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宝 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刚无事时在谷内周遭仔细查看了一番,除了有很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之外,茂密的林子中那几处成片的野山参,长得枝叶繁茂,茎杆粗壮,五六支巴掌型的叶子顶着红艳艳的浆果,都是“五品叶、六品叶”百年以上的老山参。至于红薯般大小的黄精,鸡蛋大的贝母,俯拾皆是,天麻、虫草、田七、杜仲等南方才有的珍贵中药材也应有尽有,真是个“百草园”。
李刚按李吉祥讲的方法挖了几棵老山参,以备使用。如今,自然生长的老山参很少,已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东西。本县石砬子公社一个放牛的社员偶然发现两棵异样的植物,觉得像药材,挖回来放到窗台上晒着,后来有认识的人看见了,告诉他是老山参,拿到县药材公司卖了四千多块钱。
人参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掌状复叶轮生,初夏开花,花小,淡黄绿色,伞状花序。果实单个顶生,扁球形,红色。人们通常以俗名区别人参的成熟程度,其中一年参由三片小叶构成,称三花子;二年的由五片小叶构成,三片较大两片较小,形如人手,称马掌子;三年的两个叶柄,每杈五片叶,称二甲子;四年的三个叶柄,称灯台子;五年的四个杈,称四品(或批、匹)叶;六年的五个叶柄,称五品叶;生六个掌状复叶的,称六品叶。人参长到六品叶就不再增加叶子了,只增加根部的重量,故山参中六品叶极为珍贵。
李刚听李吉祥讲过挖参的规矩:挖参通常在谷雨后、白露前这段时间。进山采参时,一般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一伙,称为拉帮;也有一个人进山采参的,即单棍撮。拉帮进山时,有一个大伙都信得过的且有丰富放山经验的山里通当把头。采参工具有鹿骨钎子、索拔棍、快当刀、快当斧子、红绒绳、油布、铜钱等。入山时,采参人都带着小米、咸菜和炊具。进山的第一件事是选好地场,在窝风向阳山坳里用树干、树皮搭个窝棚,称之为压仓子。再搭个老爷府,供奉山神爷老把头。采参人搜山时横排前进,彼此距离约一棍,称之为排棍;排中间的人叫挑杆的;第一次放山的采参人(称初把)在边辊和挑杆的中间,也称之为压趟子。
放山人如果发现了人参,就要大声喊:棒槌!,这叫喊山。把头接问什么货?发现人瞅准以后就要立即回答,说出几品叶,然后大伙接着说快当!快当!这叫接山。如果喊错了,发现的是一棵草而不是人参,也要挖出来拿着,这叫喊炸山了。有时发现的不是一棵人参,而是一片或一簇,就按打头的一棵是几品叶来回答。

人参要由把头挖,先用栓有铜钱的红绒绳套在参叶上,为的是给人参带上笼头,怕它逃跑了。也有用草帽盖住人参的。接着,把头要在人参周围的地上划一米见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个人的索拔棍,称之为固宝。其他人点燃蒿草熏蚊虫,以便把头集中精力挖参。挖参时先破土,然后用光滑的鹿骨钎子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挖参须子。把参须周围的土抠净后,再用青苔茅子将参拉出来。随后,用青苔茅子、桦树叶、掺上一些原土,把人参包起来,用草绳打成参包子。大的参包子由把头拿着。挖完参要砍照头,即由把头在附近选一棵红松树,朝着挖参的方向,从树干上剥下一块树皮后,在白茬树干上用刀刻杠。放山的人数刻在左边,有几个人就刻几道杠;右边刻的是几品叶参,几品叶就刻几道杠,这是为了使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挖过人参,是人参生长区。
古老的采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但现在野山参越来越少,放山人经常空手而归,已经没有上山采参的了。
有运气的人偶尔也能碰巧遇到人参,马小虎他们几个半大小子在山上玩时,曾发现过成片的三年生的“二甲子”和四年生的“灯台子”。李刚见过马小虎的父亲马老六泡在酒里的一支“灯台子”,也就筷子头粗细,二寸长短。李刚挖的这几棵老山参,每支都有胡萝卜粗细,半斤以上重量。俗称“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可见这几棵参弥足珍贵,当然,这种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李刚是不会拿出去卖的。
金屏带李刚看了山洞几个藏宝的房间,里面堆放着六十多个装满各种金银珠宝的铁皮箱子。其中有的装着满箱的珠宝玉器,有的装满古玩和青铜器,还有一箱箱的名家字画,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最多的是五十两一锭的金元宝,有三十几箱,大概是从明崇祯皇帝的“镇库金”中取出来的一部分。
李刚也估算不出这些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也不费这个脑筋,因为他现在根本用不着,有老金沟那么大的金矿足够他们花用的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