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提督辽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袁应泰说了这么多,却不是为王化贞铺垫。
只听袁应泰又说道:“蒙古这边,你不必多虑了。你与我说的策略,我已细细思过......”
袁应泰又再次顿了一下,看向苏翎,接着说道:“最初我的确想先保住辽阳。前些日子急于调兵守辽阳,这兵马渐多,粮草却又入不敷出。眼下朝廷一番整治,算是粮草有望了。可是......”
苏翎不急不躁,只望着袁应泰,听其细说。
袁应泰长叹一气,说道:“等这些都有了着落,我才细细考虑到辽阳是否守得住的问题。显然,你是对的。适才所说,辽东南四卫没有指望,就算招募人手,也得有人去办才是。而关内援兵,没有两月以上,也别指望能到得了。如今唯有广宁一带的溃兵还在,可若是就算能再次召集起来,也不过数万,且本就是溃兵,如何上阵,至多守城。”
苏翎摇摇头,但没有开口。
袁应泰说道:“我知道,就算守城,也保不定他们不逃。对这些官兵,就算是升职、赏赐银子,也换不到一次胜仗。所以......”
袁应泰直直地盯住苏翎,说道:“我唯有指望苏将军了。”
当初救出袁应泰,那一番密谈,只能算是给袁应泰描述了一幅建功的图卷,当然苏翎所部兵马的气势,也给袁应泰留下不错的印象。可回到辽阳,文官的固守疆土的心思,便占了上风,而苏翎的策略,则放到了第二位。这些天袁应泰一天数道催兵、催粮、催饷的奏书不断。当真是心急如焚。好容易到了一部分,等看到那些兵马,袁应泰才明白过来,那些想法,不过是想法而已,并不能带给他固守辽阳地信心。此时,苏翎的策略以及兵马态势。才又回到袁应泰的眼前。
苏翎也望着袁应泰,目不转睛,缓缓说道:“袁大人,我的想法,已经说过了。若是大人全力支持,我会给辽东一个安稳的疆域。^^ ^^”
苏翎将“辽东”两字咬得很重,但袁应泰似乎并未感觉到其中的含义。
袁应泰久久注视这苏翎,好一会儿才说道:“好。既然你能收复辽东。我也信你能做到。”
这话像是并未说完,苏翎隐隐觉得袁应泰的心思有些捉摸不定,不像以往那样能一眼看透,不过,苏翎只是等待着袁应泰后面地话,并不插言。
袁应泰面色变得有些阴沉,盯着苏翎,缓缓说道:“前些日子,我曾给皇上上了道秘折。”
苏翎仍然面不改色。静听。
“朝廷上如今广为招徕人才,如你这般出身,自然也在其列。不过,当初你逃出边墙,朝廷上有人对此颇为诟病。再说,兵部翻查历年文案,总算是查到一条关于你的记载。”
查出身?苏翎觉得有些好奇,这个时候,查这个做什么?难道大明朝的敌人不是建奴么?还有闲工夫管苏翎来自何处?那些文官当真是吃饱了撑的。真该都调到辽东来打一仗,让其知道什么才是正事。
“你原是苏州府人?”袁应泰问。
“是。”苏翎没有犹豫,这个来历已不算秘密。
“今年二十九岁?”袁应泰又问。
“是。”苏翎答道。
“可有家人?”
苏翎犹豫了,迟疑了片刻,才答道:“没有。”
“苏州府苏姓可是大户。怎会没有?”袁应泰问道。
“与苏州府的苏姓大户没有关系。”苏翎答道。“我自幼孤身一人,四处流离谋生。后来才投军入伍,到辽东戍守边墙。”
袁应泰疑惑着望着苏翎。好一会才说道:“兵部查到的,也是这些。这便是朝廷不解之处。”
“问这些为何?”苏翎问道,极力忍着不耐烦。^^ ^^
袁应泰却没有立时回答,站起身来走了几步,才回身面对苏翎,说道:“辽事糜烂至此,你又是这么一个尤其难得之人。你且告诉我,当真会收复辽东?”
苏翎毫不犹豫地答道:“只要大人全力支持,辽东必复。”
“那么......你不会是第二个努尔哈赤?”袁应泰终于问出了这一句话。朝廷给其的回文中,一定要袁应泰担保,苏翎不会成为日后的努尔哈赤。看来,这朝廷也是将苏翎当作辽东群山之中独立地那些部族了。这也难怪,对于京城的皇帝与那些文官们,辽东本身便是穷山恶水之地,若不是为了祖宗疆土,这仗恐怕都不想打。
袁应泰问出这句话,心中着实不安,如此质问,又是蠢到极点。谁会自认心存反意?那努尔哈赤当初还假意与大明周旋数年,直到羽翼丰满,这才自立一国。这苏翎难道没有脑子?若没脑子怎么又今天这般实力?
苏翎盯着袁应泰,面色不变,好一会,却忽然一笑,说道:“袁大人,努尔哈赤是个什么东西?他不过是个专事劫掠过日子的头目,你觉得我会是那样的人?”
这话是答,还是未答,可就看听得人如何想了。
但袁应泰显然是偏向自己希望的那一面,听苏翎如此作答,便明显看出松了一口气,却不忙着继续说话,而是转身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慢悠悠喝了一
“苏将军,”袁应泰此时有几分辽东经略的架势了,说道:“你在宽甸,还有那个什么千...”
“千山堡。”苏翎坦然说道。
“对千山堡,你做的那些事情,我亦有耳闻,不仅是我,朝廷上也有人知道一些。所以,这猜忌定然不会少。”
苏翎依旧略带笑意,却也不去问猜忌什么。说:“袁大人,这些随人家怎么说,我只管做自己的事。^^^^”
“嗯,”袁应泰对此比较满意,说道:“这样便好。”
苏翎说道:“袁大人今日可有些......”
袁应泰摆摆手,说道:“也罢,我就直说了。”
说完。袁应泰挥手示意站在一旁的何丹旭去过一卷文书。
“这是皇上地圣旨。”
袁应泰说完,却见苏翎依旧坐着未动,不免略有一惊,但旋即一想,也就忍住不说。
“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辽东也寻不到第二个像你这般的人,所以......”
袁应泰将手上的圣旨交给苏翎,这才接着说道:“这回。朝廷可是破格重用。”
苏翎却不打开圣旨,而是接过后,便放在一边,直接问道:“朝廷如何用我?”
袁应泰有些吃惊地望着苏翎,这虽然极端无礼,但并未打开圣旨,也算是留有余地。
“这是皇上亲手所写。升你为辽东总兵。”袁应泰说得很慢。
苏翎不为所动,他要地不是官职,而是朝廷到底能否拨付粮饷、器械。以及那些工匠。官职对于苏翎,以及那些兄弟们,早就失去了大明朝本应由的地位。
袁应泰接着说道:“加衔提督辽东军务,征夷大将军,驻守镇江城。”
这句话,才使得苏翎微微一惊,但随即皱眉,显然在思索什么。
这反应又让袁应泰疑惑不解,接着说道:“这可是朝廷少有的擢升。当年李成梁,也未必有你升得这般快。”
苏翎一听,舒展眉头,略略带笑地说道:“我是想,这怎么会让我驻守镇江。为何不是辽阳?”
袁应泰这才绽开笑容。说道:“你果然非同常人。这便是我写的那道密折的作用。”
苏翎问道:“难道袁大人将我说的,都奏明给皇上?”
“是地。”袁应泰似乎为此略有得意。
“皇上能放弃辽阳?”苏翎一句话便问道点子上了。

“我写地很明白。”袁应泰正色道。“这辽东的情形,全如实奏明。辽阳的失而复得。我也没再瞒着。”
苏翎倒有点佩服袁应泰说这话时的坦然了,这么做很可能被立即剥夺辽东经略地官职,说不定也会被缇骑逮回京城,但袁应泰明知这一点,还是做了。这么做,比当初在镇远楼上点火**,这勇气相当。
“皇上能同意我说地策略?”苏翎问道。
“这个......”袁应泰想了想,说道:“你的部署,只是其一。当今皇上年纪虽不大,可也知道辽事艰难。这辽饷虽然加派,可也抵不住所需地银子。兵部、户部,以及那些御史们,动辄便上书请皇上拿出内帑,以解决兵饷不足地问题。似乎只要皇上拿出银子,便能诸事顺利。可皇上拿出内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去年拿出地二百万两,说是赏赐沿边各镇官兵士卒,可是已经有人禀报,说是有多处士卒一钱银子都没领到。这如何不让皇上愤恨?”
“都贪了?”苏翎问道。
“也不是都贪,但绝不会是少数。”袁应泰此时倒也想个清廉御史,说道:“我在密折上明说辽阳的实情,这努尔哈赤不来便罢,若是前来攻打,这数万兵马不过是填了个窟窿,白白浪费了那些饷银。是故,我对皇上名言,辽阳必定守不住。”
“那皇上肯放过你?”苏翎问道。
袁应泰看着苏翎,说道:“若没有你那些捷报,或许此时我已被下狱了。这次皇上听进去了你的部署,已经给我回文,辽阳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弃。”
“这么说,皇上真得懂了用兵进退之法。^^^^”苏翎说道。
袁应泰摇摇头,说道:“懂不懂兵法,我不敢评述。当初初到辽阳时,我也是自诩熟读兵书,以为能一鼓作气,拿下抚顺,将辽事一扫平之。如今丢城失地。才知这兵事,可非从书中来。”
苏翎并未附和袁应泰的感叹,继续问道:“那皇上如何能做出这般决定?且朝中的大臣们能坐视不理?”
“那里能不理?”袁应泰话中有些讥讽,似乎将自己放在那些文官的对立面,说道:“就说原监军道高出,辽阳初陷时便自辽阳逃归广宁,在广宁没待上半日。便上书朝廷,说辽阳失陷,复言广宁不可守,请捐以予西虏,用蒙古人去攻打建奴。此人已被遣缇骑逮送京城。不仅如此,朝廷之上,还有人有类似言论,甚至说用收复的疆土给予蒙古人。以此算做奖赏,予以激励。”
苏翎有些哭笑不得,这些文官在军事上当真可笑。
袁应泰接着说道:“最终皇上能与大臣们达成一致,还是在于银子上。”
“银子?”苏翎好奇地问。
“对,银子。适才已说过了,大部分的饷银都用来募兵,而募兵地实际情形,实在不堪。朝廷上有人言:按自有东事宜来,其贻祸最烈者无如募兵。盖招募之兵。率皆市井乌合,御敌则不足,鼓噪则有余,前后糜金数百万,曾不能得一卒之用。甚者逃而为盗,奸民饥民揭竿从之,中原自此多事矣。”
苏翎心中一怔,这朝廷之中,倒还真有看地远的。
“此言不说十分。却也有九分属实。”袁应泰说道,“皇上一面是不忍再拿内帑却填无底之洞,而大臣们也因处处要饷而头昏脑胀。所以,我在密折中给皇上提议,暂停招募新兵。也无需再从各镇调集兵马。仅让已在路上的兵马继续赶往辽东入关便可。仅这一步,便能省下无数银子。”
“哦?”这却是苏翎没有料到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袁应泰会想出这么个主意替朝廷与皇上省银子。
“袁大人。你当真觉得不要再继续调集兵马了?”苏翎问道。
“是的。”袁应泰看向苏翎,说道:“你不是说,这辽东你能收复么?”
“那当然。”苏翎被堵住了嘴。
袁应泰接着说道:“或许这个提议当真有作用,再加上你的大捷。你说朝廷会不会相信你能收复辽东?”
苏翎唯有点头。这朝廷用了三个经略,花了上千万的银子,调集兵马数十万,也唯有过一次胜利,反观苏翎,仅仅是袁应泰地一步试探,也只给了个参将地职衔,便能做到大捷,且有俘获明证所言不虚,怎能不改变想法?
苏翎转了转眼睛,问道:“除了官职,朝廷还给了什么?我要的那些工匠呢?”
袁应泰扬扬眉毛,说道:“怎么?这官职你觉得还小?”
“不过是个总兵。”苏翎说得很淡。
的确,大明朝此时文武官员数万,总兵虽是武职最高的职衔,可也为数不少,再说,这辽事战火中升任的总兵官,也是多之又多。当然,对于苏翎这位从未在这么高地职位上享受过地人来说,总兵官到底有多威风,他是不清楚地。
“不错,辽东总兵,”袁应泰面色稍稍严肃起来,说道:“还有提督辽东军务,征夷大将军。朝廷已经送来新铸地关防大印。仅凭这些,你就能在辽东管辖所有的兵马、百姓。”
“这样?”苏翎似乎这才明白官职地效用。
凭着这些,那么苏翎所做一切都名正言顺,且无人敢于违抗。甚至对于朝鲜,也可随意发文驱使,可不像以往动辄威胁一番。
“朝廷有没有派遣监军?”苏翎又问道一个关键问题。
监军是文官控制武官的一个手段,甚至可以直接接管主官的带兵权。
袁应泰望着苏翎,说道:“暂时没有,但肯定会派。你回去看看圣旨便明白了,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听从辽东经略的辖制。”
不说他袁应泰的名字,而说辽东经略,算是给了苏翎几分面子。苏翎当然明白这一点。
“那袁大人是否全力支持?”
“我已经说过了。我的仕途可都在你身上,这辽东,也着落到你身上。你放心,即使朝廷派驻监军,自有我来对付,不会妨碍你带兵。”
“多谢大人。”苏翎当即从椅子上站起来,深深鞠身作揖。
苏翎这次可是诚心诚意,尽管对大明朝文官一向没有好感,但袁应泰做到这个份上,那是举世难见地。且不派监军一事提都不必提,肯定不会通过,而有袁应泰对付,自然让苏翎省心。
袁应泰见苏翎此番比拿到圣旨还要有礼,叹了口气,说道:“朝廷对你有疑心,还是在情理之中,你也不必多虑。只要你全力收复辽东,诸般事务,我都可以帮你挡着。如今,我们算是在一条船上。”
“大人放心。”苏翎说道。
“我的提议,皇上显然已经赞同。所有兵马已经动身的,都赶赴山海关、广宁一带驻守。此外,不再调动兵马,所有的粮饷、器械,都交给你了。”
“有什么?”苏翎禁不住露出喜色。
“皇上拿出内帑一百万,专门给你部人马的饷银。另外,令工部解紫花布铁甲三万副,选锋梅花甲五千四百副,帽儿盔三万顶,刀斧弓箭将军神锐铳钢铁哨黄等一律发给。你要的工匠,此时说不定已经到了天津。”
苏翎略张着嘴,都有些合不拢了。这可是多少甲杖器械啊,比那一百万饷银还要诱人。
袁应泰满意地看着苏翎,总算有一种表情,是自己估计到的。
“朝廷已经调集船只运送,不过,你还是得派镇江水师前往接应,早日拿到,早日练兵。”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