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4.2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读…啦”
数,应该读SH,第四声。《集解》说:“速数之数也。”即屡次的意思。《郑注》的解释是:“谓数己之功劳也。”即数说的意思。
辱,《皇疏》的解释是:“礼不贵亵,故进止有仪,臣非时而见君,此必致耻辱。”即取辱的意思。
疏,《皇疏》的解释是:“朋友非时而相往数,必致疏远也。”即疏远的意思。
子游说,对君王劝谏过多,就会自取其辱;对朋友规劝过分,就会被疏远
本章讲的是事君待友之道。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不喜欢老是听人说自己的坏话。对朋友如此,对君王更是如此。君王至高无上,掌握着国家的命运,也掌握着每个朝庭命官的生死荣辱。众所周知,君王一旦有错,后果将十分严重。作为下臣,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劝谏君王的过错是应该的;但是,必须掌握分寸,适可而止。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实际上已经触犯了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君王的权威是不容冒犯的,君王一旦感觉其权威受到影响,就会老羞成怒,轻者自取其辱,重者还可能撤职查办,甚至丢了性命。现实生活中,对待朋友也一样,不管你们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如果每次见面,你都喋喋不休地数落对方,那么朋友也会不高兴的。尽管这样做,朋友不能拿你怎么样,但人家可以疏远你,不理你,有时甚至连朋友都没有做了。

本章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在提醒我们,事君待友必须遵循互相尊重的道理。即使是善意提醒,或者是好言相劝,也必须掌握分寸。这种分寸,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尽管你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出于公心或者说是为朋友好,你提出来就可以了,说明你已经尽责尽力了。换位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也许对方对此事已经胸有成竹,或者说有难言之隐,因而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如果你一味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对方不采纳就喋喋不休,甚至摆出一付不采纳欲不罢休的姿态,那就给人以强加于人的感觉。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情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还少吗?起初是好言相劝,因为没有掌握好分寸,最后竟然演变成反目为仇,连朋友都做不成了。对此,我们应该汲取教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