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连锁效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把这个班治理得初见成效,学生们也觉得有些新鲜,老师们对沈伟似乎也刮目相看了,家长更不待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友上传章节,千载中文网特此申明)
首先造访的是谢达加的父亲,那粮店的营业员。谈了几句话,他就把儿子找来,恶狠狠的要他给老师跪下。沈伟连忙制止。从那次窗下偷听一直到放寒假,沈伟忙颠颠的也没有找过谢达加。谢达加明白在窗外摔倒的是谁后,也做好了“斗争到底”的准备,与沈伟斗狠、怄闷气。
谢达加调皮是调皮,脑瓜还是蛮灵的,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向老师承认起错误来,要老师原谅他,他不懂事,是同铺的那位逗的。真是该死,老师打都可以,今后……
大滴大滴的泪滴在雪白的弹力球鞋上。
沈伟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安慰谢达加几句,又说了几句遵守纪律,努力读书,争做尖子的话,就让他出去了。
谢达加的父亲很感动,脸上露出惶惶色,确切点说,还有些难堪,和坐柜台时的神气劲儿相差八百里!好像有错的不是儿子而是他做老子的。沈伟不觉有些好笑。谢同志除了一个劲儿承认为父的管教不严,致使老师怄了学生的气,作为家长,十分十分对不起老师外,还极力称颂沈伟老师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网友手打文字更新www.xiaoshuodaquan.com)
最后他恭恭敬敬的拿出了近百元的礼品,一定要沈老师收下。沈伟没有过多推诿,他觉得,家长给老师送点礼物是应该的。他看着礼物表示:作为学校,我一个人收礼,不大好;作为初三班的老师,我一个人收礼,恐怕对学生……
狡猾而深明世故的谢同志立即说,学校方面已与校长讲过了,这学期,坞堡寨学校的公办老师细粮供应从优。校长和初三班老师都送了一条烟。说出具体数字,表示对深受其子伤害的班主任是另眼相待,上百元呀,送了不能白送!
人们往往以其善愿来忖度事物。沈伟因为制服了这班初三学生,大家议论纷纷,说他了不得,到底是正规学校出来的,科班子弟果然不同凡响!也有人说,学校已经决定,沈伟将作为初三班的把关教师,每年都代初三,代语文、政治,兼班主任。这消息越传越真切,好似铜板一块,毋庸置疑。
乡下人没有什么乞求,容易满足,只要自己的子息稍有进步,便是万千之喜。初中生可以考中专,中专毕业就可以参加工作,乡下百分之七十的家长都是作的这个指望。初中的地位显得举足轻重了,初中老师也好像囫囵一觉,翻身过来,生出几爿羽灵而使人刮目相看。(千载中文网www.xiaoshuodaquan.com)初三班的老师和班主任更成了关注的中心。
找沈伟的人日渐多起来。
李勇的父亲,那个大队书记,本来在计划着怎样报复沈伟——你用皮鞋踢我儿子的小腿,我不兴用草鞋踹你的大胯?大队之主,岂能咽下这口窝囊气?别人也怂恿,说是自己遇见这等事,该要如何如何。看戏的不怕台高!书记考虑到儿子还在人家学校里,才迟迟没有动作。最近,听李勇讲了学校的情况,沈伟本学期还给他代历史课。

他庆幸自己的冷静,灵机一动,立即上门给沈伟赔情道歉,比谢同志说得还动感情,也充分说明了山民们的大朴天然。
他说“你只管给我打,不打不成器!只要不伤骨头,不成残废,我给你打酒喝……”
沈伟歉然道:“上次打重了……”
李书记不想气氛凝重,抢着说:“我那孩子调皮,明年下学期就在你班上了,给我管紧点。有时间了,我和李勇一定来接老师到我家坐坐,饮一杯淡酒……”
这一回的礼物是用背篓背的,有酒、面条、鸡蛋、猪蹄子。沈伟既感动又困惑,送走客人以后,他在厨房里向老师们讲了这件事。只文校长皱了皱眉头,其他老师都显得很兴奋。说沈伟开创了坞堡寨中小学的先河:既把调皮佬痛打了一顿,还得到一大坨。一定要把东西拿出来充公,大家甘苦与共。
炊事员谭伯眨巴着眼,看了看文校长,深奥莫测的说:“防止中别人算计呢。反正这酒我不喝!”
读书人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无异于热恋者对恋人的感情。沈伟哪怕对教初中还有几分不快,但每当走进教室,拿起雪白的粉笔,看一看精神抖擞、略知世事的学生,就有些忘忧、忘形了。
他虽然爱好中文,但对自己中小学的语文老师印象不佳。因为他们都陈袭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正音、正字、解词、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枯燥得很,叫人学得懒洋洋的。大学时的有些课也上得缺乏活气,学生在课堂里死气沉沉的。
诚如有些人所说,语文课虽有阶段性,但并无明显的界限,是一门伸缩性较强的课。讲得好,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很大的作用。许多作家谈创作时,不是追溯到启蒙教育或中学语文学习吗?反之,则不可想!
语文课的生动活泼是很重要的,沈伟以外。
他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应向上海等地学习,注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要养成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本领,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打破陈规陋习,刷新课堂面貌。
起码,要让教室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圈儿。当然,授课艺术很重要,教学方法也因教师的知识储备、涵养、气质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能偶尔羼杂几个历史沿革、成语出处、遗闻轶事等,似游离主题之外而又与主题有些关联的东西,教学效果兴许好些。
沈伟的这种想法、这种教法,是自己悟出来的,找不到什么文字依据,又不合习惯、不大众化。
文校长委婉的对他说:“沈老师,不要舍本逐末嗷。”
尤先存也说:“似乎你讲故事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一,教室里不时有笑声传出,恐怕……”沈伟只付之一笑,很想说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他就是这么个人,他认定了的,十八匹马也拉不回头。冥顽不灵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