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青苗法》的由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安石的这个方案,其实并不是他凭空臆造出的空中楼阁。也不仅仅是当年他在鄞县一处的政策照搬。他也参照了仁宗皇祐年间,李参在陕西六路的改革试验成果。
李参,字清臣,山东郓州须城(今属东平)人。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以荫补而为盐山知县(今属河北沧州)。
这里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荫补”。所谓“荫补”,就是恩荫补官的简称。即根据皇亲贵戚、文武官员的门第或官阶,为其子孙亲属乃至门客仆人等补授官阶的一种选官制度。从秦汉到清末,它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集团享有的一项被制度化了的特权。但这种特权,一般只限于中高级官员。如宋代就规定,文臣五品以上、武臣六品以上,才可奏补子、孙、弟、侄为从八品到从九品阶官。至于低级官员,除非因公死亡,即“殁于王事”,一般是无法享受这种福利的。宋代的荫补制度在中国古代算是空前绝后的,其一是覆盖面广。除宋代外,一般各朝代荫补的范围旨在三代以内近亲属,如汉代一般只荫同母弟或儿子,唐代仅荫及儿、孙或曾孙,元代许荫补嫡长子、同母弟或其子孙,明代许荫补子、孙,清代更只许荫补儿子。而宋代,不但可以荫补本宗五服以内亲属,而且还可以荫补外姓亲属,甚至可以荫补门客、故吏、医生、仆从等。逢大礼或官员退休,六至八品中低级官员也有荫补资格;其二是人数众多。就每个官员荫补的人数而言,唐代稍多,亦不过两人,汉、元、明、清诸朝代都明确规定,官员每人一生只能荫补一人。宋代虽有名额限制,但“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长编》卷169,皇祐二年八月己未)也是常态。仁宗时期,刘太后对前夫刘(龚)美家最为照顾,乃至“录内外姻戚、门人及僮隶数十人。”(《宋史•刘美传附刘从德传》)查《宋史•曹修古传》,这次荫补的准确数字是80人!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的冗官问题才如此严重。据张希清先生估算,宋代平均每年荫补者不下500人,而每年平均取士则只有361人。
但宋代对于恩荫补官者的限制,也是很严格的。其一,补授品阶低,差遣升迁慢。一般情况下,荫补得官不过是从八品以下的京官、选人、小使臣。而且,他们被看作是没有出身者,不能直接担任知州、知县、通判等亲民长官。初官一般只能担任远销州县最低级的监当、主簿、县尉等差遣,凭功绩和年限慢慢熬资格,才能有出头之日。而不但亲民官,便终身无法跻身中高级官僚队伍。我们看宋史列传中的人物,出身荫补而为中高级官员的极少(仅相当于科举出身的1/4),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老死“选海”,不过是州县基层的公安局长、工商税务局长,抑或是武警支队长、中队长。其二,严格考核,量才录用。荫补上来的官员,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即便是出身官僚世家的,也多半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的废物。让这些人充斥到具体工作岗位,不但害人害己,更贻害国家政务。故而,从太祖皇帝开始规定,要差遣做官,必须经过考试。大中祥符二年(西历1009年),根据国子监祭酒邢昺(多任国子监祭酒、知审官院,真宗的老师)的建议,出任差遣的荫补入官人,必须在国子监学习两年,拿到毕业学牒,方可到审官院参加诠注,并参加统一的试官考试,方可差遣。其后,针对荫补入官人的诠试之法越发完善,其严密程度不让科举。
李参由荫补出身,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盐山知县,并在随后数年,在地方上一路升迁,先后任定州通判、知荆门军、知兴元府,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可见他的能力非同一般。官僚世家的子弟,一般都严重分化为两种。一种是极其不堪的庸才,用太祖的话说“惟知饮酒、弹琵琶耳,安知民间疾苦?”(《涑水记闻》卷1《以资荫出身者不得先亲民》)这种还是好些的,更有利用父兄权势为恶地方、欺男霸女、贪赃枉法的烂仔就实在是混世魔王了。另一种则是官僚世家的翘楚。他们没有太多改换门庭、光宗耀祖的功利心,相反更多的是心系社稷的社会责任和出于阶级本能的忠君爱国之心。同时,几代做官之家传承下来的做官“手艺”,也让他们较少一些浮躁和浅薄,能够更加准确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似科举出身的官员那样,“不过能为诗赋,及其己任,则所学非所用,政事不免决胥吏。”(《长编》卷221熙宁四年)这些人一旦有志于政事,往往接受新思想更快,敢于走出条条框框的桎梏,做出不同凡响的政绩。
李参就是后者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此人读圣贤书不多,但却知道治世之法。他不但善于洞察本质,也勇于为事,有手段,有责任心。一旦认准,就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盐山作知县时,逢岁饥,民不聊生,他连哄带吓地让富户们交出囤积居奇的多余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既稳定了饥民情绪,又保证了富户们的合法收益。对于那些实在买不起粮食的特困户,他则募集了了大量的醪糟和米麦的碎屑,做成窝头饭团散发下去。这一举措,救活了数万饥民;升任定州通判后,李参的长官转运使,发现本路军事长官、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夏守恩贪赃枉法,其子元吉收受贿赂,强取民间财品,就派李参进行调查。这原本只是官场的一出喜剧,文武不谐本就是本朝传统,武官贪污却又毫不知稍加掩盖,依仗权势和老资格近乎肆无忌惮。转运使本想敲打一下,让夏守恩——这个蛮夫知道些国家纲常便好。既不准备撕破脸皮,更不准备捅到上面去。要知道这夏守恩并不是一般的边将,他是当今刘太后的心腹爱将、先皇(真宗)的潜邸宠臣。搞不好,让刘太后没有面子,可不是小问题。谁都知道,她才是如今大宋朝的真正皇帝。但偏偏这个李参,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错误领会领导意图,不肯善罢甘休。要知道,他作为世家子弟,最恨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在很短的时间里,李参就把夏守恩父子的罪行调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纸奏章上去,连刘太后都难以包庇这个旧日的爱将。还是仁宗为了太后的面子,才免其死罪,除名连州(今属广东)编管。(《宋史•夏守恩传》)

此外,李参还颇多经济之才。在知荆门军任上,他变革伐竹之法,面向商民招标采购,采用市场化运作。既减少了浪费,又活跃了市场。而到了陕西转运使任上,他的经济才能更得以大为施展。陕西六路乃边防重地,因为防备西夏的需要,驻扎了数十万戍兵。而这里距离产粮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旦洪水断路或河流缺水而使漕舟难行,前方将士的吃饭问题就可能引起哗变。如何解决好供给问题,一直是困扰历任西北军政长官的大问题。李参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靠人不如靠自己。他发现陕西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在于春耕开始前、农民投入生产的资金不足。如果政府能提供低息乃至无息贷款,支持农民备耕生产,就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幅提升农业产量。这样,一方面国库中的陈粮得以更新,一方面农民的种粮、交粮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军队的供给也就不成问题。他在庆州(其时,李参兼知庆州,今属甘肃庆阳)进行了试点,称这种无息贷款为“青苗钱”,并推行到陕西诸路。不过数年,军民的粮食问题得以解决,还略有盈余。
此外,李参还针对收购、转运军用物资不便的状况,提出“辇钱”之法。北宋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长期屯驻重兵,军储不可少缺,本地租赋不足以供给大军所需,调民运粮又扰民太甚。于是,趁丰熟之际,买进大量粮草充实库藏,以备日常消耗,就成了沿边地区的惯例。通常买进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现钱(或金银绢帛)交易,依市价买进;二是摊派征购,低价强买;三是溢价入中,即以期权方式,以国家信用为根本,先让商人们将粮草运往边境国库,而后政府以茶、盐、香药交引和京师钱钞等为支付手段,让他们到京师或政府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或茶、盐、矾、香药犀象等禁榷商品,以实现粮草价值。三边地区现钱有限,摊派征购又属苛政,故较少实施,而溢价入中则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可调动全国财力满足军储,是长期实施的两便措施。但要命的是,政府的信用多数时候不过是骗人的招数,各种引子往往到了兑换地却连一张卫生纸都不如。长此以往,政府毫无信用,商人们再也不愿意千里迢迢地做没本的生意。这样一来,延边州郡农民的负担就大为加重。而陕西的情况,更为突出。范仲淹就说“转般斛斗赴延州、保安军,山坡险恶,一路食物草料时常踊贵,人户往彼输纳,比别路所费三倍,比本处州县送纳所费五倍。害民若此,实非久计。”(《范文正公奏议》卷6《奏乞免关中支移二税却乞于次边入中斛斗》)为此,李参大胆提出废除入中之制,扩大市场购买,就地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具体办法是将钱运到边境州郡,按市价与商人直接买卖粮草。这样省却了中间环节,减轻了民众负担,体现了政府信用,实现了商人的商业利润,一举而三方便利。到李参离任时,替朝廷省了榷货钱上千万。
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奇才,却长期被埋没于地方。当仁宗意图提拔他为三司使(相当于主管全面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时,有人说他毫无学术,有人说他没有出身,甚至参知政事孙抃都站出来阻拦,说“(李)参为主计,外台将承风刻剥天下,天下之民困矣!”三司使作为经理国家财赋的长官,难道不是为国家增收节支的吗?孙抃此人倒真是人品醇厚,可惜终究是个书呆子。不过更可惜的还是李参,他直好去管畜牧,当群牧使了。
不过,李参跟王安石却有少许过节。原来,嘉祐末年,朝廷曾经专门设立了一个规划经济问题的专门机构——经度国计局,并委任王安石和王陶来负责筹划。李参知道后,却大不以为,上奏说“官各有职,臣若不任事,当从废黜。不然,乞罢此局。”意思是,搞经济,不让我来也就算了,让两个“小青年”来胡扯八道什么?两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文学青年知道什么?
但是,王安石倒没有半点嫉恨,反而在神宗面前没少赞扬李参的经济之才,神宗也非常欣赏李参,甚至“书姓名于殿柱”。(《宋史•李参传》)而李参当年在陕西行“青苗钱”的办法,显然也深深启迪了宋神宗和王安石君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