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来势汹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堂堂郡守大人,居然真就言出必践,在许家为许仑守起了孝。真不知这个横向霸道的商人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要知道致都此人是连皇公贵胄也不放在眼里的,以往在济南郡杀得闲氏寸甲不留,也没见他皱一下眉头,此时却为势力还不及闲家的许仑守了三天。
都说养儿为防老,但此时他的宝贝儿子许贾却不知所踪。不过他能享受到如此待遇,他的聪明儿子许贾却是功不可没,正是许贾的建议才让他狠下决心,花掉大把的钱财为自己买到足够的社会地位以及雁门郡内超然的身份,让他着实在善无城内横行了好几年。对于他的宝贝儿子,他向来是引以为豪,在他看来,若是没有许贾,或许他的生意早就破败了。他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贾,本是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衣钵,做一个豪商巨贾,却没有想到儿子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的期望。这个能干的年轻人不但让许家攀上了几个势大财粗的藩王,还在长安城内混出了一番天地,当朝几位大员都与许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以许仑敢于在雁门郡内为非作歹,也无人敢言。
就连他死后能得致都为他守上三天,也是拜他儿子所赐,他本是不愿意为善无的军方提供一分一毫的军费,但许贾坚持己见,每年拿出许家收入的一大半用于庞大军费开支的一部分,让雁门郡的军方与许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否则他许胖子死后,是不可能有谁会来凭吊一番,更勿论太守大人亲自前来守孝。连皇上的宠妃都能不放在眼里的致都,若不是着实感念许家为雁门郡作出的贡献,恐怕连看也不会看上许仑一眼。
李瑾最担心的是许贾走上一条“绝路”,根据他的观察,许贾此人绝非泛泛之辈,不会永远是一个财大气不粗的商人,日后定会成就一番事业。但这事业究竟是正道还是歪门邪道,就另当别论了。
李瑾的预感很快就得到了证实。
致都连续在许家守上了三天,在善无城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城内的百姓纷纷对这个新来的太守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无数的人前来许府凭吊,当然并不是为了死去的许胖子,而是为一言九鼎的太守大人所感染。
但来的人多了,致都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眼眶已略微有些红肿,精神也不如往昔般振奋,李瑾甚至有些担心若有此时匈奴来袭,太守大人是否能撑得住,按照目前穷困潦倒的局面,恐怕只有挨打的份。
人有时候就是点背,怕什么来什么,正当致都的三天快要守完,眼看可以稍加歇息的时候,一名士兵疾步流星闯了进来,甚至顾不得礼仪,张口喊道:“启禀大人,据探子来报,匈奴的骑兵正在开往善无城,不时就会到达。”
李瑾闻言吓了一大跳,匈奴骑兵向来以来无影,去无踪而著称,日行数十里,与雁门相距又不甚远,可说是朝发夕至,因此大多是以偷袭为主要进攻手段,雁门郡依托险要的地理形势,还能得以抵御。但此刻正值兵乏粮缺之时,加之兵士们久战疲惫,匈奴的进攻时机挑得还真不赖。
在场的众人闻言,均露出惊慌之色,匈奴来势汹汹,断不可小觑,而此时正值寒冬,城内物资稍显匮乏,特别是食物以及箭矢之类的武器。

打仗就是打钱的道理谁都懂,物资缺乏,难道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提着木棍上阵杀敌?
致都回过头来,本已憔悴的面容上却突然燃烧起了旺盛的斗志:“这支骑兵的首领却是何人?”
“单于长子伊稚斜。”
李瑾闻言差点晕倒,再如他这种对历史一知半解之人,也约略听说过伊稚斜的大名,似乎日后大汉与匈奴全面开战的时刻,伊稚斜便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没想到竟在此时就遇上了,若是将他解决掉了,日后莫不是少了许多麻烦?
但理智很快告诉李瑾,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为将者,大多是坐镇指挥,有几人冲锋在前充当炮灰的?又不能真如网络游戏里那些刺客一般潜行入敌人的后方取敌将首级。
致都闻得伊稚斜之名,倒是没有任何诧异之色,似乎还微微松了一口气:“伊稚斜年纪尚幼,性格怪癖,不得大单于宠爱。想必立功心切,竟兀自带兵前来,我雁门应无忧矣。”
李瑾心想,伊稚斜此时应该尚未成名,在别人眼中,只不过是一个不受单于喜爱的王子而已。
对一个还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来说,“点击,推荐,收藏”等等指标无疑是拿不出手的,伊稚斜不为当世之人重视实属情理之中,但对李瑾这个穿越者而言,伊稚斜恐怕就不止是“一个不得宠的王子”那样简单了。
“大人切莫掉以轻心,敌人来势汹汹,还是小心为妙。”李瑾生怕致都轻敌,赶紧提醒道。但他又不能告诉致都,伊稚斜是个牛人。自己又如何得知?难不成说自己是穿越者?
致都对李瑾点点头:“李公子所言极是,此战关乎雁门万千百姓的生死,只可胜,不可败,以求一劳永逸,让匈奴豺狼不敢再虎视我中原之地。”其实面对如此的强敌,致都又怎敢真正的轻敌,虽然匈奴在整体谋划方面比之汉军尚逊一筹,但其行军布阵的风格,本就是飘忽不定,不走寻常路,个人作风勇猛强悍,因此带队将领多是以勇猛嗜血为主,藉以提升士气,作战中还是士兵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成分稍大一些。
因此勿论是年幼的伊稚斜,即便是无人带领的散兵,匈奴人的战斗力又岂能小觑,这是一个充满“狼性”的民族,狼是这个民族精神的图腾和内涵。
听得致都“一劳永逸”的目标,李瑾顿感自己难免短视了些,只考虑到一城一战的得失,却没有想到战争的目的性。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致都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不能为打仗而打仗,即便是被动的防守,也一定要打出自己的士气,若不能将敌人打垮,至少能让其害怕。所谓毕其功于一役,目前善无匮乏的物资显然耗不起长时间的鏖战,连年的征战已经让这座城市不堪重负,只有用一场漂亮的胜利在如狼的敌人眼前亮出中华民族锋芒的利刃,才能赢得一段时间内的安宁。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匈奴来势汹汹,看似形式不妙,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次彻底清算老账,扬我大汉之威的机会?
既然决定要好好打一仗,李瑾便想到:能否出点让对手意想不到的奇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