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饥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流贼据说是闹得越来越厉害,朝庭中已有人开始参赅力主招抚的三边总督杨鹤了,可是那些战事如同夏天里远方的雷声,只闻声音,不见雨点。辽东的战事由孙承宗老大人接手,现在也颇为平静,明王朝的统治依旧显得稳如泰山。如果不是四处逃难的饥民提醒又是风焚又是一个春荒来临,风焚几乎忘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灾难和变故的时代。
李飞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嘴角冒出了一溜火泡,涂了一圈青紫色的草药,瘦脸拉得老长,显得有些面目狰狞,不但士卒看着了有些害怕,连风焚见了都颇为小心。李飞自从负责了风焚的财政大权就没过好日子,士兵要吃饱穿暖,银饷发足,还要下重金制造燧发枪,一直都是一文钱掰作两文花。
可是春荒一来,一大群一大群的饥民就出现了,本来只要他们不闹事,这些饥民是不关军队什么事的,可风焚这个上过战场杀人无数的年轻人突然发了慈悲心肠,令人在营前开了个粥厂赈灾,在米贵如金的饥荒年代,一锅锅的杂粮粥煮出来,烧的就是风焚的银子,掏的是李飞的心头肉。
这个粥厂很快在卢象升的严令下关闭,卢象升还向风焚耐心解释了关闭粥厂的原因。军队擅自施粥于民,是对民政的插手,对百姓市恩,对武人极为忌惮的文官系统和朝庭一定不会容忍。
文人出身的卢象升能能这样不避身份跟风焚解释内情,算是很给面子了。风焚很快关闭了粥厂,驱散了民众,李飞终于松了口气。可是,注定让李飞不得安生的是,风焚很快以铁厂的名义另外开设了一个粥厂,接济饥民。一个铁厂加上一个粥厂,一个赚钱一个烧钱,收入一下子就抵消了,军队没了进项,就只好吃老本,风焚打下虎口寨的积存的银子哗啦啦少了一大半。于是李飞就指望着卢象升再次下令,但是,这一次卢象升没有下令禁止,反而派人送来了二百两白银,作为他私人对赈灾的支持。
眼看风焚的赈灾大业红红火火,李飞赌气地将造燧发枪的工场停了下来,将工匠调至铁厂的其他工场作业,以赚钱贴补开支,这样,每月固定的几支燧发枪供应就停了下来。这一下子就要了求枪若渴的周二虎的老命,他顾不上对财神爷应有的尊重,揪住李飞大喷口水,红着眼睛将官司打到了风焚跟前。
周二虎的理由很简单,他正努力训练火枪兵,谁停了他的供应他就跟谁拼命。李飞也不再请求风焚作什么改正,他梗着脖子声称,不但要停了燧发枪工场,而且要停止其他士兵长枪和腰刀的换代更新。他的意思很明显,他不但将周二虎拉进反对赈灾的战壕,同样也准杨洪和慕容铎也拉进来阵容。
李飞之所以这样以从胁主,不惜诤言死谏,是因为他占领了道德和致高点。他指出这样规模的赈灾只要持续一个月,风焚就会耗光所有积蓄、财产和银饷,不但他打造一支强军的努力会付之东流,就连风焚自己和这五百士兵也不做灾民就只能做流寇了。
这些道理风焚都明白,可他一看见饿得象人骨头标本一样的灾民,还有那些饿得脖子树不起脑袋的的小孩,总是收不回放粥的命令,这样放粥的日子越来越长,终于引发了李飞的冲冠一怒,连带周二虎等人人心惶惶。
风焚不得不就此作出让步,只在春荒最严重的这一个月里设粥厂赈灾,施粥对象只限老幼,并报请巡抚陈文灿动员官府和,乡绅和同业公会出面赈灾。不苟言笑的杨洪提了一个建议,在流民中招收一大批工人,用以充作矿工和铁厂学徒,在扩大产能的同时也养活了一些人口,算是变相的赈灾行为。
李飞勉强同意了这一建议,盲目扩大矿场和铁厂会积压劳力和货物。杨洪对这一疑虑早有解决办法,提出不久后扩编军队,可将铁厂、矿场的富余人员编入军队。这一建议让风焚眼睛一亮,中学政治课本说过,工人阶级是最有组织性的阶级,这样的队伍自然好用。
经过一定产业训练的工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有纪律性和协作精神,更容易成为合格的士兵,本朝名将戚继光抗倭,所募兵勇就是矿工出身,以纪律严明,悍不畏死而闻名。于是他爽快地批准了这一建议,同时他也看到了杨洪狡狤的笑容,显然他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这一决定影响深远,以至于风焚的兵源很多来自于自己的矿场工厂,这为风焚打造一支忠诚而勇敢的队伍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以后对政治格局和民权的影响,完全超出当初风焚这些制度设计者的预料。

赈灾的风波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大批廉价的经过精挑细选的年轻壮劳力安排到了矿场和铁厂。只是这些非熟练劳动力的大量加入,使工匠显得极为匮乏,而没有工匠的指导,这些新进的工人几乎无事可做,白白消耗粮食。
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更兼饿殍遍野、盗贼蜂起的时代,短时间内找到一批工匠几乎杨洪的,风焚再次一筹莫展。家乡在直杨洪再次献策,直隶遵化是北方铁冶重地,匠师云集,只是近年生意大不如以前,且崇祯二年女真人入寇遵代,城池内外一片残破,铁冶业更是雪上加霜,非若干年不能恢复,因此,遵化城内应该有大批工匠歇业,杨洪不远,到那里去请,可谓价廉物美杨洪一语惊醒梦中人,风焚一下子想起自己一年多前在遵化城头与全城居民并肩作战的日子,想起了在那座城池中经历的人和事。只是他没想到,这座城市如同宿命一般,再次和自己联系到了一起。风焚决定自己到遵化去走一趟,他觉得自己在那还是有一点人脉,比派别人去会更有用一点。这样,他就带着他的弯刀,骑马出发了。
崇祯二年十二月,风焚在遵化城抵抗女真人,亲手炸死了心爱的乌兰,这座城池是风焚的起家之地也是伤心之所。
虽然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遵化城在阴郁的春雨中显得破败而颓废,炸塌的那一段城墙仍然没有修复,走进城内,只见市面萧条,偶有走过街头的人也是没精打釆,面带菜色,看来战争给这个城市带来的创伤远没有愈合。
风焚记得自己在这遵化城中除了关宁军以外,认识的人不多,推官何天球己经调任了,只有那个叫铁痴的程三省人对自己颇为推崇,于是策马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凭着记忆来到程三省家门口。
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后院传来单调的敲打声,角落里的一只黄狗有气没力的叫了几声,就有一个年轻人从大门口探头出来看了一下,接着又揉了揉眼睛再看一下,就从大门里跳了出来,结结巴巴地喊道:“风壮士!风---大人,真是您来了?”
风焚认得这个年轻人是程三省的一个子侄,当年守卫遵化时在城头当过民伕,也算是并肩战斗过,虽不知其名,却也算熟识。
当下笑道:“是啊,程老伯在家吗?”
接着里面单调的叮铛声停了,有人在里屋朗声问道:“有贵客登门了?”
接着程三省就从屋里走了出来,一看到风焚,两眼发光,惊道:“是什么好风把风大师来了。”他作了个揖说道:“大师自从只身行刺之后,就再也没在这遵化城中露过面了,咱们全城百姓可都感念得紧。有人听说你封了大官,不知是多大有官啊?”
风焚笑道:“哪里当什么官,只是做了个小兵头罢了。”
得知风焚只封得一个千总,不由得大为摇头,叹道:“小了,太小了,不说八府巡按,兵部侍郎,皇上至少也得让你总兵官。”
风焚由他给自己安排官职,一面在他的揖让之下走进厅中坐下,待上了茶,就要说起招募铁匠之事,这程三省却又抽疯一样跳了起来,走到里面去了,风焚只好坐在厅中等他过来。
不一会,程三省急急忙忙从里间出来,手里捧着一个锦盒,风焚一看正是上次装那把破短刀的锦盒,心想不知道这位铁痴又要搞什么名堂。这程三省打开锦盒,一脸得色从盒中捧出一把短刀来,递到风焚手上。
风焚一看,却是一把完好无损的大马士革钢刀,锋刃纤细,刀脊却是极宽,如围墙的盖瓦一般,向两翼伸出,和刀面构成一条长长的折线,便是血槽了。只是这血槽和刀身结构浑然一体,巧妙地隐藏下来了,让人不易觉察;再配着洁白的象牙刀柄,未端还嵌了颗硕大的红宝石,乍一看,不象杀人利器,倒象一件精工细琢的工艺品。更奇特的是这纤巧流畅的刀刃上面,大马士革钢刀那与生俱来的花纺奇异地扭曲,组成一个长梯形图案。
风焚大惊道:“又是穆罕默德天梯!这刀是那里来的?”
程三省道:“用大师教我的方式,果然打得出这种宝刀。”
风焚心想,这下又发现了一个铁匠高手,竟能教这程三省打造出如此名刀,不知道这位高手肯不肯为自己效力,于是问道:“那位大师,竟有这等本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