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童年的记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叫云炎,祖籍湖北江陵,现居三峡市草场镇。(网友手打文字更新我家是湖广填四川的后裔,自从清初搬到现在居住的地方已经有三百年之久了。不过在民国初年,我的高祖曾搬回江陵短暂的居住过一段时间。
六岁那年的端午节,对于我来说,是个极其不平常的日子。为什么呢?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而且也是我困扰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噩梦根源。
那一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那是雄黄酒和菖蒲混合的味道。那个时候,整个世界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人民都在家忙着包粽子,杀鸡宰鸭,以备过节。当然,在我的家乡也不例外。这个节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只是知道那一天是我的生日,会有好东西吃。
长大之后,我也开始对这个对我十分重要的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农历的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也就可以称呼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于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午,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享鹜角黍”。
端午节是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已经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关于端午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一,纪念屈原说。二,迎涛神说。三,龙的节日说。四,恶日说。五,夏至说。
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屈原自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传章节,千载中文网特此申明)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则是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则是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恶日说则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
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说法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自: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
可见,在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那么在此日朝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夏至说这一看法则是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网友手打文字更新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古人有一种习俗,是在五月五日以兰草沐浴,所以端午节又有“浴兰节”之称。因五月五日午时为“阳辰”,唐宋时称端午节为“端阳节”。明清时代,北京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
提起端午节,海峡两岸同胞都会想起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对他产生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楚怀王起初对他很信任,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并封他为三闾大夫。后来受到奸臣的诽谤,被楚怀王渐渐疏远,最后竟遭放逐,满怀悲愤,写了一首《怀沙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撑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有个渔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抛到江里去,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体。一个老医师还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果然,过了不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晕着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把这条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让孩子们用雄黄酒抹七窍,说是这样一来,毒蛇、毒虫就不敢伤害这些小孩子了。据说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江的。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也有另一种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代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他怒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完成霸业,并攻陷楚国,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鞭打了三百下,以报杀父之仇。但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十分专横,不但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之计,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还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钱塘江中。从此,江浙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各种祭祀伍子胥的活动,这也就成为后来端午节种种风俗的起源。
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在两岸民间广泛流传,使端午节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文化内涵。
家里的大人全都忙着过节的事情去了,刚刚睡醒的我睁开朦胧的双眼,用手指揩去了眼角的眼屎。今天的重要,对于我来说,那是不言而喻的。想到往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在等着我。我赶紧穿好了衣服,趁着大人们的不注意,悄悄的溜到厨房里偷拿了几个粽子。
溜出家门后,我转身望了一眼,大门上刚贴好的钟馗像则凶神恶煞的紧盯着我,好象我就是那才从地狱里跑到人间来捣乱的饿鬼似的。我耸了耸肩膀,对着那钟馗像做了一个鬼脸,然后就一手拿着粽子,一手挥舞着一块两尺来长,形似大刀的玻璃碎片欢呼着朝着田间地头奔跑而去。
“哎呀,….。”只听“砰”的一声,奔跑在田间地头的我消失不见了。原来我在过小桥的时候,一不小心,踩上了桥面的青苔给跌倒到桥底的小溪中去了。当时我整个人就昏迷了过去,以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等我苏醒后,听着家人的讲述,我才知道当时的情况
时近中午,前来拜访的众亲朋相互之间说着些祝福的话语,正一个接着一个入席就坐。正在这当口,居住在附近的一卢姓乡民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在他手上却是横抱着浑身泥泞,满脸血迹,早已昏迷不醒的我。
众亲朋见状不禁大惊,急忙起身离席,纷纷涌上前来询问是怎么回事。卢姓乡民顾不得众人的询问,他将横抱着的我小心翼翼地交到父亲手上后,又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湿毛巾,胡乱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然后才开始向着众人讲述着自己方才的所见。
原来生性顽皮的我在早上出门之后,途经一座小桥时,一个不小心就从桥上栽进了桥下的溪水中,而手中的玻璃渣子则刚好刺中了我的眉心。幸好当时这卢姓乡民刚好从地里忙完归来,在过小桥的时候看见我躺在溪底,连忙跳入小溪将我抱了起来,不然我这小命就真的交代在那里了。
父亲从卢姓乡民手中接过我后,一刻也没有停留,就与大伯冲出屋门,朝着医院的方向跑去。到了医院,大伯一边吩咐上前的护士准备消毒,止血的器具,一边带领着父亲朝着手术室跑去。待进了手术室后,两人小心翼翼的将我身上湿透的衣裤脱掉,然后又用沾着酒精的毛巾一点一点小心清洗着我那血迹模糊的头部。
甫一见到我眉心的伤口,两人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那玻璃渣子深深的**我的眉心,外面只看到一丁点微小的痕迹。大伯忙从身后刚赶来的护士手上接过已经消过毒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夹住了那露出的一丁点玻璃渣子。父亲忍住内心的伤痛,伸出双手使劲按住我的身体。然后他抬起头,对着大伯望来的目光点了点头,示意他动手。大伯却是对着父亲笑了笑,脸上却是一片轻松的神色,想来父亲也知道,那是叫他放心。
大伯虽然表情十分轻松,但他转过头后,却是一脸郑重的盯住镊子夹住的玻璃碎片。只见他握住镊子的右手微一用力,那玻璃碎片缓缓的从我眉心被拔了出来。随着玻璃碎片一点点的露出,原本昏迷的我脸上开始呈现出痛苦的神色。
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大伯和父亲的内心虽然也隐隐做痛,但却丝毫不敢放松,一个使劲的按住我,一个更加小心地夹住玻璃碎片朝外拔出。待到大伯将镊子夹住的玻璃碎片完整的从我眉心拔出时,他与父亲顾不得喘一口气,擦一擦满脸密布的汗水,就开始小心地为我止血,包扎伤口。从此以后,我的眉心就留下了一道伤疤。
做完这一切后,大伯与父亲就将仍然昏迷的我送回了家里。家中亲友也忙着帮忙处理其他的一些事情,他们都在等候着我的苏醒。
“这就是那次留下的伤疤!可惜大伯已经去了,昔年被他救治的小孩如今已经长大了。”云炎站在窗前,抬起左手抚摩双眉之间的疤痕,心中黯然地想到。
大伯不是我的亲大伯,他是父亲幼年时候的好友兼同学。在他们还在读中学的时候,父亲与大伯,二伯在学校的桂花树下搓土为香,结拜成金兰兄弟。遥想当年,三个意气风华的青年在月明之夜跪拜在古老的桂花树下缔结盟誓,生同此生,死同此死。此等让人情感萦怀的画面和言语,如今早已随着大伯的离去而变得更加遥远。哎!人死如灯灭,世间尘事变化,到头来也只不过是那三尺的封土。云炎叹了一口气,看着窗外黑糊糊的景色,心头的苦闷更加郁结于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