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太子也难当(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子胤礽被废的悲剧,康熙其实要负有一定责任的。这还不仅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对太子(皇子们)的培养和极权体制的冲突上。众所周知的是,满人入关前是没有什么嫡长子继承制的,他们实行的是王公们(如八旗旗主)推选制,以功劳大的、有贤能的人为王。但是,这是在当时打天下时,为了发挥那些军事首领积极性所采取的一种措施,随着满人最终一统中原,局势稳定后,这种公选制度迟早要被以皇帝为中心的**制度取代。毕竟,皇权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位怎么可能由王公们来决定?
事实上,在努尔哈赤的时候,皇权已经在逐渐集中,当时八旗中旗主就大多是由其儿子来担任。到皇太极的时候,八旗旗主的权力更是受到打击,一步步的被收回。等到康熙时期,八旗旗主在政治生活中已经起不到什么重要作用,更不要说什么皇位继承人公选推出了。
康熙后来推翻了满族传统的“以臣选君”的公选制,而改用了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有一点他却保持了满人的传统,那就是对皇子们的培养和任用。殊不知,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个配套工程,并不仅仅是立个太子那么简单的。
满人在打江山的初创时期,往往是父子齐上阵,大家一起去建功立业,由此也形成了皇子们都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康熙很好的继承了这个优点,他对自己的这些儿子都进行了很好的教育,把他们都培养成了有才能的人(有德无德姑且不论),这一点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培养出这些人之后应该如何使用呢?
康熙所认为的理想状态,当然是众多优秀的皇子围绕在更优秀的太子身边,众星捧月,今后自己死了,太子立为皇帝,而其他皇子能够成为贤王辅佐太子,家族事业由此兴亡发达。因此,康熙尽可能的给这些皇子们一些机会去加以锻炼。他每次南巡或者围猎的时候,总是要把一些皇子们带上。另外,康熙在离开京师的时候,往往也会留下几个皇子在北京代他处理政事。
康熙想让皇子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想法固然不错,但皇子干政的结果却对太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那些参与处理政事的皇子在政治活动中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往往会像服用了毒品一样上瘾,他们怎肯做个屈居人下的贤王?毕竟,当时满人入主中原时间不长,即使康熙有嫡长子的观念,但他的那些儿子们对此并不以为然,怎么会对胤礽心服口服?康熙在位的时候,大家都是兄弟,只有长幼之分,凭什么就胤礽能做太子呢?

更可怕的是,万一胤礽做了皇帝,那时大家就不再是兄弟,而是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种上下级关系,那岂不是天壤之别!那些兄弟们一想到胤礽的暴戾自私,能不寒而栗吗?由此,有机会从政的皇子们必然会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后发展到和太子抗衡的地步。
太子不但和其他兄弟们有矛盾,和皇帝也存在矛盾。康熙是皇帝,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大权在握,其权威不能受到任何的挑战和质疑,这也是**制度的必然要求。但是,太子作为储君,康熙又希望他在登基前能够在政治中得到锻炼,以便将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君。但现实问题是,太子一旦从政,由于其将来会成为皇帝的预期,各大臣们很难对抗其权威,由此也会形成第二权力中心,和当前皇帝的隐然对抗,而这也是康熙为什么要下狠手解决太子党的根本原因了。
让皇子们参政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让太子参政又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康熙发现自己良好的愿望最终形成了一个悖论,而形成这个悖论的竟然是自己前面几十年对皇子们有意的培养所导致的。康熙的这种失败与痛苦,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结出的却是让人无法预料的恶果。
其实,康熙对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没有完全学会。譬如明朝的做法,各藩王“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意思就是说,皇帝的儿子们封王,但没有领地;有爵位和俸禄但不从政理事,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皇子们和太子的矛盾。至于太子,其权力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但是,这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办法,那就是太子得不到锻炼,导致明朝的那些皇帝大都无能!
有人总结说,康熙对皇子的培养,首选为成龙,次为襄政,又次之为领兵,再次之为务学,复次之为书画。也就是说,太子的培养目标是做皇帝,其次是做贤王辅政,又次之是领兵做大将军,再次之是搞学术,前面几种都不合适的话,就搞书画艺术。
做皇帝做久了的人,总是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所有的事情。可惜的是,康熙的理想主义,迟早是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下一章《卷二、争储位.狼烟四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