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科教工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友080520091452133:狗屁抗日战争如果是日本胜利,是不是也要抛开华日之防奴才烧杀**过后丢个甜枣难道就要对其膜拜阿Q被侵略奴役过就认其为祖宗,俄国人也被其占领过.成吉思汗的陵墓可是在外蒙古。
答: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你知道蒙古杀了多少汉人?我已经查过、写过,大约4000万;清朝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多少人?告诉你80多万--两个南京大屠杀,你难道把蒙古族、满族赶出中华民族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讲,如果日本吞并了中国,应该现在中华民族有57个,或者大和民族有57个。这就是历史,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要怪,只能怪汉族被儒家思想搞得没有血性,而且老出汉奸卖国贼,而不能怪别人残忍。
----------------------------------------
在汗宫,刘华接见了郭守敬、陈子龙和初考前二十名。经过一番考较,确实都是真材实学之人,看来忽必烈和他的“智囊”是化了一番功夫的。于是,钦点郭守敬、许衡、王恂、杨恭懿四人分任农工部4处处长,任命昨天才收服的陈子龙为文教部教育处处长。其他人按各自特长分配到各处任副处长,初考二十名之后的两百八十多人,也被忽必烈根据实际能力分配到各省任职。当然,在刘华的首肯下,忽必烈也把他的智囊分别安插到各部处,如曾经的劝农使姚枢被任命为农工部副部长、刘秉中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
“刚中、若思,留你们下来有事交待。”刘华专门留下了陈子龙和郭守敬。
“请大汗训示!”陈、郭齐声答道。二人今年都是28岁,在南宋怀才不遇了多年,才跑到重庆来碰运气,不曾想真能一步登天(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处长到底有多大,但对照南宋的官职,也应该有三品吧)。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哪能不感恩戴德。
“若思,本来本汗准备让你当农工部部长,但考虑到你资历太浅,官当太大不能服众、招人嫉妒,而且不利于今后历练,所以你现在就在技术处好好干,本汗有好些个长生天教的神技要让你来完成,做好了前途无量!缺钱就找四王爷要,人手方面宋国的工匠马上就到了。”刘华虽然知道后世的很多科技,但隔行如隔山,他也不是万能的,所以只有把一些物品的设想、原理、方法教给别人,自己才能落得轻松。
“谢大汗!臣定当殚精竭虑,不辱使命!”郭守敬眼泪都下来了。
“刚中,你的工作辛苦一些,人手只有你自己去招。本汗希望五年内,所有省大部分人口必须识字,从乡村到城镇每万人要建一所萌学,十年内各省首府必须有一所大学…哦,这个大学得名于四书《大学》,就是从那些萌学中挑选出出类拔萃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刘华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做好了,刚中你的功德不下于千古一师孔夫子!”
“大汗赎罪,微臣当个教书先生还可以,这么浩大的工程,微臣实在势单力薄,不知大汗可有终南捷径?”陈子龙也有自知之明。
“其实你也不用担心,人手好找。你告诉各地那些汉族读书人和有文化的工匠,只要到本汗的学校教书,本汗就封他九品学官,俸禄等同平级政府官员,教学成绩突出的还可以升任八品校长,甚至可以调任其他部处。至于校舍,这段时间我已经开始在各地修建,半年内绝对可以入住。你还可以鼓励民间私人办学,如果有捐钱的可以把他名字定为学校校名。同时,萌学学生为六龄童以上者,将来不论在萌学还是大学,在读期间,学费全免,包吃包住。大学读完之后,经过考试就可以当官。”刘华把义务教育讲出来了,而且还是包工作分配那种。他那时的教育虽然也叫“义务教育”,不过是把国家的义务摊派给了家庭。虽然国家总是宣传“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全国的危房大部分是校舍,教育经费也经常被贪官污吏挪作他用。当时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算考上了大学,面对每年万把块钱的学费,也只有望学兴叹。
“大汗金玉良言,微臣受教了!臣定不负大汗厚望。不知道学校主要讲授哪些典籍?”陈子龙敬服道。
“刚中,首先,萌学学生不论那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官话(普通话)、天字(简化汉字),当然他们各自的民族语言也要请当地有文化的人来教;其次必须学习算学、格物(物理)、地理、天文等等;再次学生每天学习1个时辰武术、骑射。萌学学制为5年,可造之材再进入大学学习5年,术业有专攻嘛,大学主要分为军科、财科、政科、工科、医科、儒科等,学习的内容将分门别类,过几年再定。”刘华针对当时平均识字率10%不到的状况,大学只具有中学的功能,现在这种教育能力办真正的大学实在太不现实了。
“大汗,别的微臣还明白,不知道这天字是什么?”陈子龙问道。
“这天字,是我在长生天那里学来的,和汉字差不多,不过较为简化,更适合学龄童和文盲识字。到时我把它和汉字的对照表写给你。”刘华当时和忽必烈交流过后,坚定了推广汉字的决心。考虑到宋朝的繁体字比较麻烦,别说一般人难写难认,就是很多读书人也经常写错别字,传到后世便成了“通假字”。所以他决定干脆把简体字和标点符号都说成是天字,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播。
当初**建国后,先后颁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简化汉字。几十年来,有一些人认为汉字简化,得不偿失,没有顾及到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情感和政治代替了科学的判断。主要理由是: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3.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4.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5.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6.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8.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9.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10.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11.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12.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13.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但刘华认为:有这种想法的多半是港台那些吃饱了撑得没事干、有钱有时间接受教育、喜欢捧古人臭脚的遗老遗少或者大陆的“精英”。纵观历史,当时如果不是**一声令下,强制推行简化汉字,中国这么多人能有多少能识字?(台湾才1千多万人,就有百分之三十多的文盲。)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
简化汉字发展史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统治区继续发展。**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
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