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馒头情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处江南水稻之乡的我却一生喜欢吃馒头。至今,我对馒头、包子这类面食还是情有独钟,其原因还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一九六七年,我正是一位长知识、长身体的青年,那时候,一切饮食都是定量、凭票。
一天,夕阳西下,饭后我与朱老师一道外出散步,走到县委大礼堂场地上,正遇上什么叫8431支左部队在吃晚餐。据说支左部队都是北方人,他们不吃大米,专吃馒头。一筐筐雪白的、冒着热气的馒头,放在场地上,战士可以自由索取。
看到一个个战士大口大口地津津有味地吃着热腾腾、白花花、香喷喷的馒头,我馋得口水直往外淌。
“难道他们不是定量吗?”
“部队定什么量,由你吃!”
真是少见多怪,长期在定量环境下生存的我,这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个世界上竟有不定量的人群存在!他们可以不定量地吃东西,该有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啊!
我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那诱人的馒头,心潮在澎湃,真渴望何年何月,我也能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吃上不定量的馒头啊!
光阴似箭,十年又过去了,江山依旧。一九七七年,我调在一个远离县城的边区小镇教书。这里更是贫穷,由于粮食紧,山里人一天都只吃两顿饭。学校中午不吃饭,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后,再回家吃中饭,名为中饭,实际成了晚饭。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我身边已带着五岁的儿子,每到中午,我就叫他去买馒头吃。诺大的区级镇,只有一家饭店,要想买到馒头,真是比登天还难。没有劲去挤,没有熟人,就只能望“馒”兴叹。

所幸饭店的会计恰好是我初中的同学,我曾带着儿子到同学处拜访过几次,所以不要大人去,只要儿子去一伸手,她就会接过儿子的钱票,立即递来大馒头。那些脖子伸得像鸭子的顾客,总是投来羡慕和嫉妒的眼光。
儿子必竟还小,不知道去观察、理解我当时的表情与心态。每次看着儿子吃那香气扑鼻的大馒头,我都馋得直咽口水。上午上了半天课早已是饥肠辘辘,为了防止自己眼馋,每当儿子吃馒头的时候,我尽量采取回避政策,或把目光转向别处,有时干脆离开房间,到操场上去闲逛。我一次又一次暗暗发誓,今后等我有了大量的钱和票,我要把馒头吃个够,哪怕是撑死了,也算做个饱鬼!
大约是长期的刺激和渴望,在我的意念里产生了一种对馒头的特别的眷恋情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是二十年过去了,一九九七年,我来到了南方,在东莞的一所学校教书。一个周末,女儿陪着我到东莞最大的超市去购物。走进超市,到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女儿总要给我买这买那,我都一一反对,最后走到熟食柜台,那白生生、热腾腾的馒头一下子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
我别的什么都不要,就要馒头。女儿就给我选了一袋馒头。
“爸爸,你怎么就喜欢馒头?”
一时间,我无法用言语向女儿解释我对馒头的情结,只说自己喜欢吃。
后来,女儿每次来看我,总给我带点馒头。
馒头啊,我爱你!你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二零零零年元月五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