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诱惑—趴着门看宋史(007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王昭远一番毛遂自荐般的自我推销后,孟昶很有信心地任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总指挥),赵崇韬为都监,韩通正为招讨使,李进为副招讨使,率兵前去抵抗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后蜀出征共有四十万人,据本人考证,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从当时动员时间及成都附近布防情况来看,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四十万大军。当时,成都的正规军是九万左右,加上民兵、预备役等兵种,准确数字应该在十五万上下。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所以开战之前,就必须准备好粮食、衣服、帐篷这些必需品读啦网网友发布)从某种意义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赵匡胤远征之时,征用了大量农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大队来提高效率,即便如此,人家也准备了足足二十一个月(乾德元年三月灭武平到乾德二年十二月伐蜀)。
那么王昭远统领的这十五万大军出征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不到十天,十二月九日接到边关急报,十二月十九日就出征了。
在王军事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赵匡胤只有两万人马
(北路军一部)。所以他征召十五万大军,十五万对两万,平均七个人对一个,还有剩余。如此比例,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猪也是这么想的!)

王军师就是这么想的,而他后面所有作战思想的源泉也来于此。
来自深山老林的王昭远此刻终于显示了他的无知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市井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可是即便是街头斗殴,人家也会注意方式方法。半路偷袭,中途使诈。
人多显然不是取胜的充要条件。带十几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哪怕你把全国人民全**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毕竟像白起、韩信、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比如当年国民党号称几百万精锐雄师,还全副美式装备,却被只有几十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竟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出逃。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人能力的问题。带着一帮人群殴和领着一支队伍打仗那是有相当差别的。
当然王军师也不是一点优点没有,他好读兵书,平日颇以方略自任,虽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但纸上谈兵的本事决不在赵括之下,于是情绪激动的王军师慨然领命,并夸下海口,定让宋军有来无回。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二月二十日,大军出征,他要去实现那光荣的梦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