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皮蛋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九五六年八月一个初秋的日子,年少的我离开了鄂南地区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跟随大哥经过五天五夜的长途车船的颠簸,来到了鄂西边陲的一个山城。
自此,我结束了农舍生活,开始了吃皇粮的城镇生活。县城虽小,在我的心目中却显得特别富庶、繁华,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糖食糕点样样俱全,尤其是一些充满土家族风味的街头小吃,如玉米棒、毛豆夹、高梁粑、泡粑等,真令人目不睱接、垂涎三尺。
一天,夜幕低垂,山风习习。班主任邓老师带我去看电影,当时是露天电影,周围有不少卖小吃的。看完电影后,我站起来准备走,突然头一黑摔倒在地上。这大概是由于身体虚弱加之长途的旅途劳累所致。昏迷中,我感觉到一只手捉住了我,待稍清醒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倒下去的时候把一个老太太卖的皮蛋压坏了,那老太太正抓着我要我赔呢!邓老师转身问:“坏了多少?”“十个!”我一看,只坏了三四个,其他的只略弄破了一点点,老太太解释说,破一点就不好卖了。当时一个皮蛋才卖五分钱,邓老师二话没说,给了老太太五角钱,就牵着我走了。我刚开步,老太太又拉住我的手:“你赔了钱,这些皮蛋你拿去吃吧!”我把皮蛋拿回去,美美地吃了一顿,吃得直打嗝。
从那以后,皮蛋就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谁能料到,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往后的二、三十年里,皮蛋这种普通的食品却远离我而去,从我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一九七二年,妻子开喜了(怀孕),市面上什么也没有卖的,样样都要票。有一天,妻子异想天开地对我说她想吃皮蛋,我听了之后哑然失笑,这真是天方夜谈,哪里有皮蛋?妻子却说:“我们自己包,小时候我看见母亲包过!”
制作皮蛋,首先要有鸭蛋。当时莫说鸭蛋,鸡蛋也难以找到。我突然间想到了学校附近有位姓钱的老农喂了三四只鸭子,当时社教工作队几次想割那个资本主义尾巴——没收那几只鸭子,都不敢贸然下手,因为这钱老农脾气犟,加上他有五个长得人高马大的儿子,一般人都畏他三分。有一次,工作队队长罗同志去做思想工作,说先礼后兵,却也碰了一鼻子灰:“国民党都准喂鸭子,难道**连鸭子都不准喂,谁敢动我的鸭子,我就用这条老命拼了!”

真是庆幸钱大爷舍身保护了几只鸭子,才让我顺利地买到了十个鸭蛋,接着,我又买了碱、生石灰、草木炭等原料。可惜这次的制作基本上没有成功,大概是生石灰失效了吧,十个只有两个还可以,其他的一打开全都是臭黄水。不过,这也总算了却了身怀六甲的妻子的一个心愿,吃到了两个皮蛋。
又过了十年,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期,中华大地经过多年饥饿、贫困的磨难后,惭惭开始复苏。这时到处传颂着这样两句民谚: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四川的经济复苏较快,给周边的县市事来了实惠。
这时候,我已是三个小孩的父亲了。一天我去赶场,销声匿迹了快三十年的皮蛋又要市场上露面了,我又惊喜又兴奋,虽说价格高达五角钱一个,我也忍痛买了十个。一餐吃一个,五口之家,一餐吃一个皮蛋,倍觉珍贵,我就先把皮蛋分成五小块,一人分一小块,妻子那一块,往往献爱心让我吃了。
好奇是小孩子的天性。从来没有接触过皮蛋的老大已十岁了,他突然问我:“爸爸,皮蛋是怎么做成的?”我逗他说:“皮蛋是用生石灰、碱、草木灰和尿一起泡成的!”儿子一听“尿”字,就直吐口水,此后,不管我们怎样解释,儿子都再也不吃皮蛋了。
如今,皮蛋已是菜场里随处可见的普通食品,不但数量多,品种也多。皮蛋能消暑,我酷爱吃皮蛋,真想把过去二、三十年内没吃的皮蛋全都补回来。
让我感到内疚的是,我的一句玩笑话,致使我的儿子至今仍不沾皮蛋。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八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