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台湾就抚《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台湾回归,施琅遣吴启爵驰京奏报康熙授施琅为靖海将军,晋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其所属官员再各加一级,兵丁再赏一次,以示特加优渥至意。
一六八三康熙二十二年郑克爽、刘国轩、冯锡范等奉命至京,康熙授郑克爽公衔,刘国轩、冯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并令工部拨给房屋土地。其余郑氏文武官员并明裔等一律于附近各省安插垦荒。兵四万余人愿入伍归农听便。
台湾归降后,摆在康熙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台湾或弃或留,亟须作出决断。
当日,不少朝廷官员、封疆大吏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主张迁其人、弃其地。
在这关键时刻,福建总督姚启圣、靖海将军施琅、都察院左都御吏赵士麟、侍郎苏拜、大学士李蔚等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弃台的荒谬主张,龙其是旋琅的真知灼见,对康熙的决策很有影响。
施琅经过亲自调查后,对台湾的弃留问题看的很远。他于同年十二月二十日上疏,具体深入地部析了台湾的情势,阐明了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的意见。
赵士麟、苏拜、李蔚等奏称:据施琅奏内称,台湾有地数千里,人民十万,则其地甚要。弃之,必为外国所踞,奸宄之徒,窜匿其中,亦未可料。臣等以为守之便。
康熙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明确谕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人民,又恐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他要大学士会同议政王大臣、九卿、科道等再行确议具奏。之后,大学士明珠回奏:议政王大臣等认为,上谕极当。提巨施琅目击彼处情形,请守已得之地,则设兵守之为宜。
于是,台湾充立一府三县。置巡道一员分辖,隶属于福建省。抚曰台湾,附郭为台湾县,南为风山县,北为诸罗县,由台厦兵备道分辖。同时台湾设总兵官一员,副将一员,兵八千,分为二营,每营各设游守千把等官。康熙任命参领杨文魁为第一任福建台湾总兵,在杨文魁上任陛辞时,康熙特地面谕:台湾远在海隔,新经底定,彼处新附兵丁,以及土人黑人种类不一,你到任之后,务期抚辑有方,宜用威者慑之以威,宜用恩者怀之以恩,总在兵民两便,使海外晏安。他还告诫杨文魁:台湾以海洋为利薮,海舶商贩必多,尔须严饬,不得因以为利,致生事端。之后,文武各官陆续就任,编户籍,定赋税,通商贾,兴学校,至此,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台湾设治,始于宋、元,但皆编在澎湖。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之后,曾建立过承天一府及天兴、万年二县。郑经时又改为东宁府,升二县为州,设南、北路及澎湖三安抚司。统一后,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康熙批准差往福建料理钱粮侍郎苏拜会同福建总督、巡抚所上奏疏,改东宁府为台湾府,于南路设风山县,于北路设诸罗县,于府治设台湾县,澎湖归府直辖,使台湾地方政权的建置逐渐完备。台湾府县的文职官员,准福建督抚于本省现任官内拣选,奏请皇帝批准调补,三年任满,工作称职,即予优升。
经督抚会疏交荐,康熙批准,台湾第一任知府由原任泉州府知府、汉军镶白旗人蒋毓英调补担任。他赴任之后,见井里萧条,哀鸿未复。躬历郊原,披荆斩棘,经界三县封域。相土定赋,罢不急之役。安抚土番,招集流亡,谘询疾苦,进父老子弟,教以孝悌之义。振兴文教,捐俸创立义学,延师课督,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他三年任满之后,升按察司副使,管台湾府事,实是连任三年。蒋毓英所建台湾府县政权组织完全与内地相同。台湾府衙署建在东安坊,大门向南开,改变了原来台湾官舍民居向西开大门的习惯,这是把台湾衙署采取和内地一样制度的象征。
政治上的统一,为台湾经济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康熙采纳兴化总兵吴英的建议,在驻台士兵中试行屯戍法,半为镇守,半为屯田。屯田者,每兵给田三十亩,牛一,课耕种,农隙操练,使兵有恒产,饷可省半。其后,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之民大量流入台湾,垦殖土地。
伴随土地的开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
台湾统一于清朝之后,文化教育事业也比郑氏统治时有进一步发展。蒋毓英于康熙二十三年建成台湾府学,其后又建社学三所,在他离任那年又建立一所书院,供学者讲学。
台湾建置,派驻重兵,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政策,使边防力量大大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