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大明考察记(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尹峰在辽河岸边的一处草丛席地而坐,翻看着一堆由被俘者身搜出的东西:几柄明朝军队制式腰刀,几把蒙古出产的短柄匕首,一把刻着万历年号的明军大弓及一壶箭,还有明军士兵的号衣。
“是叛军,他们是参加兵变的乱兵,大约是沈阳城事败后要向西逃亡,去投奔蒙古人。”金掌柜很有把握的说。
“投蒙古人?”陈衷纪不相信地问:“那些鞑子兵丁去投蒙古人倒是情理之中的事,难道这些汉人士兵也要去投降蒙古部落?西边的蒙古部族不是在和朝廷打仗吗?”陈衷纪从小受尹峰关于国家民族的理论熏陶,本能地对汉人投降蒙古人比较敏感。
金掌柜却无所谓地说:“那有什么稀奇,这些年投蒙古、投女真夷人的汉人不要太多哦!高淮太监乱辽的时候,辽东人都说:我等天无路,入地无门,再看几时不罢税,也都钻入夷地,自在过活去罢。千家屯临近女真虏一带住民,被高淮太监和李成梁逼入夷地逃生,为数千万家,几乎倾城而去。前年高淮太监被撤职后,巡抚大人前往招抚,结果抚之不住,招之不来,有出走的民众明告巡抚:在辽东受苦不过,各欲靠墙顺虏求生,不再回来了也。”
尹峰嘿嘿冷笑:“自在过活那是梦话,出了关还不是照样得辛辛苦苦给那些女真人干活。只是这大明朝廷,把自己家百姓都逼得宁愿去蛮夷地方生活,真是在自掘坟墓了!好了,罗阿泉,他们的伤亡情况如何?”
罗阿泉面无表情地说:“禀船主,这伙人还是有点力气的,伤了我们三个弟兄。他们大约有二十人被我们钢弩射伤,其余的人被我们用木棍打晕了,应该没有大碍。只是其中有一对姐弟,年纪不过十六七岁,我们没有对他们下重手,只是把他们捆了起来。对了,其中大约有大半是蒙古鞑子。”
“蒙古人?”尹峰想了想道:“他们醒了?把领头的带过来,我问一下。阿泉,你的人继续在周围保持警惕……”
李晓在黎明时分醒了过来,头痛欲裂,想摸摸脑袋,发觉双手被捆,向周围一看,自己坐在一片白桦林中,自己的部下都萎靡不振地躺在自己周围。
周围看守他们的黑衣人只有三个,但是却个个手持倭刀,坐在那里不动,浑身下却依旧散发着杀气;这杀气他很熟悉,只有久经沙场的人才会有。而且,他们腰间鼓鼓囊囊的东西似乎也蕴含这杀气。
三个人呈三角形,坐在李晓和他的部下外围,一动不动地盯着他们。
“这不是官兵……”草原猎手巴里海也醒了过来,凑近李晓轻声说道:“官兵没有那么多倭刀,连总兵官也只有一把当做玩物的倭刀,这群人却人手一把。”
李晓吃了一惊:“什么?人手一把?好倭刀可要千余两银子一把的……你没看错?”
巴里海使劲点头:“昨晚我最后一个被他们打晕,我亲眼见他们几乎人人腰间配挂倭刀。而且,他们似乎不想杀我们……”
李晓轻声说:“我也发觉了,我还以为他们只在前方埋伏,没想到还有人能潜伏到我们身后去,而且这些人出手狠辣,要杀光我们根本不是问题……铭儿和阿秀呢?他们在哪里?”他转向其中一个黑衣看守,叫道:“喂,你们把两个娃子抓到何处去了?”
其中一个黑衣人年纪较大一些,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说道:“说话小声些,否则我们就不客气了。什么是娃子?”他虽然说官话,但口音带有明显的南方粤桂一带的味道,当时明朝人就有“南人说官话”的笑话,因此李晓立刻反应过来,奇怪地问:“你是广东人?为何会在此?哎,你们不是官兵,我们也不是官兵,咱们有事好商量,那两个少年在哪里?”
“你说的是那一男一女?他们去见我们大统领了。诸位稍安勿躁,待会我们大统领就会决定如何处置诸位……”
巴里海偷偷地在李晓耳边问:“这大统领是个什么官职?他们是什么人?”
李晓缓缓摇头:“我也不知道,不过看来他们并无恶意。我只是奇怪,这些南方人怎么会来到辽东的?”
巴里海可就不明白这南方在哪里了:“南方人?是关内京师来的?”
“你不懂的,比京师还要远,一直往南,从我们这里走,得走半年才能到。我当年在朝鲜打倭寇,那些水师营的弟兄就来自那里。”
年纪较大的黑衣人耳力很好,出声问道:“你在朝鲜打过倭寇?知道石曼子吗?”
李晓一怔,坐直身子,大声道:“当然知道,这石曼子当年在碧蹄馆、泗川与我们交过手,极是难缠,我的好多弟兄就死在他们手中。”

黑衣人和另外两人互相对视,一齐呵呵笑着。年长黑衣人站起身,手腕一翻,出现一把长柄倭刀,递到李晓面前说:“认得这面的记号吗?”
“石曼子家的旗号?”李晓一眼认出,这倭刀刻着的是萨摩藩岛津家的家族纹章:丸十字纹。“你们到底是什么人?”他惊异不定:难道这伙人和倭寇有关?可倭寇到辽东内陆来干什么?
黑衣人冷冷一笑:“看来你确实和石曼子交过手,老实告诉您:这石曼子的老家,老子去抄过家,你那些弟兄们的血汗深仇,我们大统领已经替你全报了。就在四年前,我们一路杀到石曼子的老巢,杀死了不下几十个石曼子,呵呵,连他们家的老太爷也被我们大统领逼得自杀身亡。直到今天,石曼子家还得每年给我们送钱来……十万大明军队搞不定的事,我们已经帮你们做了!”
“什么?你们到底是什么人?”李晓瞪大了眼睛,心底里十万个不相信。
这时,陈衷纪出现在林子一角,压低声音说:“大统领要见这伙人的头领。”
……
尹峰生打扮坐在马车,随意地把玩着李晓的腰刀。
李晓被松了绑,站立在尹峰三尺开外。他明显感觉到尹峰身边几名亲卫的敌意,也看得出这几个年轻人和那些黑衣人不一样,战场锻炼出来的杀气少得多,但是对他非常警惕,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你打过倭寇?”尹峰略略拱手,和气地问。
“万历二十年第一次入朝,那时我才当兵……”李晓一直在猜测对方身份:尹峰虽然穿着生儒服,但是他个子太高,完全不像一般的南方人,而且看起来非常和气大度,有着常人难及的从容淡定之色,没有生的那种卷气。
尹峰淡淡一笑:“你是骑兵?那些蒙古人是你的部下?”
“都是我的弟兄……”李晓老实的回答。尹峰身透出的气势,使他不由自主放松了情绪。
尹峰首先问起他在朝鲜作战的情况,这是李晓平生最得意的经历,所以这一问正好骚到了他的痒处,李晓开始放松警惕,大说特说。
未了,尹峰把从萨摩岛津家缴获的一把倭刀送给了李晓。李晓感激不尽地收下,这才想起来自己还不知道对方身份呢:“请问阁下尊姓大名,何方人士?如何能去日本国与那石曼子交战?”
尹峰看着他呵呵一笑,周围的人也笑了。这李晓身为中屯守将,不过是卫所内一个百户,确实是打了二十年仗了,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中国人还能有直接打到日本国去的日子。
“我们是中华公司,哦华兴联号的人。知道福建布政司的台湾岛吗?”陈衷纪在一边说道:“我们有大炮巨舰,可以在日本国任意纵横。”
“华兴联号,啊也,我听说过,沈阳城内有你们的分号,好像、好像听说……”
尹峰眯起眼,笑呵呵道:“听说了什么?兄台不妨直说……”
“……你们是海贼。对了,你们这么会来这里?眼下这辽东可不是做生意的时候,到处兵荒马乱的……”李晓说到这里,眼神黯淡,低下了头,他想起自己也是这兵荒马乱的制造者之一。
“我是华兴联号大东家,尹峰。李兄,你带着自家兄弟,去我们台湾如何?”
“去台湾?我……”
尹峰笑着站起来,拍拍李晓的肩膀道:“我们急需骑兵,来我们这里干,我保证永远不会欠饷,而且,您们拿朝廷多少饷银,我十倍付给你们。”
……
尹峰在和李晓聊天后,打消了继续在辽东考察的念头,转身南下,准备去京师看看。李晓告诉他;由于巡抚与总兵之间矛盾重重,而且如今朝廷内部官员缺员怠工的不少,因此他们这些基层军官和士兵们都有一年没有拿到饷银了。
明朝九边边兵,一般军士月粮有六七钱,或七八钱的,惟独辽东终年“防虏”,而各军的每月粮止四钱,南卫金、复、海、盖等四卫更止二钱五分,比其它各地少得多了,而且,就是这一点维持生命的收入,也未必得到,而各级官吏“公然克扣,至月粮分毫不得”或所得不过一二钱。
徐鸿基感叹地说:“九边皆边也,而辽为重;九边之民皆民也,而辽独苦。”
……
李晓经过一天的思想斗争,答应去台湾了。他的那些部下,除了走掉几个蒙古人外,其余的人都跟着他来到辽河口,登了新兴号,离开了辽东。
尹峰则带着人沿着辽西走廊向南,来到了山海关前。他们打算通过山海关后,去京师看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