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魂挂星》功法缘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活力功法
京畿幽燕一带,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到轩辕黄帝,下至满清民国,大多历史上的乱世,这里都是主要战事发生地之一。加之古代这里处于华夏文化北方前沿边缘区域,胡汉混杂,各种势力互相拉据。使得这里自古民风剽悍,习武者众多,随处可见武术之乡。好勇尚武之风绵绵数千年,清末义和团一声号令,北方大地揭竿而起,立时唤起数十万团民。反清灭洋,遍地烽火就是一个例子。
家乡这一带武术门派林立,几乎各村各镇都有门帮师爷,号称大家。本人在这方面了解不是很多,但什么形意六和、金刚戳脚各类武术流派,自幼也听了不少。文里的活力功法,就取自这里的一个家族祖传功夫的一个门类。
这个功法从没在别处听说过,也没听说他们说过什么徒弟,只是家族代代相传,愿者习之,似乎也没有什么门派规矩之说。十岁左右时,少年心性,只是对功夫觉得神秘,跟一个儿时伙伴练过一段时,那伙伴是哪家族的后代。那时一起天天早起,兴致很高,比别的小伙伴辛苦多了,可还真坚持了几年。当时没觉得什么,现在想来,对后来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应该还是起了不少作用。
那功夫比较奇特,练起来说容易很好入门,说难也很难达到传说的高境界。
也许是我们练得只是入门功夫,一直没有什么技击手段,不过说起来,招式也很繁复了。它的主要练习方向是把全身主要关节练得极为柔韧灵活,几乎所有的招式都是朝着这个方面努力的,开始阶段全身酸痛无比,随着练习的不断进步,身心就越来越畅快,一段时间里,欲罢不能,几乎入了迷。
另外一项要求就是特别住重心法,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冥想。练功时动作不疾不缓,但人却沉浸其中,以精神力灌入全身周身系统。没记得什么很深的经脉循环吐纳功夫,只是要求说,练功时一切道法自然,只是全力集中自己的精神力于功法之中,慢慢达到忘我的境地。到一定时候,练到入境之时,全身都已有虚渺漂浮之感,这个我们是有时体会到了。据说练到一定境界,周身呢似被一种力场围绕,甚至旁观的人有些都可以看到。有人还说,高手身边会有紫色虚光出现。当然,这只是听说了,我们是没见过。后来学业渐重,慢慢也就放下了,那个朋友现在也是天各一方,也许久没有联系了。
这个家族的人,都很长寿,很少有痼疾病症,祖上百岁以上的寿星很多。就是健在的老人,也都在十岁了。最可贵的是,他们很少得现代人的什么高血压、癌症这些被判死刑的绝症。很多老人年纪很高,但耳聪目明,身体比较矫健,及到天年,无疾而终。
朋友的太祖,据老人们说是个功法高手,曾经单人踢过日伪时欺人太甚的浪人窝子。后来被客气的送出,无人再敢在这一带胡闹,但细节无人知晓。老人八十年代初才去世,高寿九十九。老人历经满清战乱、军阀混战、日伪时的残酷岁月,仨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种种磨难,一生自然安泰,安之若素。九十以上高龄,照常每天天亮即起,一溜就是半天,上午十点多才回来。时间长了,似乎人们也习惯了,没人太注意老人都去了哪里。回来的路上,时有小朋友,求着老人练套“猴拳”。老人也不推辞,放下拐棍,耍套活力功,神气精足,气不长喘。看的小朋友叫好一片,真真个老叟戏顽童,见到的人,无不欣慰连连。

那年冬日,老人破例的没有早起,而是跟家人说了一声,太累了,想休息休息。一上午没起,梦中而逝,安安静静,一直跟睡着了一样。就这样走了,一生照拂人无数,从没带来累赘,让人怀念不已。
至今也不清楚那活力功属于什么类别的功夫,也不知道真练到较高的境界会有什么感觉。即使那晚年精神矍铄的老人,也从没听说过他后来与什么人有过切磋的记录。那位儿时的朋友,看起来也没有继续深入的练下去,现代人没有以前被那种安详清净的福分了。
但那名为活力的功夫,对精神力的独特追求,印象还是很深的。
仿佛通灵一般,时间越久,就越是有向往的感觉。
也许以后,再找那朋友,继续练下去,很可能是件好事。
——080925
关于熊式太极
这个也是见过的,只不过具体名字是不是这几个字,不敢保证。
又一年秋天,出差去承德,顺便跟朋友去了一趟他的家乡。路途很远,是个山高林密的山村。
少小离家,虽然说不上老大归,但也是数年不见,儿时的朋友有自然是热情无比,几日下来,都是酒酣耳热之中。
一日晚间,皓月当空。一起受邀见证一场小小的比试。我们这边把酒观战,就着火光两拨人出场练手。双方也都是年轻人,使的功夫自然我们说不上来,只是有个频频获胜的小伙子招式特别,很是吸引了我的眼球。
他招招凝重,动作也不迅捷,只是按照自己的路数,缓缓围着对手转,寻找时机,对对方的进攻一般也不做反击。只是稍等对方招数一老,突然近身,一招把那个对手推出了一丈多远,沉重的摔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
后来小伙子又练了趟把式,样子很怪异,真像是棕熊行走蹿蹦一样,经常四足着地,沉重的逡巡,偶尔爆发一下,接着又是转圈。开始还以为是玩笑,后来经人指点,才知道这竟然是一种太极功夫。
在城市公园造成经常见到人们练太极拳、太极剑,感觉似乎都是轻灵飘逸,动作曼妙。可这小伙子的功夫,却完全不同。他动作迟滞凝重,甚至显得笨拙,突然暴起一击很凶猛,似乎也没有什么后发制人的样子。当然,我们对这也不懂,应该是没看出门道。
介绍的人说,这叫熊式太极,也许是熊氏太极?据说是一种快要失传了的极高的内家功夫,练起来进展很难,现在很少人能玩了。
后来对那功夫就没有什么接触了,只是那一次印象就很深了,一直难忘。
现在移植给文里的杆子,算是借用吧。他的行为做事的样子,像一个朋友,也像那个练熊式太极的小伙子。
不过也许这种功夫也是有名的,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如果借用的有不当之处,应该算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吧。
见谅!
——080930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