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之梁祝和双蝶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蝴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不分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爱情,最后双双化为蝴蝶。这个故事在江苏宜兴一带流传很广,情节十分动人。
据说在东晋永和年间,上虞有一富家女子祝英台,小名九娘,无兄无弟,才貌双全。父母要她嫁人,她说:‘儿当出外求学,求得贤士再嫁。‘因而,祝英台女扮男装,改称九官。求学路上与会稽梁山伯相遇,两人一见如故,作伴同到宜兴善卷洞碧藓岩。他俩见这里山青水秀、花开蝶舞,就筑庵读书。一起同窗三年。梁山伯诚实笃厚,不知祝英台是女子。临别之时,两人再次游碧藓沿,只见一对彩蝶,向他们扑面飞来。祝英台说:‘假如我们能像蝴蝶一样,双**舞花间,该有多自由幸福。‘于是祝英台约梁山伯三个月内前来会晤,告知父母,将家中九娘许配给他。实则九娘就是祝英台自己。梁山伯自以为家贫,怕到祝家去求亲,终于耽误了日期。祝英台父母就逼着英台许配给了马家公子。后来,梁山伯考取功名,任勤县县令。有一次路过祝家庄,想去拜访祝英台。向家僮询问‘祝九官‘。家僮回答:‘祝家只有九娘,并无九官。‘梁山伯这才醒悟到,原来祝九官就是祝九娘。就向家僮说能否以同学之宜,与英台相见一面。祝英台恨梁山伯来迟,以罗扇遮面,侧身一揖就进去了。梁山伯懊悔莫及,思念成疾,不久病亡,遗言葬在清道山下。
第二年,祝英台出嫁路上,叫船夫绕道清道山下,要到梁山伯墓前祭拜一别。到了墓前,祝英台失声恸哭。突然,狂风大作,坟墓裂开一道缝,祝英台纵身跳了进去,坟墓重又合拢。一会儿,阳光灿烂,一对蝴蝶从坟墓中飞舞而出。传说黄色大蝴蝶是祝英台,黑色的大蝴蝶是梁山伯。
说也奇怪,从此后,每年早春二月,桃李芬芳时,宜兴善卷洞碧藓庵附近,常常有一对彩色大蝶翩翩起舞,穿花栖草,追逐嬉戏,形影不离。当地百姓传说,这些彩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精魂所化。他们留恋“同窗共读三载”的幸福生活,一年一度飞到这里来作旧地重游。宜兴的父老乡亲为纪念这对情侣,把他们读书的碧藓庵改为‘英台读书处‘,建起了‘祝陵‘,还把每年三月一日传说是祝英台生日的这一天,称为‘双蝶节‘。每年到了这一天,都有许多青年男女到这里来凭吊。
读书人去剩荒台,
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
双双蝴蝶又飞来。
这是清代的宜兴竹枝词,正感人地描绘了一幅当地一年一度‘双蝶节‘的风情画卷。
梁祝传说之祝家庄和望梁村的传说
从上虞县的百官乘车向北,行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庄景。庄景也就是历史上祝家庄的所在地。
传说祝英台是上虞曹娥江东岸庄景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她家家境豪富,庭院高大宽敞,家中广多金银。她确实是女扮男装离家外出求学。读书的地点在会稽。她有一个同窗好友名叫梁山伯。读满三年,各自回家。祝员外要把女儿的终身许配给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祝英台不愿意,她借口上百官东岳庙进香,于七月十五从祝家渡摆渡进曹娥江到望梁村去看望梁山伯。这个望梁村就是因为祝英台来看望梁山伯而命名的。现在仍叫‘望梁‘。在古时候,女子只能在初一、十五才准出外进香,所以祝英台就在七月十五那天去看望梁山伯。刚巧梁山伯不在家,因而没有会面,便回去了。梁山伯回家后,得知好友祝英台来看望过自己,便去回访,途中经过一个村子,听说祝英台是个女的,更是喜出望外,恨不得自己腿生得长些,以便立刻赶到祝家与英台见面。这个村子因而称作脚长村,现在叫‘脚丈‘。在梁山伯到祝家求婚时,却遭到祝员外的拒绝,这主要是梁家穷、祝家富,门不当户不对。同时,祝员外已在七天前把女儿的终身许配给马文才了。马文才的老家在‘脚丈‘村后面的马岙水库旁。
梁山伯的老家望梁村在庄景对江的西北面,这个村子很小,至今只有几十户人家。村里村外有不少乌桕树、肥皂树,牛、猪、山羊都放牧在河滩上。村里只有梁、金两姓。姓梁的辈分大,姓金的辈分小。据说梁山伯求婚不成,更是发愤读书,不久就中了进士,到外地做官去了。而祝英台却忧郁成病,未及时出嫁便死了。死后,她葬在祝家渡。
梁祝传说之梁祝还魂团圆记
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梁山伯与上虞祝英台,生前是同窗好友,因贸阝县(今宁波鄞县)廊头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抢婚,二人死后阴魂不散,被梨山老母救去,还魂复活。梨山老母在山上教他两人熟读兵法,练习武艺。学成之后,梨山老母命梁祝二人下山,为国效力。这时正是金兵侵略南宋之际,皇上就命梁山伯挂帅,命祝英台为先锋,领兵30万前往抵抗,在鄞县高桥首战金兵,威镇四海,这就是南宋历史上著名的‘高桥大战‘,创下了首次抗击金兵的大捷。捷报传到朝廷,宰相听到在高桥一带杀死了那么多胡人,就干脆把高桥叫‘胡桥‘,后来,很长时间人们把高桥称为胡桥,现在又改称高桥了。
不久,金兵败退,梁山伯收兵回营。皇上在御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庆功犒赏,亲自为他二人主婚办喜事。从此,梁山伯与祝英台夫妻团团圆圆,白头到老。
梁祝传说之三生三世苦夫妻
梁山伯与祝英台义结金兰,同窗三载,情同骨肉,到头来为啥棒打鸳鸯,不能结为夫妻?这里有个奥妙。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早是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因他俩在王母娘娘身边侍候时,时常眉来眼去,天长日久有了感情,私自约会亲热相好,被王母娘娘察觉,罚到人间受苦。
牛郎织女来到人间后,牛郎转世鲁国(今山东)万家为子,名万喜良;织女转世齐国(今山东)孟家为女,名孟姜女。二人长大**后,一天,万喜良路过孟家后花园墙外,忽然看到孟姜女在花园池塘里洗澡,她因身子被万喜良看到,就嫁给他为妻。婚后三天,突然万喜良被秦始皇修长城抓去做苦工,音信全无。秋去冬来,孟姜女决心为丈夫送寒衣。她冒风雪顶严寒,千里迢迢寻夫来到长城脚下,一问她丈夫早已为秦始皇修长城累饿而死,尸骨被埋到长城底下。孟姜女就沿着长城哭呀,找呀,‘哗啦!‘一声有段长城倒塌了,现出万喜良的尸骨。孟姜女抱着丈夫的尸骨痛哭,泪水变血水,最后一头撞上长城而死。这是一世夫妻。
再说,万喜良死后,又转世会稽(今浙东一部)梁家为子,名梁山伯;孟姜女死后,又转世上虞祝家为女,名祝英台。他俩成年后,祝英台女扮男装去钱塘(今浙江杭州)读书,路遇梁山伯,他俩结拜为兄弟同行,山伯年长为兄,英台为弟。
梁祝同学三年,情同手足。一日,英台接家书回上虞探亲。临别时为梁兄作媒许九妹为妻,约山伯早来祝府求婚。数月后,待山伯访祝,英台已被父母许配贸阝城(今浙江宁波鄞县)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了,此时山伯方知英台即九妹,心痛万分。山伯恨英台父母嫌贫爱富赖婚,愤而回钱塘发奋读书,考取贸阝城县(今鄞县)令。
梁山伯为官清廉,治县有方,关心农业,兴修水利,治虫灭灾,除霸安良,深得民心,连任九年,病死任上。百姓为梁县令在贸阝城西乡九龙墟(今鄞县高桥镇)建坟造庙,烧香跪拜祷求保佑。
一天,祝英台乘船顺姚江回娘家。船经高桥九龙墟,突然风浪大作,行船困难不能前进。英台发现岸上有山伯坟墓,前往祭拜,思念与梁兄恩爱之情,纵身跳进裂开的坟墓之中,然后坟又合拢。那马文才气急,命家丁挖梁山伯坟墓。及至将坟墓挖开,突然从墓中爬出一条粗大的白蛇和一条粗大的青蛇来,把马文才吓死,然后,那白蛇、青蛇双双腾空驾雾飞去。据说,那白蛇就是祝英台,那青蛇就是梁山伯。这是二世夫妻。

白蛇和青蛇又转世为白素贞和许仙,在杭州相遇相恋。后来又有了白蛇传的故事,白素贞和许仙结夫妇,则是三世夫妻。
梁祝庙会
宁波人把祈拜梁山伯庙作为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晚唐张读《宣室志》记述:“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鄮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临冢号恸,地忽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宋代郡守李茂诚于1107年至1110年(北宋大观年间)撰《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明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相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敢攀鳞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者,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婚。奈何已许鄮城廊头马氏,弗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良,郡以神应召,诏为鄮令。婴疾勿瘳,嘱侍人曰:“鄮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塋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与!”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壁焉。从者惊引其裾,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槨,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注:孙恩起义)会稽及鄮,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熒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功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潦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义谥忠,以祀以禋。名辉不朽,日新又新。”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卷二《鄞县.冢墓》记载:“义女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西四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义忠王庙,九龙乡接待寺北少西,祀晋鄮令梁山伯。庙社组织分十八堡。晋安帝时刘裕奏封义忠王,令有司立庙,宋郡守李茂诚有记,明邑令魏成忠有碑记。清乾隆、道光、光绪三朝,历次重修,光绪元年邑人陈励有碑记。民国十年又修。”注曰:“一名梁圣君庙,神名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其墓在庙之西。”
旧时,义忠王庙有三进,结构宏丽,前进左右戏台各一,中殿供梁山伯神像,白面长须,后殿奉梁山伯、祝英台并坐像。后殿的右侧为寝宫,有梁、祝卧榻,榻上罗帐低垂,榻前置黑靴、绣鞋,家具齐全,如真人居室。庙西为梁山伯墓,四周砌石,上复黄土,墓碑横置,书“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碑石中有裂缝。墓后立一直碑,中书“晋封英台义妇冢”,上款“浙江按察司佥事王书”,下款“嘉靖丁未腊月吉旦鄞县知县徐立”。当时庙在古木掩映中,红墙、飞檐。庙前约半里处,有“夫妻桥”,过桥便是“百龄路”,间嵌荷花石板。旧时有庙脚18堡,庙下户口一千三百余户。夏历三月一日为神诞期,八月十六日为讳期。每年三月初一、八月十六日均有祀神戏和赛会,各堡出纸会,旗锣、鼓亭、纱船、抬阁、高跷,灯彩纷呈。坐夜香会于八月初七夜举行,拂晓自散。
50年代庙屋移作他用,1985年庙、墓均修复。近年来每年香客增至万人,内有礼佛、有观光、有慕名猎奇者,以祈求婚姻美满、夫妻偕老为多,也有求得子息者。
《情天宝鉴》(明)冯梦龙撰
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502)时,梁得显灵异效劳,封为忠义。有事立庙于鄞云。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