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章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文联出版社(日/内)
【画外音:1983年文联出版社刚刚组建。金菊被邀请参与初创工作。】
文联出版社邀请金菊参与出版社初期创建工作。负责人与金菊谈话。
负责人:“金菊同志,我们出版公司初创,工作人员都很年轻;又都是文革中学业荒废了的一代,除了工作,提高文化水平的任务也很繁重。你已经是古稀之人,工作上要量力而行;我交给你三个年轻人,你把他们给我培养成接班人,就算大功告成。”
金菊:“我会不遗余力、尽力而为。”
2.上班路上(晨/外)
迎着朝阳,金菊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一颗年轻的心在一个七旬老人胸中跳动。
车来了,和从前大不一样的是人们不是排队上车,而是一窝蜂拥着挤上车。
在车上,一个中年妇女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金菊说:“老大娘,请坐这儿。”
金菊客气地说一声:“谢谢!”
【画外音:往往情况并非如此,当金菊站在人家面前,人家会合上双眼,闭目养神。】
3.文联出版社办公室(日/内)
金菊走进办公室。三个年轻人早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见金菊来了,笑着喊道:“金老师早!”
金菊:“孩子们早!”
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摆到了金菊的面前。一天的工作就这样愉快地开始了。
【画外音:金菊把自己多年的出版编辑技术知识和经验,边工作边讲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三个青年人。】
工作完成后,金菊对三个青年人说:“做文学出版工作光掌握技术还远远不够。要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较高的文学修养,平时多看一些国内外名着。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较强的对美的鉴赏能力,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摄影作品都要经常品味,会欣赏。从中汲取对出版工作有益的知识。”
4.美术馆(日/内)
【字幕:美术馆】。
金菊和三个青年人在一起观看油画展。
5.新华书店(日/内)
【字幕:新华书店】。
金菊和三个青年人在一起翻看观摩各种出版物。从封面、扉页、插图、标题到装订,金菊都要把具有典型性的各类书籍之间的区别、特点、弊病等等加以耐心的讲解。逛书店的人也凑过来听金菊讲述。
6.金菊东四新居(傍晚/内)
【画外音:1985年,春节过后,文联出版社给金菊分配一套住宅。位于东四闹市区的一个较僻静的胡同里。和金菊搬出北京前的三间平房只隔五条胡同。和军队里的女儿施湘生的家隔道相望。金菊购置了立柜、沙发、写字台、木床等新家具,祖孙二人高兴得喜不自胜。】
吃晚饭时,光辉:“奶奶,我们有大房子了,把小弟弟从密山姥姥家接回来吧。”
金菊:“好孙子,跟奶奶想的一样。明天我就给你妈妈写信,等这学期结束,就让你弟弟劲松回北京来念书。”
7:文联出版社门外(日/外)
【画外音:劲松在密山读完小学三年级,放暑假时,来到北京。】
文联出版社门口。密山缫丝厂厂长领着劲松走了过来。
金菊离开密山的时候,劲松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娃娃,现在站在自己面前的,却是与自己差不多一样高的翩翩少年郎。
十来年的酸甜苦辣瞬间闪过金菊的脑海,泪水犹如泉涌。
【叠印画面:金菊离开密山至今的关键性情景。】
金菊笑着把小孙子搂在怀里。
厂长:“老金太太,我的任务完成了,按照他姥爷、姥姥的嘱咐,把孩子完完整整的交到了你的手里。我去部里办事,先走了。”
金菊:“办完事回家,我招待招待你。”
厂长:“好了!”
8.金菊东四新居(日/内)
光辉和劲松兄弟俩见面,相互间有些生疏感。
【画外音:哥俩七、八年未曾见面。以往相互间也只能在大人的谈论中感知到两人的兄弟关系。】
劲松摸着立柜、沙发、写字台……迅速地把新居转了个遍。
奶奶:“什么时候接到***信?”
劲松:“正在期末考试。”
光辉:“老师同意你走吗?”
劲松:“老师舍不得我走。三年中,我年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老师说,‘到了北京还要当三好学生,不要给我们密山的学校丢脸。’”
奶奶:“好啊,一定要记住老师的话。别忘了给老师、给姥爷、姥姥和妈妈写信,告诉他们,你已经安全抵达北京;免得惦念。”
光辉:“我替你写呀?”
劲松:“不,我自己写。”
奶奶:“你爷爷就你们这两个孙子,你们俩一定要搞好团结,不许打架;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
哥俩齐声说:“是!向**保证。”
9.金菊东四新居(夜/内)
【画外音:金菊早晚愉愉快快伺候两个孙子上学、吃喝、穿戴、洗洗涮涮;白天高高兴兴到出版社工作。祖孙三人过上了紧张、幸福、和谐、快乐的日子。】
光辉和劲松写完作业后。奶奶又开始重复多次说过的话。
金菊对哥俩说:“我们家好比是一个火车头。你们两就是两团燃烧的火焰,把我烧的蒸汽十足,火车头每日高速运转,永远向前。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只要你们哥俩的火焰不灭,奶奶就会青春永驻,越活越年轻。”
劲松喊道:“奶奶万岁!”
光辉:“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个人哈哈大笑起来。
10.金菊东四新居(日/内)
夏天,午饭后。金菊躺在沙发上,昏昏欲睡。突然,听到敲门声。
一个五十多岁的解放军军官站到金菊面前。金菊以为自己在做梦。自问:“难道这是我儿施沪生吗?”
施沪生:“妈妈!”
这一声叫,叫醒了金菊。一股辛酸涌上心头,泪水充满了她的眼眶;一时说不出话来。施沪生见妈妈满脸沧桑,一头华发,也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站在一旁的万梅,见此情景,鼻子发酸,激动不已,急急忙忙跑到屋外。
母子二人,一个涕泗滂沱,哽咽无语;一个是泪流腮边,凄恻难言。
儿子终于开口:“妈呀,你受苦了!”
这是一句揪心摘肺的话,金菊强忍哀痛,笑了笑。
金菊:“不,不,过去是受了些苦,那都过去了。现在不是很好吗!(她转个话题)虎儿,你是怎麽找到妈这里来的?”
施沪生:“是杨婶告诉我你回北京了。我以前来过几次北京,由于工作的关系,不能久留。这次是请假送女儿回返浙江,车票是明天的。我就决心利用这一天的时间把你找到。到了你原来住的小屋,已经上锁了。后来,请求派出所帮助,才找到这里。”
金菊:“我们母子今日得以相见,还要感谢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我的错划右派给予改正。不然的话,你怎麽敢和阶级敌人站在一起呀!”
【画外音:听了这句话,施沪生在母亲面前觉得无地自容,他真的希望妈妈在这个时候痛痛快快地骂自己一顿。】
金菊察觉施沪生对自己的话过于敏感,说道:“沪生,妈妈是个乐天知命的人。过去的事情,都不是你我的个人行为。一个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必然要对付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各种事变。1950年,我鼓励你参军,到朝鲜去抗美援朝,那是抵御外敌侵略,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政权;之后的肃反、反右、四清,以及文化大革命,都是一个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政治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有牺牲、有损害、有危险,是无法规避的事情。经过激烈、残酷的斗争,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会更正确、更坚强、更进步。”
施沪生:“妈妈能够如此客观地看待过去,有这么高尚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晚辈望尘莫及的。”
金菊:“哪里,这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经过磨练、学习、思考的一点心得。1958年,你和你妹妹提出与右派分子的母亲断绝母子关系,我是想不通的。我恨你们,我骂你们。在没人的时候,我曾对天呐喊:‘天呐!你怎麽送给我这样两个忤逆呀!’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我逐渐想通了:我因为在阶级斗争中受到冲击,而常常不能正常工作;幸亏你们两个革命军人与我划清界限,才能安定的在固定的岗位上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工作。”
施沪生:“1958年我和你断绝母子关系,当时,自己觉得我是革命军人,要听党的话,要站稳立场。你教育我、鼓励我,去参军,保卫党、保卫社会主义;而你自己竟然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全国的青年、全军的战士一样,我们对右派分子恨之入骨。妈妈,你能体谅到当时我们的心境吗?”
金菊:“现在能。那时候不能。那时候,妈妈只觉得冤,冤啊!妈妈为什么要反党反社会主义?妈妈从香港回来,全身心地投入组织上分配的任何一种工作之中;在朝鲜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女儿送去参军;在给党整风时,成心实意地给党提意见……。谁会想到,竟成了阶级敌人!在那个时候,你们和我划清界限,我恨不得把你们大卸八块。”
施沪生:“妈妈,真的委屈你了。你已经七十高龄了,还在工作,该歇息歇息了吧。”
金菊:“妈妈上班时间和年轻人在一起,早晚和儿童在一起,自己也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时代,精力旺盛,不知老之将至呀。我现在也不坐班了。噢!你父亲现在还好吗?”
施沪生:“去年得了一场大病,出院后身体较弱,连五十步都走不了了。还是老打麻将。妹妹回家时,曾把麻将从窗户扔到楼下,他又一个一个地拣了回来。”
金菊:“真是本性难移啊。就是为了他整天沉迷于麻将,毫不顾及家庭幸福。妈妈不得不离开他。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性格上的差别,两个人愈来愈难以相处;志趣背道而驰,愈走愈远,裂痕无法弥补。当时,你们幼小无知,对妈妈的行为无法接受。”
施沪生:“但是,当我们懂事之后,特别是解放后,我们看到了妈妈和爸爸的不同,我们明白了,妈妈为什么作了那种选择。在参军时你给我的那条毯子,至今我还随时放在身边。看见了毯子,就使我想起妈妈对我的谆谆教导,你那种坚毅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我从不敢放松对自己严格要求。1958年以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形式上我们划清界限,在母子情感上,我们何曾把自己的妈妈忘掉!这种苦衷,也许只有妈妈能够理解;母子连心嘛!。没有妈妈的指引和鼓励,我们兄妹俩怎么会参军走上革命道路。”
金菊:“提起参军,我当时还遭到你***责骂。土改时,你***土地被分了,对朝鲜战争抱有幻想,希冀国民党卷土重来。但是,她也知道美帝炮火厉害;说什么,妈妈送你们去参军,是让你们去送死。咒骂我是世上最恶毒的黑心婆。”

施沪生:“没有抗美援朝的锻炼,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金菊:“我工作到今年年底,就彻底告别出版工作。我打算写点儿东西。”
施沪生:“是应该把你的一生好好写写。妈妈,我总觉得,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可歌可泣的时代。时代造就了我们,我们是时代的缩影。尤其是妈妈你,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又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三大革命斗争,看见了今天的改革开放;而你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在某些事件中有过特殊的体验和感受;写出来,对我们子孙后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金菊:“我是一个妇女。我不是一个响当当的革命者,我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没有一鸣惊人的壮举,也不是一炮打红的大明星……。我想,我大概是一个摇橹撑篙的渔妇?风平浪静也好、惊涛骇浪也罢,我都要摇啊,撑啊;撒网、垂钓;只要船不沉底。你雪明阿姨在苏州可园曾提醒我,她引用张松龄的词:‘偶然香饵得长鲟,鱼大船轻力不任;随远近,共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我以张松龄弟弟的词,表达了我的思想:‘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实际上,我并没有完全实践自己的誓言,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甚至轻生。但是,在遭遇到最严酷打击的关键时刻,你妈妈还是挺过来了。当然,回头看,张松龄的词也不是没有道理,他告诉我们,做事不可违背客观规律,不要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施沪生:“儿子能有这样的好妈妈而感到欣慰。”
金菊:“妈妈在反右、在文革中走了点儿弯路,耽误了一些大好时光;妈妈在每一次恢复工作之后,都是加倍努力,给予弥补。尽管有些坎坷,我没有虚度年华。没有做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没有做对不起儿女的事情。看到你和你妹妹都是解放军军官、成为部队里的骨干人才,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我为你们而高兴、而自豪。沪生,你也快退伍了吧?”
施沪生:“还要等两年。我手上正在编纂一部中英文对照的技术词典。即使退休了,我还想继续整理有关航空方面的技术资料,研究一些课题。有妈妈以身作则,儿女们定会‘亦步亦趋,金(萧)规曹随’。”
金菊:“我儿子也学会幽默了!妈妈真高兴。八十年代是我们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绝好时光。你也很快就要步入老年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我们共勉。”
11.金菊东四新居(傍晚/内)
【字幕:五天后】
金菊祖孙三人吃完晚饭,施沪生又回来了。这一次,他是领着妹妹来的。
十余年不见的施湘生站在妈妈面前,令金菊吃了一惊:如果是在街上遇到她,或许认不出来是自己的女儿。
金菊:“呀!难道这是湘儿吗?这个近视镜得有几百度呀?个儿怎麽也矮了。老了,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若是在外面,妈妈兴许认不出是湘儿。”
施湘生:“妈!”一声叫,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金菊:“我离开你们的时候,湘儿才八岁,妈妈心疼啊。你十八岁参军,妈妈很高兴。你在北京和另一个当兵的结婚那年,妈妈给你梳洗打扮,两个妹妹陪着你去举行婚礼,那时候,正是妈妈春风得意的时候。后来,妈妈当了右派。划清界限后,妈妈不愿意接触你们,怕影响了你们的前途;妈妈只能默默的、在心中祷告:希望你们健康成长,平平安安。十几年前,密山县委统战部摘了我的右派帽子;我以为这回可以看看自己的女儿了。结果……妈妈真的太伤心了。”
施湘生扑到金菊怀里,金菊轻轻地抚摸着施湘生的头,说道:“妈妈现在很高兴,你们都是解放军的干部,都功成名就。妈妈现在已经彻底解放,恢复了做人的权力;我们在政治上完全平等了!”
12.东城区某礼堂(日/内)
【字幕:北京,东城区。】
会场横额:《东城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经验交流大会》。
主持人:“下面介绍经验的,是退休干部金菊同志,十几年来,金菊同志孤身一人,边工作、边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孙子读书学习。下面请金菊同志介绍她是怎样培养出两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的。大家欢迎!”
金菊平和的、清脆的声音在会场回荡。“……两个孙子幼年丧父,奶奶抚养、教育孙子,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树德树人,树人为本’,这是我年轻时在湖南永安耀祥书院教书时,书院的办学宗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高于一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潜移默化、逐渐影响的结果。……我在长沙女子师范念书时,徐特立‘外婆’——这是我们对他的爱称——就是以自己的嘉言懿行进行身教,他培养出大批的革命者。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以身作则。……必须说的,孩子在黑龙江的姥爷、姥姥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的二孙子小学三年级以前是在密山念的书,三年中,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回到北京,还是如此。姥爷、姥姥的诚实、纯朴、节俭、勤劳的优良品质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3.金菊东四新居(夜/内)
夜深。金菊还在写文章。
劲松:“奶奶,我和哥哥的作业都作完了。奶奶别写了,该休息了。”
金菊打了个哈欠,眼睛里流出两行眼泪。
光辉:“看看,奶奶累得都流泪了。”
奶奶:“唐朝有个诗人,叫李商隐,知道不知道?”
光辉:“知道。”
劲松:“我也知道。他有一首诗里有一句名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金菊:“好孙子。奶奶就是要说这首诗。哎呀!你们两个困不困?”
两个人:“不困。”
金菊:“那好,奶奶说完就睡觉。这首诗题目叫《无题》,是这样写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逢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诗。奶奶对这首诗倒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先说大家最熟悉的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把对爱人的思念比喻成春蚕和蜡烛一样思念至死,泪流至蜡烛烧成灰烬。我们跳出谈情说爱的圈子,把春蚕和蜡烛比喻为人们的奉献精神,比喻为父母对子女儿孙的亲情和责任,也很贴切。我不仅仅赞成,我也是这样做的。把我这点丝都缠到你俩身上,用我这点火苗给你两个照亮,直到奶奶闭上眼睛。这就是我这个老太太对你们俩、对社会尽的义务。奶奶是个多情的女人,亲情也好、爱情也好,都是情。你们的爷爷、你们的爸爸,都是在我最不能缺少他们的时候离我而去!他们撒手人寰,正像这首诗头两句所表达的,我有一难(nan2)一难(nan4)。一难:再相见,难了;一难:那就是我的苦难。‘东风无力’对于我来讲,那就是‘没法子’!最后两句,我是这样理解的:生活中可能有各种困难,那就像大山挡住了去路,怎么办?去打探呀!我现在就是那只青鸟,在还能飞的时候,去给你们探探路。但是,你们一定要记住:路必须自己去走!说多了。孩子们,睡觉!”
14.金菊东四新居(日/内)
【字幕:1992年国庆】
国庆节前。万梅来看妈妈。
金菊正在整理书稿。
万梅:“妈妈,你的文章写完了?”
金菊:“基本算完稿,还要进一步推敲、润色。”
万梅:“书名有没有?”
金菊:“我想就叫《永不凋谢的霜花》吧。”
万梅:“好!我看可以。”
金菊:“等大家来了,再琢磨琢磨。”
万梅:“今年国庆期间,4日是重阳节,又是星期天。我有个倡议。”
金菊:“什么倡议?”
万梅:“把哥哥、姐姐、妹妹的全家,还有文桦都请来和你一起过重阳节,好不好?”
金菊:“好啊!快通知吧。一个都不能少,”
15.金菊东四新居(日/内)
【画外音:按照我国传统计算年龄的习惯,金菊已是八十岁的人了。】
国庆节期间万梅、哥哥、姐姐、妹妹的全家和方文桦都会集到北京,十几口人、老中青幼齐聚一堂,和妈妈、奶奶、姥姥一起过国庆节,金菊十分高兴。
午饭。圆桌上菜饭丰盛。
万梅:“10月4日是九九重阳节,是妈妈的节日!”
万鹭:“怎么庆祝啊?”
金菊:“我提议:登长城!”
大家:“好!”
16.长城(日/外)
【画外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根据金菊的提议,登长城。】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上午10点多,一家人在长城上奋力攀登。孩子们总是跑在最前面;万梅和方文桦一面一个搀扶着金菊,金菊虽然步履维艰,却是老当益壮,精神抖擞。
在一个宽敞的烽火台上。
金菊:“今天我高兴,在九月九重阳节,又逢国庆,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在这祖国的象征——长城上,我要高歌一曲。”
孩子们乐得拍着手大叫:“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金菊:“我唱一首**诗词歌曲——《采桑子·重阳》(金菊放开喉咙,引吭高歌):‘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字幕:1993年1月17日金菊同志在北京去世。】
【字幕:大孙子万光辉,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院,现在北京某杂志社任主任编辑。】
【字幕:小孙子万劲松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以全校毕业考试前十名的优秀成绩,分配到北京某建筑单位工作。现正在读研。】
【字幕:金菊的书稿——《永不凋谢的霜花》,于1995年12月由其二女婿铅印成册,以飨后人。】
剧终。
〖本剧故事取材于霜华女士所著《永不凋谢的霜花》书稿〗
2006年9月15日于辽宁鞍山付均
(2006—11—22第一次修改)(2007—02—10第二次修改)(2007—04—30第三次修改)(2007—08—19——09—01第四次修改)(2008—01—11五改)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