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会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0月,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倭寇第11军为打击中**队的抗战意志,消灭中国第9战区部队,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师团及3个旅团约10万兵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采取奔袭攻击的方针,发动了“湘赣会战”,进攻长沙。为打破日军战略企图,中国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
16个军30多个师约40万人的兵力,采取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长沙附近消灭进攻的日军。此次会战,主要在赣北、湘北、鄂南三个方向作战。
在赣北方面:9月14日,倭寇第106师团由赣北奉新向会埠的中国守军第19集团军第60军发起进攻;以第101师团一部向高安中**队第32军与第58军进行牵制性攻击。中国守军未抵抗住倭寇鬼子的进攻,阵地被突破。
第60军和第58军分别向宜丰、凌江口等地转移;第32军转移至锦江右岸之灰埠、袁浦之线。18日,日军攻占上富、村前街、斜桥等,并向高安猛攻。19日,守军经激战后放弃高安,退守石鼓岭和石脑圩西南高地,阻鬼子西犯。21日,第32军向高安反攻,与鬼子展开激烈争夺战;22日,克复高安、高城,进占马形山、赵家山之线。第74军进占斜桥、南山何。鬼子第101师团由高安向东北方向及五桥何退却。第106师团主力由奉新向西进犯,突破守军第183师和第15师阵地,24日,占领横街、甘坊,并继续西进。25日,中**队调集几个师兵力向甘坊一带之日军反击,与其展开激战。至10月3日,鬼子进至大墩街、石街。中**队进驻甘坊、横街,切断了西进鬼子的退路。6日,中**队第1集团军和第30集团军奉命围攻日军,战至9日,进占沙窝里、九仙汤、上富、冶城等地,并乘胜追击,先后克复罗坊、会埠三都、修水。鬼子退回武宁、靖安、奉新。
在湘北方面:9月18日,鬼子主力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强渡新墙河,向新墙河北岸守军第15集团军第52军发起进攻。守军顽强抵抗5昼夜,于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23日拂晓,鬼子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强渡新墙河南进;上村支队在汨罗江口附近营田登陆,对第15集团军形成夹击之势;第33师团由麦市南下,企图消灭湘北中**队。第15集团军依据新墙河、汨罗江阵地抗击日军,予鬼子以重创后,于24日撤至汨罗江南岸。2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第9战区在长沙附近与鬼子主力决战。各军遵令随即进占阵地,侧击、伏击日军。27日,鬼子分路南进,至30日,鬼子主力进至捞刀河北岸,直扑长沙以北永安市、金井、上杉市、青山市、桥头驿等地。鬼子由于孤军深入,中途遭到中**队的阻击、伏击,被迫停止进攻。
在鄂南方面:9月22日,鬼子第33师团向第15集团军第79军发起攻击,23日,进占麦市、桃树港,继向汨罗江上游进犯。中**队第27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第79军在麦市附近与日军展开激战,歼其甚多。至29日,鬼子攻占南楼岭、平江,进抵朱溪厂、龙门厂、长寿街。中**队第20军、第79军各一部在献钟、南楼岭、桃树港一带夹攻日军,主力向朱溪厂、龙门厂之鬼子追击。10月1日,第20军收复龙门厂后,向长寿街之鬼子侧击,第79军克复桃树港、麦市、献钟、嘉义。3日,鬼子第33师团主力与第13师团奈良支队会师于三眼桥,东趋渣津攻修水;4日,与第27集团军及第79军发生激战后,分别向南江桥、麦市、通城方向退却。第15集团军尾随日军追击,先后收复安定桥、长乐街、新市、泪罗等地。5日,鬼子全线撤退,上村支队遭到第54军新编第23师袭击后,由营田登船从洞庭湖上逃回岳阳;至9日,第6师团退向新墙河;第33师团撤回通城;奈良支队退回通城。中**队在全线追击中,收复了平江、南江桥等城镇。13日,会战结束。
这是王大可所知道的第一次长沙会战,而林国荣也正是在这次会战中被俘了。本来以倭寇鬼子的报复心理以及他们对自身战斗的不满,所有的俘虏全部都会被杀掉。但是因为淘沙铜矿的那个倭寇商人在鬼子军部有关系,所以才会把一部分俘虏交给他用来挖矿,本来像林国荣虽然被用来做矿工,但是最终也不会逃脱被虐待致死的悲局,但是阴错阳差,他们被王大可给救了出来,算是平白捡了一条命。
对于林国荣的所在的第74军,王大可还是怀着敬意的。**第74军可以说是当时**的第一主力,她的战线比当时的全机械化军第5军还要辉煌。
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到今年的1941年上高会战,以及在不久之后来马上就要发生的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就连倭寇鬼子也对这支**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而且就算是在抗战胜利以后,第74军的战斗力也令人惊讶。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牌部队王BICHENG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15万主力部队围攻,而且牙齿也蹦松了,而这时候的整编74师早已不是抗战时的那个74军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另外“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去,她不愧第一主力。

所以对于林国荣这个74军的少校军校,王大可有机会能把林国荣招到自己的队伍里来,他怎么可能会放过?再说现在此地离第74军有上千公里,林国荣恐怕是不可能突破鬼子的重重防线而顺利又安全回到74军的序列。
为了打动林国荣,王大可没少动心思,首先他集合特战一连。特战一连的士兵都是和林国荣一起从铜矿跑出来的,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还是林国荣原来的部下,所以由他们和自己一起去,便于和林国荣快速的沟通,也可以经由他们的口向林国荣介绍自己的抗日特战队。
所以这次特战一连的装备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是军服,虽然现在特战一连要么有一部分在王宝根的炮楼里,要么有一部分在帮自己训练新组建的“小太狼”中队,但是为了这次147旅之行,王大可除了留下十名战士负责中队的训练之外,其他的人全面被抽调出来。王宝根那里派了十五名特战队员,那里的伪军王宝根刚刚稳定下来,还没有完全的融合到抗日特战队当中来。
现在的特战一连清一色的野战迷彩军服,德国正宗钢盔,牛皮靴,每人一只驳壳枪、军用匕首、一个急救包、饭盒、水壶。这次出行还每人带了三天的口粮,每人还有一床军被、一个睡袋和毯子,全部是正宗的美国货。这样的行头在这个年代绝对是奢侈的。
特战一连每个班一挺捷克式轻机械、两支AK47、一支狙击步枪和六支毛瑟1998,特战一连有一个专门迫击炮排,12门六零迫击炮。这样的火力也是很恐怖的,特别是他们这些人现在已经被王大可训练了近半年,几乎人人成了杀人机器。
除了特战一连之外,王富根还率领两个狙击小组在前面接应,而特战一连也是派出了一尖兵班跟在特战队的队员后面进行侦察。
从王县王大可别院到147旅所在部正常步行要一天一夜,刘海以前骑马一天可以走个来回,而王大可以负重四十公斤(全部是青霉素和青霉素片)急行军的速度,十四个小时赶到了147旅。但是为了保持军容风纪,王大可让队伍在十里之外休整,他让王富根先去侦察情况,顺便也报上自己的旗号,准备光明正大的过去。
由于刘海提前和孙斌联系过,对方也知道将有一只队伍来,这支队伍也是解救出林国荣的部队,孙斌对于能从鬼子嘴里拨牙的部队很感兴趣,所以他听说王大可来了,马上亲自带着147旅的军官来到驻地外面迎接王大可他们的到来。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部队啊?孙斌远远的看到一只队伍排着整齐有序的队列在向着自己的方向前进,看到这支队伍,久经战场的孙斌马上感到了一股萧条之意,这是一只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敢喝鬼子血的部队。而且让孙斌尤为奇怪的是,他们的制式步枪竟然不是中正式,是真正的德国原装货(德国生产线,王大可自己生产,孙斌没想到这里还有人可以生产出毛瑟步枪出来。)。原装货比中正式又要好一些,而这些都不足以使他惊讶,真正让孙斌惊讶的是他们身上的装备以及一种新枪。
147旅虽然不是**中的精锐,但是也处于中上游的水平,他们的装备并不比一般的鬼子差,和共军比那更是有天壤之别。但是以孙斌的眼光来看这支部队的装备,竟然比自己的部队还要好上几个档次,甚至比**中的全德式装备的部队也毫不逊色。而且看那些士兵的眼神,当他们盯你看的时候透出一股杀意,有如实质,看他们盯的时间久了,生痛生痛的,如果不是真正的上过战场,一般的人会被他吓得尿裤子。
“敝人是147旅少将旅长孙斌,不知贵方是谁位率队?”孙斌向前一步大声说道,如果再相持下去,自己的人可能要出丑了。
“原来是孙旅长,我是王大可,抗日特战队队长。”王大可这是第一次向外亮出自己的旗号。
“抗日特战队?”孙斌虽然也是第一次听说。
“还记得刘掌柜的来向孙旅长讨辛苦费吗?那就是我们第一次的合作,只是当时大家没有碰面罢了。”王大可笑了笑道。
太记得了,孙斌一直想找到那支部队,但是刘海却一直笑而不答,没想到现在这只部队地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王队长,上次真要好好感谢你们啊,没想到这次你又给我们送药来,走,旅部已经设好了接风宴!”这个接风宴一开始只是为了刘海的面子,但是现在却成了孙斌真心实意的表现。
王大可目光一扫没有发现林国荣,他没有出现,看来他在147旅不得志的情报是真的。
在一个拐角处,林国荣和他的一名手下正在看着王大可的部队,同样的,特战一连的装备和风范给了他强烈的震撼,因为他不像孙斌,特战一连的人他几乎全部认识,有的人甚至还是以前自己原74军的兄弟,但是现在他们变了,眼神更加的凛冽,动作非常的专业,举手投足间已经是把一只精锐部队的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当初自己要是跟着他走了,会不会今天也是如此的威武?林国荣第一次怀疑自己再回到**是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