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9章 松前藩之野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纪元1701
0019章松前藩之野望
1702年即将结束,庄不鸣在北海筹谋的时候,欧洲除了在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东南部,大多数地区陷入长期混战之中。而在东方,满清的康熙刚刚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准格尔部蒙古首领噶尔丹,又击退俄罗斯在外东北的骚扰,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初步稳定了满清的统治。朝鲜李朝国王李焞面对的是国内无时不断的党争,刚刚处死了张禧嫔,正在忙于清洗南人党。倭国此时的倭皇年号东山,德川幕府主政,五代大将军是身高仅一米三的徳川纲吉,正处于所谓元禄时代。倭国财政急速向尊皇崇佛方向倾斜,为尊崇皇室,纲吉斥巨资翻修破败的皇陵宫庙,同时,作为幕府收入的其他两个支柱,金银矿早已接近枯竭,不堪敷用;海外贸易导致白银外流,加重危机。长年来幕府赖以生存的财源纷纷告急,倭国经济危机迫在眉睫。
庄不鸣占据的北海,处于各大势力的边缘,刚悄悄发展了不到两年,就有麻烦找了上门。那西属尼德兰人外出已久,对欧洲详情所知不详,不过西班牙的各殖民地都知道了国王已死,欧洲各国正在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蠢蠢欲动。北方战争已经打了两年,欧洲到处是有关战争的流言。对庄不鸣来说,这些信息已经足够了。
被俘的尼德兰人在药物的强烈作用下,老老实实招供了一切,连小时候偷看姐姐坐马桶也招了出来。原来他是一个西属尼德兰小贵族,在尼德兰,贵族和生意密不可分。这年,荷兰和葡萄牙的武装商船到北海贸易,返航经过北海南方的海岸,这个西属尼德兰人离开船队登陆,找到了土人营地中的倭人贸易屋。这些贸易屋是倭人松前藩派出的,目的是搜刮土人的出产,兼带监视土人,倒是和本州的倭国幕府大将军没关系。西属尼德兰人的目的是探听染料的出产,这些价比黄金的染料,欧洲商人自然迫切的想据为己有。当然,他在土人营地和倭人贸易屋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本来北海就和土人倭人没有联系。无奈之下,他把北海出产价比黄金的染料透漏给倭人贸易屋,倭人煽动在北海南部的土人部落结盟攻打北海,这才有之后的秋收之乱。可是土人实在不禁打,不仅战败的部落纷纷西逃,到了冬天,北海发起远征,连西属尼德兰人和倭人贸易屋都成为北海的战利品。
庄不鸣得知审讯详情,也觉得很是惊异,北海从地理上来说,无论对于西方殖民者,还是东方诸国,除了最邻近的倭国,应当是最边缘的地方。欧洲殖民者居然能渗透如此之远,其探险精神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随后对贸易屋的倭人进行药物辅助审讯,也了解了更多的松前藩情况。
北海道在倭国称为虾夷,此时倭人只在南部的渡岛半岛南端建立有一座小城,名为福山城,是松前藩的唯一城堡。此时德川幕府为防备各地大名,采取一个藩一座城的政策。这个时候的松前藩主为“五代志摩守”松前矩广。源赖朝灭掉藤原氏后,在陆奥设置了奥州总奉行以统领东北。而当时自称“虾夷管领”的安东家便明里暗里地与奥州总奉行作对。此后安东家分裂,上国安东氏与下国安东氏分别占有渡岛半岛的一部分,实力衰落,部属离散。松前本姓蛎崎,是安东家的一个部将。
那位丰臣秀吉向倭国发出了朝鲜国征讨令时。在渡岛半岛的蛎崎庆广曾特地由虾夷前往征朝大本营的肥前名护屋,谒见出阵前的丰臣秀吉,获得了虾夷地区征税权的认可。之后蛎崎庆广一直努力接近身为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并且在丰臣秀吉死后将蝦夷全岛的地形绘图连带自己蛎崎氏的家谱一并献到了德川家康那里,并表示臣服将自己的姓氏由蛎崎改为松前。倭皇庆长九年,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将整个虾夷地区的支配权以及许可与其他各藩交易的黑印状赐给了松前庆广。松前庆广以及整个松前家作为倭人在北海道统治的唯一代表,独立拥有对虾夷地区的支配权。
在虾夷地的倭人主要从事渔业,分布在渡岛半岛,其余虾夷各地由松前藩的家臣们负责管理,通过确认商人的交易权来收取商业税,即“运上金”。管理方式采用场所请负制,即商人建立贸易屋,承包某个地区的贸易权和税收。除了渔业这一虾夷地最负盛名的产业外,松前藩还经营着一种非常有名的特产品——虾夷锦。所谓虾夷锦并非出产于虾夷,它实质上是虾夷人在黑龙江流域交易时所获得的一种中国出产纺织品。初代藩主松前庆广于名护屋谒见秀吉时便是以此作为贡品,据传德川家康也曾亲言希望松前家能献上一整套用虾夷锦制作的胴服。而后来此物更是成为松前藩向幕府上贡时的必备物品。
倭人的压榨使得土著的伊努人多次暴动,同时伊努人部落之间也争斗不息,松前藩曾经多次试图统一整个虾夷。倭皇宽文九年(1669年),松前藩在对西虾夷地的进攻中惨遭失败。这样一来,松前藩不得不放弃统一虾夷地的野心。也因为这样,松前藩的直接统治从来未曾延及整个虾夷地。
根据贸易屋的倭人招供,声称松前藩人口五千有余,福山城更是千人大城,无比雄伟坚固。松前大名有五百人的精锐旗本藩士,拥有“铁炮”数百(倭人口中的铁炮,就是早期火绳枪),精通大弓利剑。言下颇有恫吓之意。
庄不鸣得到哨探处报告,不觉好笑,有一千人居住的就是“大城”,土石为基,多层木制房屋,在本土还有个名字叫坞堡。那个“铁炮”,在被药物放翻的西属尼德兰人的隐藏地找到了两支,庄不鸣仔细查看,就是古老的火绳枪,也难怪那西属尼德兰人不敢随身携带,火绳枪实在是反应太慢,不适合应变。这种火绳枪的枪管近一米,口径约16毫米,用这两杆枪自身携带的火药和铅丸发射,有效射程六十米左右,不过精度极差,六十米散布半径居然超过了十米。看来在单独用一支这种火绳枪射击的时候,被命中实在是偶然事件。如果改用北海出品的粒状黑火药和枣核形弹丸,射程可以提高到一百米,精度仍然很差,不具备单枪射击能力,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火枪齐射才有杀伤力。

至于倭人所说“大弓”,庄不鸣也查到了相关资料,原来就是竹片弓。这种倭国竹片弓最显著的特点是“下短上长”,握持部位在上端往下三分之二处,形成了拉力上弱下强的特点,因此使用倭国竹片弓,必须掌握熟练的技巧才行。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士今川义元和德川家康都被称作“东海道一弓取”,世代相传的武士之家也被称为弓马之家。倭国战国时代起,开始流行铁炮,弓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很多武士仍然不愿意放弃弓箭。
倭国平安时代以前使用的主要是丸木弓。丸木弓一般采用天然木材,未加弓弦时弓身的断面为圆形,因此被称为丸木,材料一般为梓木、檀木、槻木、栌木、榉木等。早期的丸木弓制作非常简单,将圆形的木棒浸油后制成弓胎捆上弓弦即可。弓身涂红漆或黑漆,为增加强度,弓身用带子缠绕以增加强度。在弓身下半部分内侧刻有浅的沟纹,既可以调整弓弦的弹力,也可防止弓身扭曲。丸木弓长在170-260厘米之间,一般长220厘米,短的供骑马使用,长的供徒步士兵使用。丸木弓的最大射程约为300米,这当然与弓身材料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丸木弓为单体弓,射程很近,弓能拉开的角度极小,但在七十米以内,威力并不比合成弓差。
倭国平安时代中期开始,随着武士的登场,战斗形态开始由徒步向弓马战转变,射程和威力都不济的丸木弓逐渐被淘汰,伏竹弓、三枚打弓等威力大的合成弓开始成为主流。根据竹木的组合形式不同,合成弓又可分为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枚打弓和四方竹弓。从外观上,合成弓和丸木弓的区别在弓身的弯曲上,合成弓的弓身两端向前弯,称为裹反,就是常说的反曲弓,装上弓弦后,弓张开时称为张颜,拉开弓称为引成。合成弓的最大射程350-400米,有效射程约为180-200米(虽然和中国同时代的弓箭类武器完全不具备对比性)。
倭国室町时代中期开始出现弓胎弓。弓臂长两米多,内竹和外竹之间夹着纵向排列的竹片弓胎,根据弓胎的数量多少,弓的名称也被称三本弓胎弓、四本弓胎弓等,弓胎两侧为侧木。随着弓胎数量的增加,弓的反弹力更强,射程也随之增加,最大射距可达到400-450米,有效射距约为200-250米。
江户时期的倭国,其他类型的弓都不再用于作战,只有弓胎弓得到普及。这种竹片弓的有效射距二百米,是仰面抛射的距离,在仰射时,弓体与地面垂直,因此精度在箭射出的方向,除去风偏等外部因素,弓体本身基本只有远近的误差,射击相对精度较好,如果大批弓箭手组成集群,在百米左右还是相当有威力的。但是由于弓胎弓长两米多,弓身“下短上长”,用于直射时,弓体不能横执(与地面平行),更由于竹片的弹力相对于本土普遍的复合角弓差得多,因此不适于横执直射。一旦对手从侧面接近弓手,弓箭就很难发挥威力。
倭人竹片弓配用的箭通常近一米,分为征矢和上差矢两种,征矢略轻小些,用于射击普通士兵,而上差矢的镞很大,用于射击敌将。箭簇重量大约一两到一两半,征矢大概算是普通箭,而上差矢就是重箭或者破甲箭。制造箭矢基本上采用三年的竹材、矢羽以两枚为主,用鹰、鹫、山鸡等的羽毛制成,用于保持矢在飞行中的稳定。还有一种镝矢,也被称为鸣矢,箭镞为一个中空的球形,上面开着几个孔,发射时会发出响声,既可以吓阻敌人,也可以用于联络,大约与本土山贼们的响箭作用相同。因为重量限制,在倭国战国时期后,武士携带的箭矢基本上为1枚镝矢,22枚征矢,1枚上差矢,总数量不超过25枚。庄不鸣觉得这个确实是合理的数量,这些箭的重量,差不多就有十多斤,如果还携带刀具和战甲,单人负重确实不轻。而且一次作战,弓手射完二十多箭还剩下多少体力,实在值得怀疑。
倭人竹片弓配用的弓弦多为麻绳,极少数富贵者有用丝弦之说,不过倭国普遍潮湿,麻绳似乎还可靠一些。倭人射箭,不同于满清和蒙古的拇指拉弦半开弓速射方式,倭人竹片弓搭箭的时候箭贴在弓的右侧(外侧),而满清蒙古射箭同样以右手拉弦时,箭支却会搭在弓的左侧(内侧)。倭人射箭,箭一搭到弓上,几乎不做任何伸展,便用双手将之高高举起,直至高过头顶。接着,两手必须向左右均等分开。两手分开的同时慢慢地下降,直到握弓的左手停止伸展,胳膊与眼睛同等高度时,弯曲着拉弦,右手与此相反地停在右肩的上方。这样一来,约一米长的箭尖只在弓的外端露出一点点。倭人竹片弓的弓体较软,因此为取得威力,必须拉得如此之大,满开的弓弦向后过耳。射手必须保持这样的姿势,直到可以放箭时为止。倭人拉弓的时候,大拇指从箭的下面扣住弦,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则从那上面紧紧地围住大拇指。这样做是为了能将箭稳住。一旦放箭的时刻来临,围住拇指的另外三个手指就要放开。随着弦的张力拉开,拇指离开弓,箭便应声飞射而去。
倭人长弓适合近距离以精确的伏击射杀对手,特别适用于在山林丘地进行伏击,在抗倭战争中,就有过这种典型的战例,一次倭军假装败退,引诱一队僧兵进行追击,由于欠缺作战经验,误入了伏击圈,在近距离遭到了手持长弓的倭寇的精确射杀,结果全军覆没,五百僧兵牺牲在倭人长弓下,所以倭人长弓只适合于小规模的近距离作战,不适用于大兵团的野战,可以想象,如果在平原地区,面对蒙古铁骑,倭人长弓手还只来的及发射一轮,锋利的弯刀就在眼前了,更何况,蒙古的弓骑兵在马背上也能精确的射中两百步以外的目标。
倭人是从中国引进过弩箭的,而且是早在平安时代就有。但由于种种原因(弩的制造太过复杂,因此成本相对颇高,且发射频率太低。当时倭人的铠甲发展程度也不如中国,没有强弩破甲的需要)终究还是没有流传,仅仅作为公卿的装饰品而保留了下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