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穷则思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众的抗议浪潮声中终于落下了帷幕,有历史学家评价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反映了两股势力的交锋对抗,在这次对抗中以大众为代表的平民力量第一次战胜了以精英为代表的国家行政力量。长期以来少数精英一直利用他们控制的国家行政、军队、司法、宣传工具左右广大民众的意志和行为,虽然在数量上平民阶层远远超过精英阶层,但可悲的是在国家行为上总是少数精英控制着游戏规则,占大多数的民众们只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的区别,根本没有选择不参与和改变游戏规则的权力,民众的意志在许多时候是精英们手中的玩物,在这一点上,道德公理从来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有力,所以“真理是权力的婢女”现象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但是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工具和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这一古老的政治法则渐渐变得不那么有效。当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当民众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政治命运时,少数精英们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游戏规则欺骗和强制大众的意志。“地球和平公约”的签署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全球的民众们第一次运用集体的声音对国家行为说“不”,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迫使世界各国首脑按照民众的意志结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奇迹标志着平民政治时代的到来,精英们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为所欲为,当然精英政治不会那么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但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再有第二次,第三次,总有一天腐朽过时的精英政治体制也会像君主制一样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地球和平公约”签署后,战争并未彻底的结束,“天使之泪”依然在世界各地横行肆虐,而且疫情愈演愈烈,面对这个全人类共同的天敌,世界各国只得先暂时搁置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结成同盟军,一起抗击“天使之泪”这个可怕的魔鬼,在这场人类与人类制造的基因武器之间的战争中,全世界有近一亿两千万人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彼此残杀死亡人数的总和,而“天使之泪”这个“敌军”的死亡记录是零,这一数字对比极具讽刺意味,对“天使之泪”来说绝对是一场不对称的零伤亡战争。
12月26日,德国总理梅特涅首先沉不住气,主动要求与程光直接通话。在热线电话里梅特涅首先对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不幸表示深深的遗憾,并一再宣称最后通牒事件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在“天使之泪”肆虐横行的非常时刻,从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战争必须立即结束;而从国家利益考虑,德国只能选择站在美国一边。
程光则轻描淡写的表示了自己的理解,他知道这个欧洲外交之狐从幕后走到台前,绝不会只是表示遗憾这么简单。
果然,梅特涅很快把话题转到如何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上,他试探着问程光:“主席阁下,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美国和日本在中国的占领问题?”
程光毫不犹豫地说:“美国和日本必须无条件从中国领土完完全全撤军!”
梅特涅惊讶地问道:“没有什么交换条件?对方从你这里什么也没换取到?”
程光斩钉截铁地说:“什么也没有,这是我们的领土,美国和日本应该完全无条件撤军。”
梅特涅又问:“如果明天早晨,美国总统和日本首相在广播和电视上宣布说:‘我代表本国人民宣布,我国将从中国的领土上完全撤军,但是中国方面没有任何让步。’那么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呢?”
程光听罢,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我想他们在国内会有麻烦了。”
结束通话后,程光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要求不切合实际,需要重新修订原来的目标期望值……
1月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全面讨论了在新形势下,彻底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各种方案,最后全体委员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以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态势,单纯靠战争手段在5年内不可能将侵华联军彻底赶出中国。即使美国按约定退出战争,日本这个一直对中国大陆有着领土野心的世敌,也不会轻易撤出已占领的中国领土。日军完全有能力独自支撑这场战争,而那将是一场艰难漫长的抗战过程,最后的胜负输赢还很难确定。而如果不使用战争手段,单纯通过外交周旋,美国和日本将有可能无限期拖延撤军时间,最后把被占领土变为既成事实。到那时候,中国不仅要丧失1/4的国土,而且还会在西方和东方**势力的长期经济封锁软绞杀战中,迅速拉大同先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后沦落为一个贫弱的民族,丧失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
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结论,所有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人们心里都沉甸甸的。一连几天,中央政治局和军委接连不断地开会商讨办法,但会议总是议而不决。人人都清楚,在目前不利的形势下中国不可能不战而胜迫使美日联军无条件全部撤出中国本土,不过出于明哲保身的政治心态,没有人敢第一个点破这层薄纸。每次开会大家总是一如继往,义愤填膺地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怒和仇恨,但是一谈到如何才能让侵华联军退出中国的办法时,会场的气氛就变得冷场沉寂,尴尬的人们相互等待着第一个敢于冲破禁区的人,他们知道这样做不仅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而且也要背负千古骂名……

对于这种晦暗不明的会议气氛,程光很不满意,但是他一时也找不到打破僵局的办法,有一次在军委小组会议上,他硬性点将要求冯克在三天内必须拿出一个具体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众人“同情”的眼神中,冯克只好立下军令状。
三天后,冯克把一份报告递到程光的手中,报告是以一个故事为开场白的:
与魔鬼联姻
1917年俄历l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俄国当时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一方正与德国及其盟国作战。列宁认识到,只有迅速使俄国摆脱沉重的战争负担,获得和平,才可能巩固住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但英、法、美等国,仍然准备继续战争,国际帝国主义妄图用拖住俄国继续参战的办法来摧毁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当时苏维埃政府面临着诸多危机: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反革命势力蓄意反扑,如果不结束战争新生的政权有可能毁于一旦。列宁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单独与德奥集团谈判停战。
那时,单独与德奥举行停战谈判,是需要极大勇气与魄力的。德奥波认为是欧洲最反动的势力,苏维埃政府单独与之和谈,不仅欧洲各国人民。而且连许多国家的**也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与误解。列宁权衡再三,以大局为重,坚决做出了单独和平谈判的决定。但德国提出了要将原属俄国的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及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居住的大片土地共15万平方公里划归德国。面对德国提出的掠夺式的谈判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内在是否签订和约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激烈争论。布哈林坚持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进行革命战争,托洛茨基则主张苏俄应宣布停战、复员军队,但不签订兼并性质的和约,实行不战不和。
列宁反复权衡了国内国际形势,主张接受德方条件,签订和约,以便得到喘息时间,保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他认为目前保存苏俄这个已经开始了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高于一切的任务。如果我们拒绝和约,继续进行战争,哪怕是革命战争,那也是落入丁帝国主义给我们设置的圈套。但是,当时列宁在中央领导层内处于少数地位,大多数领导人反对他的判断,一些基层党委和普通党员也不同意列宁的立场。为了消除中央委虽会内部在签订和约问题上的阻力,转变一部分主张革命战争的群众的情绪,给他们一段改变态度的时间,列宁建议竭力拖延谈判时间。列宁与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商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1月28日,德国向苏联提出了立即接受和约条件的最后通牒。托洛茨基违背了同列宁的约定,声明苏俄宣布停战、复员军队,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随后退出谈判。德国利用这一点,于2月16日宣布谈判失效,2月18日发动全面战争。在这危急关头,在列宁的坚决要求下,党中央会议经过激烈辩论,终于在当天晚上决定向德国发出和约的电报,但德国故意拖延答复,继续进攻。
德军迅速推进,攻占了大量城市,列宁发出了《社会主义在危急中!》的法令,号召全体人民起来回击侵略者,奋不顾身保卫苏维埃共和国。与此同时,他决定为公开缔结合约而斗争,他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拒绝和约就是把党、把苏维埃政府推上冒险和生存受到威胁的道路。
23日,苏俄接受德方的答复,但它又提出了新的、更苛刻的要求,并限定48小时内接受。为此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列宁在会议中连续做了8次发言,力排众议。他激动地说:“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三个星期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在列宁的坚持下,中央委员会终于通过了他的建议。当天深夜,全俄中央执委会会议也接受了同样的决议。这样通过列宁坚韧不拔的斗争,苏俄与德国终于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它使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免除了军事失败的可能,赢得了恢复经济、建立红军、巩固工农联盟的宝贵和平时机。
看完这个故事,程光会心地一笑,随手掀开第二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赫然醒目的四个标题大字——兵不厌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