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太子的复立(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等人的精心照料下,康熙终于在大病中逐渐恢复,从南苑回到宫中。不久,康熙又分别召见了还在圈禁中的胤禩和胤礽,说“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
虽然不清楚康熙和这两个儿子具体说了些什么,但总的看来,康熙应该是这两人都有所谅解。胤禩在这个事件里本无大错,毕竟他没有亲自出头去争太子之位,不过因为康熙在气头上怪他办事过于仁义,想收揽人心,加上后来胤褆的搬弄,才导致革爵圈禁。至于太子胤礽,在大阿哥胤褆密咒太子的事情被揭发后,康熙对胤礽的火气也消了不少,便将他从上驷院旁边的毡幄之中移到咸安宫圈禁,改善了胤礽的待遇。
但是,十八阿哥之死和废太子的两个事件还是让康熙意识到,他一直试图营造的“父慈子孝、兄恭弟敬”的家庭和睦气氛,完全是自己刻意营造的一个迷梦。康熙虽然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但他很清楚的知道,现实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残忍。
能怎么办呢?莫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就算贵为皇帝,碰到这种家事又能如何?
皇帝和皇子们是一种特殊的君臣关系,有一种无可取代的亲情在里面。如果其他大臣犯下大错,康熙可以毫不容情的将之处死,但要是这种忤逆之事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康熙实在是下不了手,毕竟都是自己亲眼看着长大的亲生骨肉,于心何忍!
但是,“弑君”,“弑父”,这几个字却又长久的在康熙的脑海里回旋。这种悲剧会发生吗?康熙一想到这几个字,心里便直打颤。他闭上眼睛,自己的这些儿子像走马灯一样轮番登场:他们中的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他们中又有那些人是在假装好人?康熙越想越糊涂,越想就越感到身心疲惫,茫然无措。
康熙想,大阿哥胤褆凶相毕露,已经是无可救药了,但杀了他吗?太子胤礽不思悔改,秉性难移,怎么办?八阿哥胤禩假装好人,心怀不轨,难对付!九阿哥胤禟愚顽不灵,惹是生非,麻烦!十四阿哥胤禵性格冲动,脾气暴躁,讨厌!还有其他的阿哥们,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等等,康熙突然觉得他们好模糊,忽远忽近,捉摸不定,自己好像不认识他们一样!

“旧诗咏尽难回首,新月升来枉照空;鸾影天涯无信息,断弦声在未央宫”。这时的康熙有点想念自己死去已久的皇后赫舍里氏了。可如今,宫里只剩下老皇帝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他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低头沉思,回忆往事,不觉泪眼婆娑。在这次大病之后,康熙感到自己的身体已经明显大不如前,他担心万一哪天自己遭遇不测,这家事国事都还没有安排,他又怎能走得甘心?但一想到这储位的问题,康熙立刻觉得气血上涌,头疼难忍,几乎把持不住!
康熙曾经耻笑唐太宗,笑他立储的家事还要取决于长孙无忌的意见,但他现在发现自己也是如此的可笑可怜。在这件事情上,他并不比唐太宗高明,唐太宗气愤中要拔刀自刎,而他呢,则在满腔怒火下拔出刀要砍自己的儿子!
储位问题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让他神情沮丧,猜忌无常。看来,立储这件事,康熙自己一个人是没办法解决了。这时,他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自己一直信任的老臣李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出生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福建安溪人,是唐宋后不多见的理学名臣。李光地从小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并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李光地入京师就职,并一度兼任过太子胤礽的师傅。李光地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都在康熙最辉煌的时期。康熙与李光地的关系相当好,好到可以用“情虽君臣,义同朋友”来形容。李光地在康熙末年几次以年老乞休的时候,康熙都不肯让他走,他甚至急切而带着央求的口气说,你就不愿意再陪陪我这个老头子了吗?李光地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病逝的时候,康熙叹息道,这世上没有人比我更知道李光地,此后也没有比李光地更知道我的人了。
在康熙极为苦恼的时候,他在乾清宫单独召见了李光地,向他诉说了大阿哥胤褆的不孝,太子胤礽的不仁,问李光地是不是可以将两人诛杀?李光地说,废黩太子和囚禁大阿哥,这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诛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是大不祥的事情,万不可为。
(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