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杭州商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胡升云和吴信年早早的就起来了,洗刷一番,吃完早茶之后,他们带着“土仪”和名帖,就去拜访上海县的各路神仙去了。
日上三竿之后,胡升雷才在风儿的伺候下起床。这也是自他决定锻炼身体之后,第一次晚起。早餐和午餐是在一起吃的,刚放下碗筷,便闻听门房禀告,二哥和吴掌柜被主家留下吃酒了,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左右闲着无聊,他便带着女扮男装的风儿和两个熟悉上海地形的护卫出去溜达了。护卫们每人都带着两把六连发的左轮手枪,所以,他很放心自己的安全。
手枪是在胡升雷的强烈要求下,家人花高价从美国商人那里购得“柯尔特”牌子手枪,胡升雷打过几次,性能还凑合。除了购买了上百把手枪及相应数量的子弹之外,胡家还购买了足够装备一个连的遂发火枪,家里的护卫们一个冬天都被胡升雷带着在城郊的庄园里训练着,这都是他以“洪杨起事,天下不稳”为由,劝说他父亲做的准备。可惜,那些遂发枪都是滑膛的,射速、射程、准头都令他头疼,正琢磨着是不是自己设计一种近现代的步枪,然后买点机器自己造。一来可以武装自己,二来也可以做军火生意。要知道,现在因为洪杨起事,军火生意可都是暴利,有价无市。
出了货栈,一行四人,在护卫王六和吴三的带领下,在闹哄哄的街市上转悠了起来。五口通商不过十年的工夫,上海已变得很奢华了,街边布满了茶楼酒肆,卖铺小摊,显得格外繁荣。街上人来人往,身边不时冒出一两个西洋人,胡升雷发现这里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妥的表情,看来通过十年的开埠通商,华人对于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洋夷已经习惯了。
风儿是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夷人,既惊奇又有点害怕,还傻傻的问胡升雷,他们会不会吃人?令他顿时忍俊不禁。见到一个三十多岁的洋人对她笑了笑,顿时如见鬼魅一般,忙不迭把螓首紧紧地埋在胡升雷的怀里,娇躯颤抖不已。
看到风儿如此对待洋人,胡升雷不由开心大笑起来,见那洋人一脸迷惑不解,随即用英语和那个洋人说了几句,没想到那个洋人还真是英国人。据他自我介绍,他叫安德鲁,是英国利物浦人,现在上海《北华捷报》周刊当记者,他对胡升雷如此年轻就会英语,感到颇为惊讶,并赞扬风儿长得非常漂亮。
1850年8月3日,英国商人奚安门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周刊。该报报道的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信息和时政新闻。同时也有干预中国内政的言论,为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进行辩护。主要读者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
和这个洋鬼子饶舌了几句,了解了一下《北华捷报》的基本情况,胡升雷收了安德鲁的一张名片,随即便和他分手,一行四人继续逛街。
对于自己的少爷会英语,风儿到没有什么惊奇,因为这几个月来,胡升雷以将来要和洋人打交道的名义,一直在跟家里面聘用的通译学习英语,而且学习的速度极快,令那个通译直叹遇到了语言天才。其实,他哪知道胡升雷早已经学了二十多年的英语了,现在不过是稍微温习一下而已。
倒是护卫王六和吴三两个吓了一跳,心想这七少爷真不是一般人那,连夷语都会说,果然不愧是胡府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不理会他们那崇敬的目光,胡升雷问道:“王哥,吴哥,我们到城隍庙去吧,听说那里的小吃是一绝,我早就想尝尝了,风儿,你的意见呢?”
“都听少爷的!”风儿柔顺的答道。
主子吩咐了下来,王六和吴三当然不敢耽误,王六随即去租了一定蓝呢大轿,请胡升雷主仆两人上去,他们二人旁边随行。
轿子慢慢前行的时候,胡升雷在轿子里一边和风儿说些俏皮话儿,一边通过轿子上的玻璃窗向外面看街头的风景。不一会儿,他就看到远处江边出现了一些西式的楼房,忙抬起轿帘,向王六问道:“那些就是洋人的租界嘛?”
“是的!”
听到了肯定的回答,胡升雷忙令停轿,随即下轿,找了个高点的地方,站在上面,向远方黄浦江边望去,那里除了少数几处西式建筑外,其他地方都是一片荒芜的荒滩。可是,他却知道,在原来的那段历史中,这个荒凉的江滩不久就会繁荣起来,而且在将来的一百多年里,将会成为上海最著名、最繁荣的十里洋场——外滩。
见胡升雷突然对夷人居住的荒滩产生了兴趣,王六赶紧献宝似的凑了上去,向他讲起了所知不多的洋人租界里的见闻来。听着他胡乱拼凑的讲说,胡升雷神情颇为严肃的看着远方,一时思绪万千。
1845年11月,愚蠢的满清政府为了实行华洋隔离居住的政策,令上海道台和英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土地章程,划出县城以北黄浦江西岸,从洋泾浜向北到李家庄的一片荒滩——外滩为他们经商居住的地段,即英租界。不久,沿着江边供纤夫拉纤的泥泞的道路旁,建成了最初的一批洋行建筑,一般为2层外廊式建筑。1848年,伦敦会的英国传教士前往青浦县传教,引起纠纷。满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作为补偿,允许英租界西界从界路扩充至周泾浜。
1844年,满清政府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的传教士和商人也开始前来上海。1848年,上海地方官府同意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的请求,允许美国侨民在虹口开辟租界。
1844年10月,满清政府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法国人开始前来上海。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宣布将紧邻县城北门外,北到洋泾浜的986亩土地辟为法租界。
就这样,在堂堂中华大地上,千年未见之奇景——国中之国一个个的冒了出来。按照胡升雷知道的历史,以后还将会有接连不断的列强登陆上海,在这里划定地盘,作威作福。
自己莫名其妙的来到了这里,难道这样的历史还要沿着原来的轨迹继续走下去吗?自己是不是为改变这种屈辱的局面做点什么呢?上海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一幕幕的在他的脑海里放映起来……
“少爷,你怎么了?”风儿走到怔立在那里的胡升雷身边,关心的问道,“身体不舒服吗?”
“不,没事!我们走吧!”胡升雷勉强的笑了笑,“去城隍庙吃小吃去!”
起轿后,见风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胡升雷颇为好奇,笑着问道:“有事就说,犹豫什么?”
“少爷,那些夷人女子是不是都不知廉耻的?”说着,风儿的小脸渐渐绯红起来,睫毛低垂,目露羞赧。
“……?”胡升雷张着嘴巴,呆呆的看着害羞低头的风儿,这个平时温柔似水的女孩儿,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了?
见少爷不说话,风儿鼓起勇气看了他一眼,旋即又低下去,轻声细道:“奴婢刚才听王六说夷女穿衣服太……暴露,总是喜欢露……胳膊露腿,还在外面……和男人搂搂抱抱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胡升雷摇了摇脑袋,依稀记起了刚才王六是有一段评价西方女人的话,只是没想到却让风儿听到了,而且还上心了。
“西方女人,也就是那些夷女,她们那种穿着打扮是一种展现自身美丽的方式,”胡升雷仔细斟酌着说道,“至于她们和别人拥抱亲吻,那是她们与别人见面时的礼貌风俗,就像我们见面要作揖下跪一样,呵呵,并不是王六说的那种不懂礼义廉耻!”
“可是……可是……”风儿小脸涨得通红,乌溜溜的大眼睛瞪着,急着辩解道,“那种风俗也太不检点了……”
“呵呵呵……是有点不检点!”知道跟她根本讲不通,胡升雷笑着打了个哈哈,索性不讲了。

检点,检点有什么好?我们是检点了,整天讲仁义道德,那结果怎么样呢?还不是被人家打到家门口,割地赔款,受尽侮辱。那些不知廉耻的西方海盗们,挥舞着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地抢劫屠杀,传播罪恶,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我到希望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放弃那些满口酸臭的仁义道德,布威于世界,为老百姓争夺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
*****
一行人曲折逶迤,终于来到了城隍庙前的一条弄巷旁边,离着多远,就可以闻到空气中盘旋着的淡淡的香味。
“就在这儿停下吧,我们走着进去!”
胡升雷和风儿下了轿子,待王六付了钱,便带头向城隍庙走去。
中国有四大小吃:南京夫子庙秦淮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苏州太监弄的小吃闻名天下,“天堂是苏州,吃煞太监弄”,**豆腐干,松子糖,玫瑰瓜子,虾子酱油,枣泥麻饼,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让你吃了还想吃。“得月楼”、“松鹤楼”、“朱鸿兴面馆”和“绿扬馄饨”等等这些老字号的苏式餐馆,几乎每一家都有几手绝活,让你流连忘返,口水直流。
来到古代这段时间,胡升雷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基本吃遍了苏州的各种小吃,这也算是一大成就了。这一次来上海,他也有点要扫荡上海城隍庙小吃的意思。
上海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城隍在道教中的意思是指地方的保护神,可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
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本是大名府人氏,元朝末年,当到“福建行省郎中”,因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弃官避难到了上海。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征辟至朝,授官侍读学士,外放陇州知州,告老以后,不回大名府回到寄籍的上海,死后屡显灵迹,保障生民,被明太祖敕封为上海县城城隍神。
城隍庙其实就是一个有吃有玩的大闹市。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里面往来的人群熙熙攘攘,两旁都是鳞次栉比的杂货铺,杂货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中间有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上有戏台,台下就是过道,过道两旁汇集了众多的小吃摊,桂花糖粥、酒酿圆子、素菜包、鸽蛋圆子、南翔小笼包等等小吃,香飘十里。周遭还有刻字铺,茶馆,县衙门书办等。
城隍庙的大殿在北面,过年时节,庙里香火极其鼎盛,只见烟雾缭绕的庙宇里,成群的男女老幼,不停的在大殿门口进进出出,样子极为虔诚,大概是祈祷城隍老爷在新的一年里多多保佑,多多赐福吧。
其实,上海城隍庙最好玩的地方是庙后的那座豫园。豫园是一群江南风格的建筑,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豫园据说是永乐年间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老亲修造的一个花园。明末大乱,豫园曾遭废弃,乾隆中叶,正值满清全盛时期,本地人为了使“保障海隅”的城隍老爷有个公余游憩之地,特地集资向潘氏后人买了这个废园,重新修建。新的豫园因为地处庙的西北,所以更名为“西园”,俗称“城隍庙后花园”。
豫园终年洞开,里面有很多吃的玩的地方,茶馆、小吃铺和书厅林立,是个娱乐消遣的好去处。约三五朋友一起,坐在楼上,一边品茶,一边凭窗欣赏外面的景色,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另外,一些小物品卖摊,如木梳、扇子、针线等等,也是随处可见。
走在青石板砖铺成的粗纹路面上,一样接一样的吃着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时而和风儿低语几句,时而驻足观看一番,胡升雷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要是生活能够一直这样子下去也不错。
抬头看着街道两旁平排的木制红楼,曲直的连檐,镂雕的窗棂,翘角的飞檐。街心还有个连廊,就像架起的第二道门。街道两旁挂着悬空的“景龙轩”、“光明居饰”、“木梳大王”等招牌,一路望去,颇为醒目。
这城隍庙街道虽不似现代店铺那样玻璃映照、空调宜人,但其涂满红漆的木雕门面、种类俱全的小巧制作,却很有一些《清明上河图》里那特有的乡土气息,让人倍感亲切。
“少爷,这里真是热闹啊!”风儿优雅的咬了一小口梨膏糖,细细嚼着,轻声细道。
“确实太热闹了,你看,那些洋鬼子,差点没有把舌头都吃进去,哈哈……”
“七少爷,那些夷人,见了咱大清国的小吃,就跟见了亲爹亲娘似的,可喜欢了。”王六咧着大嘴笑道,“就在年前那一天,一个夷人硬是把这城隍庙一天的小吃给买了个精光。”
“咦,这是怎么回事?他买回去请客呢?”胡升雷来了兴趣,风儿也竖起了玉盈盈的小耳朵。
“不是,听夷场的三爷说,这个狗日的夷人想把这些小吃带回那个伦……伦敦,让家里人尝尝!”
“还有这事,那伦敦离咱们中国十万八千里的,估计这些小吃没带到半路,就会坏掉的。”胡升雷心里嘀咕着,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怎么历史上也没有听说过?别是这小子瞎编乱造的吧?
“没事,用冰块冰着呢!”
“嗯,这个还有一点可能性,不过……”
“哎呀……”就在胡升雷和王六说话的时候,身边的风儿忽然被一个匆匆而过的身影碰了一下,发出了一声轻呼。
“你这人是怎么走路的?”王六向那个匆匆忙忙的人大声斥道,旋即,便和吴三两人围了上去。
“对不起,对不起,”那个有点不修边幅的男子忙停下来,道歉作揖,“兄弟有点急事,匆忙了一些,还请多多包涵。”
这时,胡升雷已经问过风儿,确定她没事了,便走上去,说道:“王哥,吴哥,你们两人退下吧,风儿她没事,放这位先生走,看他满头大汗的,肯定有急事!”
“谢谢大量,谢谢大量,”那男子又重新做了几个揖,然后抱拳道:“兄弟杭州胡光墉,字雪岩,今日有急事,不想冲撞了诸位,实在罪过,罪过,不知这位小兄弟贵姓台埔可否见告,容我以后亲自登门道歉!”
胡光墉,难道他就是……看着这个眼光很活,额头挺宽,个子不高,一身灰色棉袍的男子,胡升雷顿时一阵激动,脸红勃粗的急急问道:“你是胡光墉,杭州的,做钱庄的,祖籍安徽绩溪人?”
“对啊,兄弟正是,不知小兄弟怎么知道在下……”胡雪岩心里泛起了嘀咕,我压根就没有见过这个人啊,他怎么会知道我的?
“好,好,太好了!”胡升雷刚要兴奋的手舞足蹈,旋即又明悟了过来,强自镇定了一下说道,“在下苏州胡升雷,字……暂时还没有字,不知胡大哥意欲何往?”
“原来是本家兄弟,”胡雪岩笑道,“在下住在高升客栈,现在有点急事,想要回去……”
“王六,你知道高升客栈在那儿吗?”胡升雷问了一句,见王六点头,又对胡雪岩说道,“胡大哥,兄弟我住在东城的胡氏商行,最近几天都在那里,有时间你一定过来,我们兄弟俩好好谈谈!”
“好说,好说,三天之内,在下一定去拜访宝居,登门致歉!”胡雪岩怀着满肚子的疑惑,作揖抱拳的急急离开了。
“少爷,这个胡雪岩很有名吗?你怎么对他那么客气?”风儿奇怪的问道。
“很有名?他是太有名了!”胡升雷没有回答,而是满脸兴奋的笑了起来,“未来的头号红顶商人,这下老子的‘职业经理人’找到了,哈哈哈……”
***
这个插一句话啊,收藏居然比点击好要多,可谓奇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