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思古 (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下九塞,雁门居首。
到了汉墓群,天下雄关就在眼前,没有不去的道理。拜祭完千古英魂,陈海平和石头继续往西赶。
因为要来代州,陈海平做了些功课,再印证那一世的记忆,这些东西很容易过目不忘。
雁门关上古称北陵,夏商周称西俞关,春秋称句注塞,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西径关毁弃于元朝,现在的雁门关是东径关,由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
东径关南距代州四十余里,北邻广武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东径关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
雁门关地势极险峻,关城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直至黄河。
雁门关地势极险峻,地理位置更是重要之极。
雁门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
今后。这里将是他们常来常往地必经之地。
汉墓群距雁门关不到十五里。很快。西城就远远在望。
与任何地骚人墨客思古幽情都不同。陈海平地感触深而厚重。他远远就勒住了马头。向这千古雄关仔细眺望。
“少爷。你瞧。真是壮观!”石头地性子就是有点直。认死理。但绝不是个粗人。而且还识文断字。这都是跟陈海平一起混地结果。
西城城头。城楼巍然凌空。古朴厚重。苍凉雄奇。蔚为壮观。
这个时候本罕有行人。这两人也很奇怪。但好在这里虽是雄关。却早已不是门襟森严地军事重地。验过关跌之后。士兵就放行了。
为了方便的需要,陈海平拿出一两银子请了个导游。导游是个老兵,一两银子在手,嘴角就咧开了。
城楼内塑有杨家将群像,出了雁门关外数十里,在怀仁县的黄花梁脚下的金沙滩就是当年杨业父子舍生忘死的地方。
进到城楼,站在群像之前,陈海平默默肃立。
气氛变了,变得肃穆,变得森严,老兵的嘴角归位,神态也变得肃穆,变得森严。

这里,还有东城门外的纪念武安君的靖边祠,在后世都被鬼子毁了,陈海平的脸变得愈加肃穆、森严。
转到东城,伫立城头,寒风凛冽,望着城外的无限关山,陈海平心血沸腾: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气势雄浑、苍凉、豪迈,写尽了这一刻陈海平的心情。
忽然,陈海平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他感到似乎缺了点什么,但缺了什么呢?似乎就在心头,但又抓不住。
想着想着,陈海平的眉头松开,他终于想到缺什么了。这里缺一幅对联,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
写这副对联的人傅山,现在还是个小孩子。
这傅山又是个让陈海平觉得气馁的绝代人杰,在陈海平看来,这人要比孙传庭牛多了。孙传庭能做的,他也能做,但这傅大牛能做的,他则望尘莫及。
在诗、文、书、画等多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极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
这家伙还对佛学研究极深,更绝的是这小子还是医学大师,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极深造诣,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到了他那个世代还依然流传于世,造福于人。
在明末,像傅山这样的牛人极多,似乎一抓就是一大把,顾炎武、黄宗羲、方以致都是这种牛人,他们似乎什么都懂,而且还什么都精。
陈海平觉得,如果不是被满清生生打断,正常发展下去,明末的思想文化之繁盛将极可能媲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像傅山、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都是命大,在那些死去的人中,这种牛人可能还不知有多少。
哎,陈海平微微叹了口气,明末人才之盛在历朝历代都是极罕见的,而这本是兴盛的征兆,但是……
雁门关有守军三百二十七人,下得城来,陈海平拿出银子给那个老兵,让他多买肉食酒菜,今晚请所有士兵大吃一顿。
这下,在小小的雁门关造成的轰动可想而知,戍守雁门的军官来与陈海平谈过之后,立刻命人出关,去代州城采买酒菜。
这么做,一来是陈海平心血来潮,想这么做,二来这也是先期投资,不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