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章 我家的竹子数不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民国30年(1941年)对多芳而言不仅有许多同学加入到玩伴队伍中,随着大哥成家自立门户后,更有了新的观察对象。大哥与一位堂叔,和永春乡的董恩泽、带上黄福寿(一位大田主)家的长子合开了一家造纸厂,造纸厂就建在长塘郑家的一片最大的竹林边上,主要原材料自然出自郑家那近两百亩的竹林喽!
因外面战乱不断,许多江浙一带的造纸师傅跑到湖南找活干,于是光永定乡就有先后成立了三家造纸厂。
成立造纸厂先要建座两百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再到县里注册个公司,办完所有相关手续后,会给一个铜质图章,上面刻着“中华民国*****厂”,就算是可以正式运作经营。
造纸工序第一步是“砍竹”:从竹林砍伐毛竹,去除枝叶,去皮,砍成两米二左右的竹段,一根二十余米长的竹子能截取四段有效竹段,其余的只能当柴烧。这道工序是粗活,从当地请工打理。
第二步“挞竹”:用锤子把竹段挞裂,捆扎成竹捆,以便于浸泡;
第三步“发竹”:在专用的池内注满水,铺上一层竹捆,然后洒上石灰,再铺上一层竹捆,反复操作直至整个水池被铺满为止。当竹捆在石灰水中浸放一个多月后,取出竹捆,然后在池中架起木架,竹捆堆放在上面,盖上竹皮,压块石头。竹捆凉干后,就再加水、放水,反复数次。再将竹捆在水中浸放一个月,待竹捆彻底霉烂后,再开始清理杂物。
第四步“打浆”:这个环节由师傅来做,把经过去除杂物后的竹段放入大石臼中,用脚不停地踏踩,使竹浆成糊状。
第五步“捞浆”:由师傅将糊状的竹浆搬到盛有水的纸槽中,注入一种植物粘液拌匀(这种粘液据师傅们说是让产出的纸张洁白、柔韧的关键),然后师傅持“纸帘”(用细竹蔑编成)开始捞纸。这道工序是整个造纸流程中的技术工种,没有三、五个月的苦练无法掌握好。捞厚了浪费浆,薄了纸张又不能用,会砸招牌的。

第六步“榨纸”:捞浆后纸已经成形,叠到50厘米左右的厚度时,再用机器挤压,挤出湿纸水分。
第七步“焙纸”:用竹制成的工具,钳起一张纸,用纸刷在“笼子”(“笼子”是师傅们的叫法,看上去象砖墙,只不过“笼子”上窄下宽中空,两墙中间留十公分左右透气,中间可以添小柴和生柴,温度控制在60——70摄氏度)的壁上。纸烘干后,再揭下来平铺堆叠。
这里生产的都是公文纸,纸质良好,100张纸为一刀,50刀为一头,两头便是一挑,一挑纸大约是一百斤,一天的产量约6挑纸。请挑夫挑一天要2斤盐(战争期间两斗谷一斤盐),挑到县里去一挑纸可卖得十块银元或五担谷(一担谷合七十斤大米)。
多芳之前从未想过家里的竹子还有这种用法,开始考虑以前从未担心过的一个问题,万一生意太好,把竹子砍完了,自己那瑶家侄儿拿什么编竹器呢?闷了好一会儿,又快乐地哼了起来,“我家的竹子数不清,年年砍,不用栽,砍成白地来年绿,一根砍去三根来!”
当造纸厂的生意走入正轨后,大哥就把生意交给大嫂,自己去了郴县粮站鲤鱼江分站在郑鹏主任手下当秘书,开始了公务员兼造纸厂大股东的生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