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阿哥异军突起(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上文)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胤禵被破格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用正黄旗纛,授予亲王待遇,行文称大将军王。十二月十二日,在胤禵率兵启程的日子,康熙亲自在太和殿主持了颁敕印仪式。当时的出师礼极为隆重,凡是出征的王、贝勒、贝子、公等全部戎装齐集于太和殿前,随同出征的还有弘曙、弘治和弘僖,时称“内廷三阿哥”,都是康熙的孙子辈,另还有郡王、亲王数人。其他不出征的王、贝勒、贝子、公和二品以上官员,也全都集合于午门之外,为胤禵送行。
胤禵受印之后,上马出午门,随后由**至德胜门,诸王、贝勒、贝子、公和二品以上官员俱送至德胜门列兵处。随着胤禵的一声令下,出发的号角齐鸣,旗帜迎风飘扬,十万大军在漫天风尘中,踏上了西征的路程。
随后,康熙又亲谕前往助战的青海厄鲁特蒙古各部说:“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胤禵出征后,雷厉风行,手段强硬,很快便将数名办事不力的官员参奏罢职,军心为之一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胤禵的西征大军兵分三路,围逼侵入西藏的策妄阿喇布坦。策妄阿喇布坦见势不妙,便慌忙率领部众逃回了原准葛尔领地。结果胤禵有征无战,很不过瘾。不过,后面的事情也颇为棘手,虽然策妄阿喇布坦跑了,但西藏仍旧是一片混乱,当务之急是赶紧册立新的**喇嘛,以安定当地的局势。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末,胤褆寻访到青海塔尔寺青年喇嘛格桑嘉措作为七世**,康熙随后册封了金印和金册(分别重达一百三十两和一百五十两)。随后,胤禵坐镇西宁,派兵护送格桑嘉措前往拉萨,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九月在布达拉宫行坐床礼,西藏的局势这才稳定下来,胤禵也圆满完成了平定西藏的任务。后来,康熙还在西藏立碑纪念,颂扬此次功绩。可惜雍正上台后,硬说碑文“并不颂扬皇考,惟称赞大将军胤禵”,下令将碑毁掉,改撰新文。

再说胤禵,西藏平定后的任务就是厉兵秣马,筹备粮饷,准备来年进剿准葛尔,彻底消灭策妄阿喇布坦势力。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康熙将胤禵召回京师,面授用兵方略。胤禵到京城时,康熙特命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率领内大臣前往城外郊迎,仪式颇为隆重。胤禟当时生怕康熙不再让胤褆回军中立功了,还私下抱怨说:“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然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仍让胤禵回到军中。
早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以前,胤禵已经表现出对储位的兴趣了。他曾经接见李光地的门人翰林院编修陈万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和当年八阿哥胤禩“礼贤下士”颇有几分相像。胤禵第一次离京的时候,曾对特意叮嘱胤禟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息”,他怕胤禟听不懂,又说:“若圣祖皇帝但有欠安,就早早带一个信。”
醉翁之意不在酒,胤禵关心的不仅仅是老爸的健康,着重点其实是落在“皇父年高”这句话上,其中的含义昭然若揭。胤禵在西北的时候,继续招贤纳士,很关心自己的前途。当时有个叫张恺的算命人,故意奉承他说:“这命是元(玄)武当权,贵不可言,将来定有九五之尊,运气到三十九岁就大贵了。”胤禵听了十分开心,称他“说的很是”,这人也由此骗得大把银子。
(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