大腿的中箭,被射断了膝筋,无法再指挥战斗。宋军败局已定,在目夷等人的保护下,宋襄公带伤率残部突围败走。泓水之战以宋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争霸”的理想也从此幻灭了。
败回国后,宋国的大臣们大都埋怨宋襄公座失战机。但宋襄公毫无悔意,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只是恪守着“军礼”信条,尽了一个做好人的本分而已。他辩解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春秋左传》中的这几句宋襄公所说的文言文含义是讲仁义的人不会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也不去捉拿头发发白的老人;...不以天然险阻作为屏障,不擂鼓就不列阵等等意思。可以看得出宋襄公并非不知兵,而是非常地熟知兵法,只是他对兵法的理解领会方面出了偏差。公元前637年,泓水之战几个月后,宋襄公终因伤势太重而死去,一个好人就这样带着无穷的遗憾,带着未遂的梦想终结了自己充满争议而短暂的春秋之旅。他至死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人即使是傻瓜的话,他一定也是幸福的。
当然这样的战争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日益地久远了,而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世、工作生产中我们的某些人仍然在继续演绎着宋襄公式的“仁义”,扮演着“谦谦的君子”,心甘情愿地充饰着**同志提到的“蠢猪式”的角色。更多的人们在为这样的现象而击掌叫好,无原则地相信着“好人有好报”之类的童话,这是我们现在来探讨这个问题时尤其应该感到震撼的地方。
(本文参考中华书局版本《长勺之战泓水之战》、《春秋左传》、《**选集》等作品原创撰写,版权归彭志文,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