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的魅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文钦
我没有学过外国语言,遗憾的是我既不知其内涵,也无法了解其魅力。虽然我也没有精研过中国语言,但对个中所体现的魅力是略知一二的。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只要你知道的你就说,凡是说的就要说完说透。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真正的信了这话可就是大上当了。相应的话还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其实也一样,言者不一定无罪,真是这样,很多朝代就没有文字狱了,也就没有了曾经的现行反革命了;闻者也不一定愉悦,人总是爱听好话的。有关这一点,鲁迅在一篇文章中以给孩子做满月为例,作了深刻的事例阐述,无论是说的还是听的,都爱“有福气”、“能当官”、“会发财”等等之类的好话。偏有一个不识时务的,说了“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死的”大实话,却遭到了棍打棒赶的场面。这个实话可谓入木三分,真正的是实话实说。由此得知真理也不是处处能受到欢迎的,也不是时时能得到赞同的。
与上述相对的有一句古训:对人不可全抛一片心。凡是有了磕磕碰碰,坎坎坷坷经历的人,对此无不大加赞同。于是就有了话有三说,巧者为妙的说辞。此例当属古人触讋了,有多少人为说服赵太后遭了白眼,碰了灰,甚至于丢了性命;唯独触讋巧妙的达到了目的。这个故事之所以历久不衰,不仅仅是那篇文章好,而是在伴君如伴虎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人,不如此就不能活命,象李世民那样能纳谏如流的名君毕竟很少很少,象魏征那样直言进谏而能存活的也是个案。也许是经历了许多痛苦,才有了闲谈莫论他人非的古训。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句话与知无不言有相近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的更多的场合是批判会或审判庭上,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防线,说了该说的,也说了不该说的,歪曲事实,扭曲灵魂都因此有了市场根源。针对这一点民间也有了相应的补充:坦白从宽,把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实际上坦白不能从宽,抗拒也不见得受严。这种只注重“交待”的推断与证据是相违背的。
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这是人人都明白的,最会说的莫过于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了,虽然人们都不屑于这种行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取巧劲。同一场合不断的说同一的话,只能令人烦乱和讨厌。不同的语言说在同一的场合,那才是叫艺术,相声说了一个主题,却有不同的语言,甚至于还有不同的形式。外交场合的语言又是另一种的形式了,诸如无可奉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甚至于也有民间的对骂和斥责。中国的外交发展当以春秋战国时期为准了,六国争霸,纵横捭阖,纷起云云,语言的魅力大致在这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和谐社会,也当包含语言的和谐;语言没有和谐,人际也就难有和谐,因为人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认真学习祖国的语言,体味其中的无穷魅力,是我们的职责。
2007.05.02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