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周处之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处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惟其没有办法,才使他忠勇义烈宁折不弯的品格在这里得以最大程度地彰显。
应当说周处对司马肜夏侯骏他们到此时还是抱有一丝幻想的,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怎么也不能相信司马肜等人真能为了私怨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因此他带军行至离叛军约一里的地方停下来安营扎寨,一面严阵以待防备敌人,一面等着夏侯骏许诺的卢播解系两军到来。
这仗不能乱打,必须要赢,否则后果相当严重,自己死了事小,如果第一战失利,必然动摇军心,使敌势大涨,影响到朝廷大局。
一夜之间,司马肜的催战令已到了两次,但是卢播解系两军连个影子都没有见到。
黎明,周处部队还未就食,那司马肜的第三道催命符又到了,这一次的命令更急,必须是立刻马上,也更狠,如果稍有迟延,军法从事,绝不轻饶。
卢播解系当然是来不了,司马肜这招更毒,五千士兵与叛军相斗本就如螳臂当车,现在连饭都不让吃,胜算更是寥寥无几,他为了让周处死,不惜让这五千人一同死于非命。
士兵的命算得了什么?他们败得越快,死的越早,周处就死的越快越早,司马肜实在等不及了。
周处向着后方凝视了片刻,翻身上马,在马上长吟了一首诗道:“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吟完,他大吼一声,挥军急进,当先冲入敌营。
“走吧,走吧,世上的事已经完结了,就骑上马去,看看西戎外族吧。我将低劣的野菜甘心当作美食(我这个出身低微的人为了国家甘心听命于尊贵的皇亲),只希望自己能坚持到最后啊。”
此时已到了元康八年正月(297年),新年刚过,天气依然寒冷,在料峭的寒风中慷慨赴死的周处已经抛弃了一切,但是他身后的五千士兵是不是知道他们新增的一岁就是他们的终年呢?
知道又怎么样?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是没有人关注的,何况他们本就是一群任人驱使的利益工具,上位者没有一个会拿他们当人,而他们也同样普遍地缺失生命本体的意识。
喊声震天,兵刃在寒风中碰撞交织,爆响如豆,周处的军队和齐万年的叛军混战在一起,再也无法拆解得开。
死亡的气息迅速在梁山脚下蔓延开来,连天接地。
茹毛饮血半野人心性的异族面目狰狞,如真兽般陷入嗜杀的狂态,晋军置于死地,只有舍生忘死,以忘死而求生,这注定了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恶战。
恶战从黎明打到中午,又从中午打到黄昏,晋军在已经陷入忘我状态的周处带领下杀死敌人无数,但是自己也所剩无几。

敌军七万,晋军五千,一面在不断增加补充,一面却只有逐渐减少,没有后援,黄昏时候,所剩无几饥肠辘辘的晋军已经精疲力竭,弦断矢绝,于是战争在这时已无异于单方面的屠杀。
没有丝毫的可能挽回败局了,周处身边的人急劝周处杀出重围,迅速后撤,眼前一片血色的周处双睛曝出,厉声喝道:“这是我效节授命的时日了,怎得言退?诸军负约,让我独战,明明是要置我于死,我死便了!”说完,他挥剑驱马,又厮杀而去。
周处又岂能甘心?他用厮杀来宣泄悲愤,用死来明志,来控诉,他现在的情景颇可以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来形容,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群人当中,他这样的人没有别的办法。
象周处这样的人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性子太烈,太直,太刚,也或者说太死,这种人只有原则,没有变通,只知向前,不知退后,甚至连弯路都不会走。他把荣誉这类的东西看得重于泰山,而把生命看得轻于鸿毛,他甘愿为了那股“气”而死,却不能为了一种“理”而生,他最终只能为了一个不值得的朝代一些不值得的人而牺牲。
周处有点象西楚霸王项羽,他们都不能称为智者,称为大有作为的人,但是他们作为一种精神,一种魂魄,却万万人不及。
周处在重围中最后力杀数十人,终于战死,终年五十一岁。
消息传到洛阳,权臣贵戚都知道周处死于司马肜之手,但没有一个人为他鸣冤,反而都私下里大相庆贺。就是张华陈准这些人也不敢弹劾司马肜,他们能做的也就只有上奏朝廷,陈说周处的忠勇,请求对他嘉奖抚恤。
周处死后终得追赠为平西将军,又得赐给钱百万,葬地一顷,官地多亩,用于赡养老母。
于是一场构陷的大罪便由此了结。
周处死了,司马肜便该有心思对付叛军了吧?没有,他和夏侯骏率领了数万大军到了雍凉,除了让周处打了一仗,害死了周处,便再没有任何举动。
他和夏侯骏既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跟齐万年一战,于是就只逗留不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当然,他们这样的人到了这里的小日子照样还是可以过的很滋润的,只要脑袋还在,大晋朝还在,他们就不会没好日子过。
朝廷居然对他们也不追究,就好像当初本就是让他们出去游山玩水的似的,张华陈准无奈,只得又保荐了一个积弩将军孟观带兵征讨齐万年。
这个孟观就是和李肇一起经宦官董猛推荐给贾南风,帮助贾南风除去杨骏的那个孟观,张华陈准很识人,他这一去竟没费多大力气就把齐万年击溃了。
(求票求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