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诱惑—趴着门看宋史(003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真实的谎言看似平静的汴梁城内正涌动着一股阴森森的暗流。读…啦
赵匡胤及其幕下心腹正在加紧活动。而后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又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殿前司前四位实力将领依次是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侍卫司前五位实力将领依次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驻扬州),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侯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了韩通,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
形势的变化使得人心惶惶,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将出在赵匡胤那里。一些人也跑到太后那里陈述赵匡胤的利害,甚至有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杀掉,根除后患。
具有敏感政治嗅觉的赵匡胤见时机已经成熟,再不动手恐怕会“过火”,便开始加紧准备,等待最后的有利时间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老百姓要放鞭炮,贴春联、剪纸,挂年画、吃元宵、猜灯谜,还要相互串门拜年。对于皇宫来说,节日气氛丝毫不逊于民间,虽然没有逛庙会,耍龙灯等节目,但是内容却也丰富多彩,而且场面更大,规格更高。
天刚亮,年满八岁的周主(周恭帝)正在大庆殿接受文武百官的礼贺,不谙世事的孩子被迫扮演成老成持重的角色,在群臣的簇拥下,倒也颇有几分不可侵犯的龙威,小皇帝第一次感觉做皇帝原来这么过瘾。
然而,历史一次次告诫我们,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总会有麻烦的。
这次也不例外,因为契丹和北汉联军打来了。
怎么来得这么突然?你要有这种疑问,说明你的潜质不错。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份情报是有问题的。理由如下:首先,后周北伐不过半年时间,虽然当时未能一举剿灭契丹、北汉,至少伤了他们元气,也展示了后周的威风。这么短的时间,无论北汉或契丹都不会贸然南下。

其次,北伐以来,后周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故,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柴荣之死。可是,这对北汉和契丹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多么好的一个机会,有头脑的统治者都明白,虽然柴荣死了,但国家机器运转还是正常,他们没有理由在毫无胜算的时候发动一场战争。
还有,如果说贺新年算一种机会的话,那就更离谱了。难道就后周过春节,北汉就不过或者延期吗?即使不过,那你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众所周知,边关是没有春节这种概念的,我们大年三十可以歌舞升平,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吃年夜饭。守边的将士就没有这么幸福了。除了手中冷冰冰的兵器就只有呼呼的寒风陪伴左右。说点不客气的话,人家还真想你来了,反正也无聊还不如真枪实弹干一架。
可是很遗憾,如此漏洞百出,宰相范质、王浦居然信以为真,还表现出少有的惊慌。其他大臣也是慌乱如麻,连不懂事的小皇帝都被大臣的举动给吓哭了。
六年以前北汉来犯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柴荣可以御驾亲征。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大家总不能指望这位小皇帝御驾亲征吧!
大臣们在焦急中苦苦思考着对策。
最后,一个人的发言使群臣慌乱的心安静了下来。
身为宰相之首的范质用十分沉稳的语气告诉仍然啼哭不止的小皇帝,“只要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国家可保平安。”
最后太后懿旨,同意。
正月初二,身为禁军最高统帅兼归德节度使的赵匡胤奉诏出征。
后周的末日即将来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