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诱惑—趴着门看宋史(009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里客观评价一下宋朝科举制度。读…啦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自隋唐开科以来,科举制度终于在宋朝得以完善,虽然后来的明清也做了不少改革,但不论从什么地方来说,都是无法和它相提并论的。
在明朝,皇帝为了加强统治,愚化读书人,首创性地发明了八股,将科举考试严重扭曲。可以想象如此古板的规定,选出来的人才会是什么样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而视,舌木僵而不能应对”,直接就是一群书呆子。
当然,即使是科举开明的宋朝,选出来的也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的人,大多数都不是等闲之辈,宋朝的名匠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读啦网网友发布)
欧洲传教士在看到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之后,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了欧洲,当时英国和法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推崇宋朝的这种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甚至英国后来在公务员叙用的时候,还明文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聘,而程序跟宋朝时期的基本相同。哪怕是在今天,宋朝时期对考试作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对我们都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当官,但是要当官也不仅仅只有通过科举,宋朝为了最大化招聘全国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官职,还特别设立了几种入仕的制度。

第一种荫补,就是如果你的直系亲属立了大功,你就可能被授予相应的官职。当然,你的品行、道德情操要很高,如果有犯罪前科或者犯罪记录,将一律“弃权”。
第二种举荐,如果你在当地名声不错,比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帮助邻里左右等。地方官就可以向朝廷推荐你,经过审查,情况属实,也能授予一定的官职。
第三种武举,要是你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看了课本头就晕,那也不是说你就没有出头之日,你可以舞刀弄枪、拜江湖高人为师,学习武艺,到适当的时候,参加全国的武举考试。不过要提醒你一下,由于当年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没看多少书,吃了很多没文化的苦,所以他要求武举不能只比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子兵法”等。所以,当你练功累了休息的时候,可别忘了读一下《孙子兵法》之类的经典著作。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举重、骑射、步射、马枪、兵法。此外,对考生相貌也有要求,“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反正,要是一阵风能被挂倒的那种人是肯定过不了关的。
最后,考官根据考生成绩排出名次。第一名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武状元,可以享受文科状元同等待遇。
由于宋朝提倡以“仁”治天下,文人地位比武将高,所以虽然同是状元,但武状元见了文状元是必须行礼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