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5.0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冶长篇第五5.0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读啦网网友发布)”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如何?”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如何?”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鲁国大夫。
赋,《集注》的解释是:“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
由,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学生。读…啦
求,冉求,孔子的学生。
赤,姓公西,名赤,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09年。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否具备仁德?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则回答说:“仲由呢,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之国,让他来负责兵役和军政事宜,应该是能胜任的。至于他是否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再问:那冉求又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到冉求么,千户人口的县城,或者拥有百辆兵车的封地,让他来管理应该没有问题。至于他是否有仁德,我也不知道呵。”

孟武伯再问:那公西赤又怎样呢?孔子回答:“公西赤这个人,可让他穿起礼服,立于朝廷之中,负责接待外宾。至于他是否有仁德,我也不知道。”
众所周知,子路、冉求、公西赤均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子路有军政之才,冉求有行政之才,公西赤则具有公关和外交的天赋。他们都具有出色的才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他们是否具有仁德,孔子却不敢打保票。因为在孔子看来,才能是外在的,师生天天在一起,学生经常有显露各种才华的机会,孔子对他们可以说了如指掌;而仁德的修炼是内敛的,深藏于人的内心,只有在关键时刻和非常时机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再说,孔子对一个人是否具备仁德的标准很高,即使是他的得意门生,也难以达到其标准。相对而言,《集注》对孔子“不知“的解释还比较客观:“子路之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无,故以不知告之。”然而,不管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具备仁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少可以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仁德的养成,需要每个人终生不懈的努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