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集 惊闻噩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句话,连带着山伯大口的喘着气,伴着喷涌而出的鲜血,足足花了山伯的全身力气,才算让人听明白了,可是随后便见山伯双眼紧闭,不在言语了,……
老者将手指颤颤巍巍的伸向了山伯的唇上,可是却感觉不到一点温暖的气息,不由一腚坐在了地上,好久才嚎啕大哭起来。
围观的众人虽然不明就里,但是眼看着这颇有些医术的老王如此模样,再看看梁大人的眼眉口鼻,手足胸腹竟然再也不动一动,顿时明白了过来,也禁不住大哭起来。
入夜。
英台只觉坐卧不宁,心惊肉跳,寝食难安。
用易卦略一占卜,便得结果:事发东方。
英台的心里不由“突突”的连跳了几下,这东方,不正是鄞县的方向么?难道山伯……
英台不敢再往下想,但心下亦不由大感焦躁,眼看天已渐黑,虽然距占卜完只有盏茶时间,但仿佛却如过了许久,久得连自己都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便化身玉蝶,迅若奔雷、疾若闪电般的直向鄞县县衙而来。两地之间不过百十里地的光景,所以英台不过转瞬即至。
离的很远便见鄞县大门以及庭院内外人头攒动,来来往往,忙而不乱。
英台大感疑惑,不知已经到了夜晚这县衙却为何还是这般的忙碌,难道又有大事发生了不成?便又飞近了些,一眼便见不少双目红肿的人正在向大门上挂着白纱灯和雪团似的丝绢花,将衙门上的牌匾遮了个严严实实,花下数丈长的白绫一直拖到地上,旁边石狮的头上颈上俱都顶素围白,隐隐的从正堂之中还传来了“呜呜噎噎”的哭声。
英台见此很是吃惊,这不是正在做丧事么?却不知何人值得山伯在此县衙内操办?难道他不知当今圣上力主薄葬么?现在却将这葬礼搞得如此隆重,岂不有负皇上寄予的厚望?
原来,自秦汉开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平民,莫不依儒家的“慎终追远”而兴起厚葬之风。至三国时期,由于社会上兵荒马乱,各国之间常年的穷兵黩武,使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从而在曹魏时期才使得薄葬之风盛行,如魏武帝、文帝皆于终令中反复申明:“居贫瘠之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封树之制,吾无取焉。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藏金银铜铁。”而吴、蜀则承继汉制仍实行厚葬。
西晋统一以后及整个东晋时期,皇权逐渐衰落,而门阀世族的权力日益膨胀,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抑制作用加强,再加上盗掘坟墓之风的盛行,以及佛道二教对儒家传统的久丧厚葬有力的冲击等等这一切因素,都使秦汉时期皇室大兴厚葬的方式无法继续,薄葬这种习俗影响延续至东晋初期,出现了皇室薄葬而门阀世族厚葬的现象,但薄葬习尚在魏晋时期始终占据了主流地位。魏晋时期厚葬之风虽不盛行,但并未歇绝,且与薄葬习俗互为消长。

英台强笑一声,同时心里也传来了隐隐的不安。这更激发了她的好奇心,便心情矛盾的一展翅膀,直向正堂飞去。
远远的便见灵柩前有一供桌,上面摆放着外形像一座塔样铜制的长明灯,这是让亡人在漆黑的阴间照路用的“倒头灯”,旁边摆着一碗倒头饭,上边插上三根秫秸棍,每根棍的顶上插上一个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放着三张小烙饼,叫做“打狗饼”。正中则摆着香炉、蜡扦、花筒、供品等物事一应俱全。
桌前正有丫鬟穿了一身白色的麻衣,跪在灵前一边低低的啜泣,一边将手边的纸钱和纸元宝放入铜盆内焚化。
英台飞到近前,定睛细看供桌之上的灵牌,但见墨黑的底色上有一排白色的正楷:
鄞县令梁氏山伯之灵位
英台一见,宛若头上中了闷棍一样,双眼一黑,再也无法飞行,径直向满是纸灰的铜盆内掉了进去。
第二日,天近傍晚时,派出的差役向赵师爷以及阴九曲、武刚烈禀报,找遍了望梁村梁大人的家中,并未发现一人,但是鸡狗等活物仍在,好似刚刚离去不久的样子,问了周围的邻居,并无一人知晓,言道昨天还看见了梁大人的父母,于是差役便安排了热心的邻居看护好宅院,匆匆回来复命。
既然梁家的亲人不在,也只好以后慢慢寻找了。那就暂时先度过了现在的难关再说了。
幸好梁大人因公殉职,百姓感其近年来对鄞县所布下的恩德,故而莫不愿意相帮,但凡家家户户,尽皆自发来到县衙,看看这里缺什么,就回到家里拿什么,虽然当今天子推崇并一力倡导丧事简办,但是各家各户都想为这位可敬的梁大人表表心意,所以这县衙很快就被布置得庄严肃穆。
但是尚有绝大部分的百姓遗憾于没有参与进来,于是便在这“七七”之间,轮流排队到县衙前来烧些纸钱元宝,以便他能在九泉之下也不必为了生计发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