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三国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文钦
对三国的解读,响声最大的莫过于易中天了。
易教授的洋洋大洒,娓娓动听的剖析,给我们重新展现了三国的风云诡诈、情感纠结、连环计谋、百态人物的场景。听了的人很少有不说好的。只是没有见到对三国有研究的人的观点如何。
我没有读过《三国志》,因为那是历史学者的事,对《三国演义》倒是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
总体来讲,《三国演义》是一文学巨著,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就是在人物刻划方面也有着惊人的技巧,在书中,不管是象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象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生动的个人特性,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情态各异。易教授对这些人物也有一定至情至性的剖析,让人听来也合情近理。
但是我觉得,《三国演义》中有几个败笔:
一是对诸葛亮过于神化。把一个人放到神的地步去刻划,结果会是神不神,人不人的,这里并不是否认诸葛亮的超凡才干。由于诸葛亮的神,也就淹没了部属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你看每每出战,都是诸葛先生给你一个锦囊妙计包,提前不让你知道你去干什么,只能让你到了事急时才能打开一看,不知事急之下还能不能吃透先生的精髓?更何况还要按照先生的指点重新布局,调动那正在撕杀的千军万马。看似诸葛亮有才,其实免不了故弄玄虚之技。

二是自诸葛先生自进了刘营之后,刘营基本上是围绕诸葛在转,是一言堂,没有什么军事会议,也没有什么政策研讨。相反被称之为奸雄的曹操,倒是经常性的开会研讨,共商大计。孙权也是一样的。好在诸葛亮有一片忠心,刘备可以放心的让他在那里进行一言堂。
三是自诸葛加入刘盟之后,刘营那里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人才主动加盟,不论是文,还是武,我想这是不是诸葛亮独霸的结果。因为想投刘的人,也会象诸葛先生一样分析局势,看自己到那里之后,不会有什么用武之地,所以也会打消了去的念头。这种体制就导致了刘的江山不能长久。
不知历史的真象如何,演义所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出山是刘营的悲剧,因为诸葛亮的遮盖,那个神奇的凤雏-----庞统可以说也是没有发挥什么用场,我们希望易先生能为我们作一解读。
2006.11.29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