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陆续更新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千古爱情传奇—梁祝故事
……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出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梁祝传说之梁祝情深上天庭
…………
梁祝原是天上金童玉女投胎,因在蟠桃圣会上互生爱意,打破了琉璃杯(又称九龙杯),被玉帝罚下红尘,受三世夫妻不得团圆之罚(三世为:孟姜女与万喜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故而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下凡将山伯真魂摄去换进呆魂。另一说是太白金星下凡化成酒保,在山伯与英台进店用膳时,让山伯喝了‘符身酒‘而失去灵性。致使山伯与英台同窗共桌,同床共寝三长载,始不识英台女儿身,错过英台相约婚期,酿成悲剧。
梁祝传说之祝英台钟情梁山伯
一次,英台乘船外出,来至鄞县地界,突然平静的河水波浪滔天,航船颠簸欲沉。英台带着银心只好上岸,但见江边立着一块墓碑,上写‘会稽梁山伯之墓‘。英台一看泪如泉涌,但见她双膝跪地,嚎啕大哭,直哭得天施地转,飞沙走石,瞬时间大雨倾盆,雷闪交加,骤然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只见山伯坟墓化裂,英台见了,大喊一声:‘梁兄,英台来了!‘一跃跳进了裂口。瞬息,雨过天晴,一道彩虹下有一对硕大无比的彩蝶在山伯墓前翩翩起舞。银心仔细一看,那蝴蝶的花纹分明便是英台的罗裙,便拜倒在地,周围百姓也惊讶万分。当时上虞名人谢安正身居宰相要职,他把家乡的这件事启奏皇上,皇上也深感钦佩,于是当场堤笔,敕封‘义妇冢’。
梁祝传说之三生三世苦夫妻
…………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早是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因他俩在王母娘娘身边侍候时,时常眉来眼去,天长日久有了感情,私自约会亲热相好,被王母娘娘察觉,罚到人间受苦。
牛郎织女来到人间后,牛郎转世鲁国(今山东)万家为子,名万喜良;织女转世齐国(今山东)孟家为女,名孟姜女。二人长大**后,一天,万喜良路过孟家后花园墙外,忽然看到孟姜女在花园池塘里洗澡,她因身子被万喜良看到,就嫁给他为妻。
…………
万喜良死后,又转世会稽(今浙东一部)梁家为子,名梁山伯;孟姜女死后,又转世上虞祝家为女,名祝英台。他俩成年后,祝英台女扮男装去钱塘(今浙江杭州)读书,路遇梁山伯,他俩结拜为兄弟同行,山伯年长为兄,英台为弟。
…………
三十六天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
据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二十一“天地部”称,道教构想的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濛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
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
(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道家著作中虽然已有了关于宇宙创造的论述,但均甚简略。《道德经》述及“天”的,大多指的是自然之意,如第九章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之类。第十章有“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句,“天门”一词,也并非实指天有门户,一说其比喻鼻孔,一说为心神出入之所,一说指天地间的自然之理。在道教创立前的中国古代宗教中,天一直是指神所居之处,也是得道成仙者的居所。《楚辞.远游》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句,并且认为天有九重;《九歌.大司命》就称“登九天兮抚彗星”,但是,在《天问》中,屈原又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意思是天有九重,谁来管理它和测量它呢?谁有力量制造它?谁是第一个造天的呢?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以“气”的哲学思想,发展了“一生二”的道家宇宙论,认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但九野之分仍囿于中央和八方,对于天的内部层次并没有进一步的划分。

太平道在《太平经》中说的“天”仅指日、月、星,虽然称天地之间“弥远六极”,但并无对天的内部作进一步区分的经句。直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真诰》中才有了“三十六天”的说法。《真诰.运象篇》在说到“为书之本始”和“造文之既肇”时,称“五色初萌,文章画定之时,秀人民之交,别阴阳之分,则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形成“六十四种之书”,“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十方上下”。在《稽神枢》中说到洞室时,自注称“此洞既无所通达,正是地仙栖处,必非三十六天之限也”。尽管《真诰》有“三十六天”之说,但并无三十六天之名或“三界”之称。
同为南北朝时编定的类书《无上秘要》,收有《三界品》。三界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计三界二十八天,各天的名称以及三界划分,全同于《云笈七箓》卷二十一。《三界品》称“欲界,阴阳胎生,年积万岁”,“色界,阴阳有色,与欲界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积亿岁,不夭不伤”,“无色界,阴阳有形,身长数百里,不以为累,能隐形入微,无复**,唯真相知,年岁积劫,虽不事学,而能行善,福报所毕”。道教的“三界”及其解释,明显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但是界内诸天的名称则与佛教不同。另在《三界品》中释“无色界”时,又称三界之上,有“常融、玉隆、梵度、贾奕四天”,即“四梵天”,与二十八天合为三十二天。《无上秘要》称《三界品》所引出自《洞玄度人经》。
现存《度人经》有二种,一种为六十一卷的繁本,另一种为宋代陈景元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元代陈致虚《度人上品妙经注解》的简本。以繁简两种版本作比较,六十一卷繁本的第一卷和简本的本文大致相同,可知,六十一卷本的大部分是后代道士敷衍增添而成。据简本所述,三十二天按东南西北四方配置,每方八天,并有天帝名号。例如:东方八天之一,太黄皇曾天,帝郁监玉明;南方八天之一,赤明和阳天,帝理禁上真,等等。三十二天和三十二天帝君,仍按方向横向配置。同佛教“三界”按垂直配置的方法不同。北齐严东在注《度人经》简本时称“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罗其上”,此三天指黄天、苍天和青天,因此“凡有三十五天,各有分野”,基本上仍是按方向配置。但是严东在注“色界”和“无色界”时,又使用了垂直配置的方法。隋唐和宋代间,《度人经》曾经是道士讽诵各经之首,并且一度成为道士考试的主要经典,加上佛教三界说的普遍流行,垂直配置的天界说逐渐代替了横向配置。唐代道士成玄英注称“三十五分者,三十五天分界也。三界有二十八天”,上为四种民天,“最上三天曰玉清、上清、太清天是也”。唐代李少微又注称“三界之上犹有四梵、三清,然后至于大罗”。这大致上就是三十六天垂直配置的完成过程。
唐代初年唐高宗曾召见道士潘师正,问及天尊名号。据《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潘师正答称:“道有三清、三界。
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色界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复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潘师正还称“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开始入灵山洞府,然后逐步“进道”,登上诸天,最后登上大罗天,“与道同真,常湛极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