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梦断青山》第三十四章: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应该到了搁笔的时候。
为了不让冗长的故事让人感到厌倦,现在只好用白描手法将与志民有关的人和事再作一些简要的交待。

11月到来后,青溪小学四周已是火样般红。
这时节,毛毛细雨已是大山里的家常便饭。带着寒意的风雨洒落在遍地的红叶上,看起来红得似血。

这段时间,志民照样和以往那样,教孩子识字,唱歌。空闲下来的时候,他还会与借宿的孩子一道走上很长的青石板路,去看望一下他们的家、他们的父母。
表面上看,志民也像傍山人一样,过上了一种平淡而恬静的生活。但实际上,谁也不知道他的内心却是奔腾的江、翻腾的海。说的贴切一点,他的心情就像现在山谷中的风,既残留着深秋的阳光,又参合着隆冬的寒冷。

现在,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志民总要打开那个蓝底白花的包袱,一遍遍的读着薇兰的信。看上一阵后,他会闭上眼镜仰靠在座椅上。
他经常会听到轻轻哼唱着的《好花红》,它会随着溪水的哗哗和枫林的呜咽一阵阵的飘过来,可当他凝神细听的时候,那轻柔的、带着淡淡忧郁是声音却又轻轻的远了去……
他的心情正如牯岭的山野,经历了春的妩媚和秋的收获之后,留下的尽是萧瑟、凄清和冷寂,这是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无法知晓的。这样的不知晓让他倍感冷清和寂寥。
如果没有后来的惊喜和变故,也许他便无法预测自己下一步到底怎么走。

十月底,他意外的收到了安妮的来信.。
“你实在让我惊讶和敬佩,我不得不承认,你确实是一座沉沉寂而又沉稳的大山。尽管我们已经分离多年,可是我内心深处那个空间里,你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仿佛就是一种永久的存在……”
这是信中的一段话。
信的末尾她写道:“不管怎样,请千万记住,你身旁还有一个名叫安妮的女人。”
十一月初,他收到了安妮以丈夫和她的名义汇来的十万元捐款。

接下来的几天,在仔细安排好所有事务后,他到省城参加了一个人才交流会,带回一位二十三岁的中专生毕业。这时,学校的孩子已增加到了四十七名。
这一次,他怀着彻底告别省城的心态处理了几桩财产上遗留的事。最后那天上午去了母校,下午便来到母亲的墓前。依依荒草间,母亲墓旁不知什么时候竟长出了一棵婷婷玉立的白桦。他依着这株白桦,又一次长久的看着省城的方向。


如果说离开省城时心情还有些复杂的话,当远远的又看到傍山和他的青溪小学时,他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同时也有着一种说不明白的平静。
那时候,他内心已盘算着如何争取一个好的开始。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另一个更好的开始正在等着他。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每当志溪想到这个夜晚,总免不了会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他弄不清这到底是迷信还是宿命。

那天,当他刚刚踏上桥面的时候,华林就笑微微的向着他走过来。
“给我吧。”华林接过他的背包时这样说。

他已记不清是如何爬上台阶,如何走进了学校的场院,然后又如何在不经意中就走近了燃烧着熊熊柴火的火塘。
他只记得,满院都是孩子的欢笑;只记得刚一落座,华林就递来热茶,笑微微的道:“饭蒸在锅里,先暖和一下再吃。”
捧着热茶,志民眼镜模糊了。朦胧中他看见,华林瘦了,显见的瘦了。
他对着华林定定的看了好几分钟,末了使劲的甩甩头,笑道:“呵呵,呵呵,吃饭吧,吃饭吧,肚子饿了。”

那一夜,华林依然像以前那样,在他床的对面铺上了床。
睡下后,他问华林:“冷么?”“不呢。”华林答道。
有好长一段时间,华林无话,只是用被头遮着下颌,一直用滴溜溜的眼神看着他。
许久过后,志民问道:“妈妈葬在哪里?”
“牯牛岭。”
“林子里?”
“不,最顶上。”
……

这一次是志民无话,他点上烟,拉灭了灯。
过了一会,华林侧过身来,在黑夜里问道“还回城不?”
“不回了。你呢,还走吗?”
“不了。妈留过话,要我一定要好好的帮你。”
“他怎知道我们办学的事?”
“嗯,报上看到的。”
……

这一夜天上有月,窗户可看到的那片天空,是悠远而空灵的蓝。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