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以一屠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哈哈,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范雪狼看着远处那三个在地上爬的黄点,开怀大笑。
屠夫皱着眉头道:“狙击手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安静!”
“是!”范雪狼收了声。将头缩了回去,又一发一发的往枪膛里压着子弹。
屠夫往远处看看,仍没有发现鬼子大部队的影子,心想,如果让这三个鬼子爬回去,汇报一声,会让鬼子对自己的战术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用战术术语来说,就是战争经验的积累。了解得越多,鬼子就会越狡猾,今后杀起鬼子来,就会越难。于是决定,一定要结果了这三个鬼子。
屠夫将三八步枪一放,抓起两支盒子炮,回头吩咐了一声,“火力掩护!”便跳出掩体,如下山猛虎一般,向着鬼子卷去。
三八式步枪,后坐力很小,打得又准,十分适合用来练新兵,范雪狼原本枪法就不错。这几天在屠夫的指点下,更是突飞猛进。虽说,仍不如屠夫,但是每一发子弹射出,总能落在如狗爬行的鬼子身边,半径在三五米的范围之内。这些嗖嗖飞来的子弹,给最后残存的三个鬼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除了拼命的往回爬之外,都不敢往四周看上一眼。这样,屠夫可以毫无顾忌的冲到他们身边一百多米处,然后双枪齐发,送了这三个鬼子归西。
这三个鬼子也真可怜,像人一样的走不能活,像狗一样的爬,还是不能活啊。人当不成,当牲畜也不行,看来,只能做鬼了。要不,怎么叫鬼子呢?
屠夫返回狙击位的时候,将顺手将鬼子尸体上的枪和子弹给“没收”了,未了,还不忘在鬼子的尸体下压上诡雷。二十多枝枪,扛在肩上,搞得好像枪林一样。看得范雪狼不住的咋舌。
“屠哥,太好了,这么多枪,又可以武装一个排了。”
屠夫道:“未必,这些枪我们可不一定能够带回去。”
“咋!?”范雪狼两眼圆睁。
“我要用它们来摆**阵!”
屠夫和范雪狼将所有的枪,一字排开的摆在各个掩体中,黑洞洞的枪口露出,从下面看来,这里就像埋伏了二十多个人。
等布置好了,范雪狼瞪着眼睛问,“能管什么用?没有人的枪,是不会自己射击的。”
“呆会你就知道了。”屠夫搜拾好自己原来的装备,带着范雪狼埋伏最后一处预备狙击位。这个狙击位,位于公路与原狙击位的垂直直线上。仍可以看到整个战场。只是距公路的距离近了,由一千多米,变成了五百多米。
范雪狼还是不明白,他问我们距公路这么近,鬼子一下子就能冲上来,我们再往哪跑?
“我们不跑,死死的将鬼子钉在这里!”屠夫说话的时候,将背包放下,把里面的捷克式轻机枪、手雷、弹匣一样样的整齐的摆放在胸前的掩体中。
两个人狙击几百人?如何打?
范雪狼见屠夫说得斩钉截铁,又想到,身后就是父老乡亲,就算死,也是重于泰山。
泰山是什么样?范雪狼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直到昨天,才从政委屠倭口中第一次听到。他想,应该是一座老大的山吧,就像这长白山一样。一个人,如果死得像长白山一样的重,那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退一步想,人家屠哥这样的英雄都不怕死,为了打鬼子,可以将命都搭进去,我又算什么呢?万一挡不住,能和屠哥这样的英雄战死在一起,也是祖上荣光啊。哈哈……
抛去生与死的尽念,范雪狼热血膨湃,全身似有无穷的力量,恨不得立即跳进鬼子堆中,大杀四方。
“嘘小声,鬼子来了!”屠夫伏低了身体。同时伸出蒲扇大的手,将范雪狼的脑袋也压了下去。
鬼子大部队,行走队列十分奇特,是三路纵队的形式,中间一行是鬼子兵,两边是伪军。假如遇到伏击,无论子弹从哪个方向来,伪军都是肉盾。
不过,话也说回来,伪军打仗不行,也不十分忠心,大概最大的用途也就是拿来当炮灰吧。
看到地上尸体,整个队伍都停了下来,在前面开路的一个鬼子小队长,很好奇的观察着眼前这些十分怪异的尸体。所有的尸体,都是爆了头,看得出来,是敌人神枪手的杰作。鬼子没想到过游击队里会有狙击手,因为当时既便是军事理论发达的西方,狙击手也才刚刚兴起,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度,怎么会有狙击手这样新鲜超前的兵种呢?
就算国民政府想陪养狙击手也做不到啊。平均每个狙击手,需要消耗七万发子弹,国民政府哪有这么多钱?
所谓游击队,就是打游击战啊,打一枪放一个地方。鬼子小队长认为,游击队是不敢和大部队硬拼的。打了这一枪之后,应该走了。所以,他没花费太多的时间细看。收起了望远镜,命令自己的队伍去收尸。
两个鬼子抬起最近的一俱尸体。早已拔掉了保险的手雷,由于压力消失,用最大的音量表达了对鬼子的愤怒——轰!
无数的弹片,像暴雨一样,横扫过十几个鬼子伪军。听到爆炸其他鬼子伪军,一片片的卧倒。黄黄的一大片,就像老天爷在公路上拉的大便一样,十分的难看,恶心!
遭遇袭击,鬼子还能镇定应付,但伪军们就不行了,他们向着公路两边胡乱开枪,用枪声来壮胆。几百杆枪,乱放起来,那声音比过年的鞭炮声还热闹。
听到枪声,屠夫探出头去,将枪口瞄准最前面的那个鬼子小队长,露出冷笑,嘴里嘟囔着,“就等你们了。”

“八勾——”
没有人注意到这声枪响,因为四周全都是三八式步枪特有的枪声。
这个鬼子小队长头颅炸开。并非像西瓜一样的爆裂,而是一枪两洞,穿过头颅的子弹,又钻进了鬼子小队长身后的一个伪军的肚子里。痛得他捂着肚子,满地打滚,直喊妈妈。
鬼子队伍像一锅开水一样的沸腾了,连机枪都响了。喊声、骂声、枪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
趁此良机,屠夫连续狙击,手中的三八大盖,轻快的跳跃。每次跳跃,都有一发子弹飞出,每一发子弹出去,至少能爆掉一个“猪头”,有时甚至能够洞穿过二三个。
打空一支枪,换上另一支由范雪狼压满子弹的步枪,狙击可以不间断的进行,这就是有副手的好处。
没发现敌人在哪,鬼子伪军却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仿佛是在同看不见的魔鬼作战,没人知道,下一发致命的子弹,会扑向谁,五百多人的队伍,越来越慌乱。
“巴嘎——
那边!”
鬼子中队长,将指挥刀往山上一指。
位于队伍中间,藏在一张爬犁身后,用望远镜仔细察看鬼子中队长,终于发现右侧隔着一坐小山的接近山顶的坡上,有二十多支黑洞洞的步枪。这个发现,让鬼子中队长惊讶不矣,隔着那么远,就算是大日本帝国的最优秀的神枪手,也难以命中目标啊,为什么游击队可以做到?
拥有这么强实力的游击队,还叫游击队吗?日本对中国的情况一清二楚,义勇军也好,**也好,东北军也好,绝对不存在有这么强的人,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苏联!
苏联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狙击手,而这地方,紧邻着驻有苏联重兵的符拉迪克斯托克(海参威)。苏联狙击手,步行就可以越界,偷偷的来,打完之后,又可以偷偷的撤走。既练了兵,又消耗了皇军的实力,……俄国人,狡猾狡猾的!
鬼子中队长,一箱情愿的将自己的失败,赖到了苏联的身上。其实1931年的苏联,已经感到了纳粹德国的威胁,他们尽管很想与日本争夺远东的控制权,但是害怕两线作战,并不敢过分的得罪日本。扶持和支援中国都是非常有保留的。更不可能,派狙击手,直接参与中日战争,因为这样做,等于是引火焚身。
所谓当官的动动嘴,当兵的跑断腿,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想要迈过一千多米的雪坡可不容易。许多鬼子在指挥官的嚎叫声中,沿着先前鬼子尸体指示的方向,连滚带爬的往上冲。有不少人,表面上是向前冲,实际上,刚成了向后退——他们滑倒滚了回去!
鬼子的重机枪,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也逞得凶,一堆一堆的浪费弹药——隔得太远,打不着。
越是紧张,屠夫就越是冷静。收割鬼子的效率就越高,这波冲锋五六十个鬼子,才迈出了二三百米,鬼子的正副小队长、正副曹长就被狙杀一空。剩下的鬼子成了无头的苍蝇,愣头愣脑的照着先前的命令,向着所谓的游击队阵地勇猛的冲锋。
如果你的部队当中,拥有机枪,那么你会将机枪放在什么位置?
正面还是则面?
一般人都会选择放在正面,和步枪手并排放在一起。因为现在毫不懂军事的垃圾导演拍的垃圾电视电影都是这么做的。他们拍的影视剧误导了许多人。
实际上,机枪正确的摆放位置应该是侧面。最好是,在战壕的一左一右,分别放置一挺机枪,这样只需二挺,就能守住整条战壕。著名的索姆河之战,德军就是这样摆放机枪的。那一战,英军在一天之内就阵亡六万人。原因就在于,德军率先发现了机枪能够发挥最大威力的最好位置——侧面!而当时的英军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凭着人多,就可以正面冲开德军的机枪阵地。直到战后总结经验,才知道,用步兵冲开这样的阵地等同于自杀。
为什么要侧面布置机枪呢?这是一个射角问题,从正面看过去,由于敌军一般都是散兵线,每一发子弹,最多只能打到一个人,而且如果稍稍偏上一点,子弹错过目标,就会打空。如果换成侧面,看上去,敌人是重叠在一起的。如果子弹的穿透力够强的话,一发就可以杀死多个敌人。如果子弹没有击中射手想攻击的目标,也不一定落空,很有可能打到后面的敌人身上。
后来,有人做了实验,认为侧面机枪的杀伤力,相比正面机枪,要大三倍以上。至于俱体大多少,则取决于敌人冲锋时的密集程度、地形、机枪的穿透力等等。
正因为是在侧面,所以,机枪手刚开始不能射击,先等等,直到敌人进入自己的扇形射击区域,才动手。
屠夫直到鬼子进入自己的扇形区。才放下当狙击枪用的三八式,操起捷克式。向着从屠夫的这个视角看来,重重叠叠的鬼子,畅快淋漓的喷洒着灸热的子弹,犹如挥出去的死神镰刀,鬼子像韭菜一样,一片片的倒下。
而此时的鬼子,由于失去了指挥官,没有指挥,纠正他们的错误,仍向着实际上,一个人都没有假阵地冲锋。而屠夫手中的轻机枪,则被他们当成游击队的一个隐弊火力点,并不怎么重视。直到子弹收去他们的生命,才知道,这个火力点,有多么的可怕。
仅仅换了一次弹匣,屠夫用四十发子弹,消灭了五十二个鬼子。
鬼子的一个加强小队,就这样在被屠夫一人,消灭在历史长河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